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95|回覆: 2

[其他] 【鹽鐵論】卷12憂邊詩解2大夫:忠君不改鹽鐵君道文學:聖因時變賢隨世制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2-7 16:0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12憂邊詩解2大夫:忠君不改鹽鐵君道文學:聖因時變賢隨世制
題文詩:
大夫又曰:聖主思念,中國未寧,北邊未安,

使故廷尉,王平等問,人間疾苦,拯恤貧賤,

周贍不足,群臣所宣,明王之德,安宇內者,

未得其紀,故問諸生.諸生之議,不干天則,

入淵乃欲,以閭裏治,而況國家,之大事也,

亦不幾矣.發於畎畝,出於窮巷,不知冰水,

之寒若醉,而新寤殊,不足與言.文學對曰:

夫欲安國,富民之道,在於反本,本立道生.

順天之理,因地之利,不勞功成.不修其源,

而事其流,無本統之,雖竭精神,盡思慮而,

無益於治.欲安之適,足以危之,欲救之適,

足以敗之.治亂之端,在於本末,而已不至,

勞其心而,道可得也.孔子曰不,通於論者,

難於言治,道不同者,不相與謀.今公卿意,

有所倚故,文學之言,不可用也.大夫曰吾,

聞為人臣,盡忠順職,為人子致,孝以承業.

君有非則,臣覆蓋之.父有非則,子匿逃之.

故君薨臣,不變君政,父沒則子,不改父道.

春秋之譏,魯文公毀,泉台為其,隳先祖之,

所為而揚,君父之惡.鹽鐵均輸,從來久矣,

而欲罷之,豈得無害,先帝功妨,聖主德乎?

有司倚於,忠孝之路,此是道殊,而不同於,

文學之謀,文學對曰:明者因時,而變智者,

隨世而制.孔子有曰:麻冕周禮,今也絲儉,

吾從眾也.故聖人尚,賢不離古,順其俗而,

不偏時宜.變不離常.魯定公昔,序昭穆順,

祖彌昭公,廢卿士以,省事節用,不可謂變,

祖之所為,而改父道.二世充大,阿房崇緒,

趙高增累,秦法廣威,而未可謂,忠臣孝子.



  【原文】

  大夫曰:聖主思念中國之未寧,北邊之未安,使故廷尉評等問人間所疾苦,拯恤貧賤,周贍不足,群臣所宣明王之德,安宇內者,未得其紀,故問諸生。諸生議不干天則入淵,乃欲以閭裏之治,而況國家之大事,亦不幾矣。發於畎畝,出於窮巷,不知冰水之寒,若醉而新寤,殊不足與言也。

  【注釋】使故廷尉評等問人間所疾苦,『使故』原作『故使』,今改正。廷尉:西漢時掌管司法的官吏。『評』、『平』古字通。【漢書·昭帝紀】:『始元六年(公元前86年)閏月,遣故廷尉王平等五人,持節行郡國,舉賢良,問民所疾苦冤失職者。』此即其事。師古注曰:『前為此宮,今不居者,皆謂之故也。』今據此乙『故使』為『使故』。
  群臣,『群』原作『君』,今據張敦仁說校改。
  紀:要領,綱紀。
  不干天,則入淵:干,接觸。這是比喻說話脫離實際。
  況:比。
  不幾:『幾』讀為『冀』,『不幾』猶言『無希望』,這裏是說諸生有點妄想的意思。畎(qian)畝:田間,田地,指農村。
【譯文】大夫說:聖明的皇上考慮到中原不太平,北部邊疆不安寧,所以派遣曾做過廷尉的王平等人到各地去了解民間的疾苦,安撫、周濟貧困的百姓。大臣們宣傳君主的聖德,安撫天下的百姓,但仍感到沒有找到要領,所以要問問諸位儒生,但是你們的議論不是談上天,就是談入地,脫離實際,竟想用治理一閭一裏的方法來治理國家大事,這豈不是有點妄想嗎?你們來自鄉村,生長在窮街陋巷裏,不知道冰水的寒冷,就好比喝酒過多才剛剛清醒過來,很不值得和你們辯論。

【原文】

文學曰:夫欲安國富民之道,在於反本,本立而道生。順天之理,因地之利,即不勞而功成。夫不修其源而事其流,無本以統之,雖竭精神,盡思慮,無益於治。欲安之適足以危之,欲救之適足以敗之。夫治亂之端在於本末而已,不至勞其心而道可得也。孔子曰:『不通於論者難於言治,道不同者,不相與謀。』今公卿意有所倚,故文學之言不可用也。

  【注釋】【論語·學而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衛靈公篇】:『子曰:'道不同,不相與謀。」』
  『倚』,借作『踦』,偏的意思。

 【譯文】文學說:要想得到人民安定、國家富裕的方法,在於回到根本(禮義)上去,有了禮義,治國的方法就會產生了。順從上天的意志,依靠地裏的出產,就是不用操勞也能成就功業。如果不整治根源,只注意支流,沒有根本的東西(禮義)做統率,即使耗盡精力,絞盡腦汁,對治理國家是沒有好處的。想要安定國家,恰恰給國家帶來危險,想要解救國家,恰恰敗壞了國家。治理國家首先要處理好根本和支末的關係,不用勞其心機就可以得到治國的辦法。孔子說:『不通曉道理的人,難以和他們談論治國的問題。志向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謀劃。』現在你們當官的人的看法有偏差,所以,認為我們的主張沒有什麼用處了。

  【原文】

  大夫曰:吾聞為人臣者盡忠以順職,為人子者致孝以承業。君有非,則臣覆蓋之。父有非,則子匿逃之。故君薨,臣不變君之政,父沒,則子不改父之道也。【春秋】譏毀泉台,為其隳先祖之所為,而揚君父之惡也。今鹽、鐵、均輸,所從來久矣,而欲罷之,得無害先帝之功,而妨聖主之德乎?有司倚於忠孝之路,是道殊而不同於文學之謀也。



  【注釋】薨(h#ng):古代對天子、諸侯死的尊稱。
  沒:同『歿』,死。【論語·學而篇】:『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泉台:台名。春秋時魯莊公所建,供其享樂,後被他的孫子魯文公毀掉了。【公羊傳】認為魯文公折毀泉台,是暴揚了先祖之惡,故【春秋】書而譏之。文見【公羊傳·文公十六年】。聖主:指漢昭帝劉弗陵。
【譯文】大夫說:我曾聽說:做臣子的應當對國君盡忠盡職,做兒子的應當孝順父母,繼承他們的事業。君主有錯誤,臣子應當掩蓋起來,父親有過失,兒子應當包庇起來。所以君主死了,臣子不應當改變君主的統治方法,父親死了,兒子也不要改變父親的做法。【春秋】諷刺魯文公折毀泉台,是因為他毀掉了先人(魯莊公)所造的東西,而宣揚了他祖父所犯的錯誤。現在鹽、鐵、均輸等官營政策,由來已久,你們想廢除它,能不損害武帝的功績和傷害昭帝的聖德嗎?官吏們偏離(依靠)了忠孝的準則,因為我們走的路不同,所以不同意你們的主張。


【原文】
  文學曰: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孔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故聖人上賢不離古,順俗而不偏宜。魯定公序昭穆,順祖彌,昭公廢卿士,以省事節用,不可謂變祖之所為而改父之道也。二世充大阿房以崇緒,趙高增累秦法以廣威,而未可謂忠臣孝子也。



  【注釋】從這兩句話來看,似乎文學們也主張變革。其實,他們所主張的變革,是要廢除漢武帝所實施的各種財政經濟政策。上文大夫主張不變革,則是利用儒家學派的忠孝之道來為反對罷鹽、鐵、均輸作理論根據,是用子之矛攻子之盾。如果認為文學主張變革,而大夫主張復古,便不免有是非倒置之嫌了。
  這是【論語·子罕篇】文。麻冕:用緇布制的禮帽。以三十升布做成,每升八十縷,則其經為二千四百縷,細密難成,不如用絲製作省約。純:絲。
  上:同『尚』,崇尚。
  魯定公序昭穆,順祖彌:魯定公,春秋時魯國國君,魯昭公之弟,因魯昭公死在外,魯定公繼其王位。昭穆,古代的宗廟制度。祭祀時,始祖廟居中,以下是父為昭,子為穆。昭居左,穆居右。彌,父廟。魯文公二年(公元前625年)舉行祭禮時,忽然把僖公提升,排在閔公上面。僖公是閔公的庶兄,但僖之立是以臣繼君,如同以子繼父,依照昭穆制度,僖公應列在閔公的右邊。今把次序顛倒,故【公羊傳】認為這是『先彌而後祖』,是一種違反制度的『逆祀』。到了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舉行祭祀時,才把這個顛倒了的次序再顛倒過來,因而【公羊傳】稱之為『順祀』。事見【公羊·文公二年】及【定公八年】。
  昭公廢卿士以省事節用:昭公,春秋時魯國國君,魯襄公之子,名袑(shao)。據【公羊傳】記載,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曾廢掉魯襄公設置的中軍卿士。
  阿房:防房宮。崇緒:繼承功業。

【譯文】文學說:聰明的人,隨着時間的變化而改變策略,有智慧的人,按照當世的情況來制定統制的方法。孔子說:『過去的禮帽用緇布做,這是合乎周禮的,今天大家都用絲綢,因為這樣節省些,我也同意。』所以聖人崇尚賢人不和古代的禮節相違背,順應時俗不過於迎合時宜。魯定公依照昭穆制度,按照順序安排閔公和僖公的位置,把顛倒了的位置再顛倒過來,魯昭公廢掉卿士來節省開支,不能說是改變了祖先的行為,背離了父輩的成規。但是,秦二世擴建阿房宮,繼承先人的業績,趙高增加秦朝的法律以擴大威望,這不可以說是忠臣孝子吧!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6-22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憂邊篇第十二所載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為西漢昭帝時期治國方略之爭鋒。大夫秉持"忠君守制"之理念,強調鹽鐵官營乃先帝既定國策,不可輕廢;文學則主張"因時變法",以反本開源為安邦之道。二者立論殊途,折射出漢代政治哲學中"守常"與"通變"的深層矛盾。

大夫之論,以忠孝倫理為綱。其引【春秋】譏魯文公毀泉台之典,申明"君薨臣不變君政,父沒子不改父道"的綱常準則。此說源自儒家禮制思想,然其將鹽鐵政策神聖化為不可更易的祖制,實有將工具理性異化為價值理性之嫌。值得注意的是,大夫雖標榜忠孝,然其"不知冰水之寒"之喻,暴露出官僚階層與民間疾苦的隔膜,恰與孔子"仁政"本義相悖。

文學之辯,則深得【周易】"窮則變,變則通"的精髓。其引孔子"麻冕改絲"的實例,闡明"聖因時變,賢隨世制"的變革哲學。尤為精闢者,是以秦二世固守暴政為戒,揭示機械遵循祖制可能導致的治理危機。這種"本立道生"的治國觀,既承襲了孟子"民為貴"的思想傳統,又暗合黃老"因循為用"的施政智慧。

細究雙方論據,大夫倚重製度慣性,文學側重民生實效。前者將鹽鐵政策與忠孝倫理捆綁,存在偷換概念之弊;後者強調"順天理、因地利"的治理邏輯,卻未給出具體的制度替代方案。這場辯論的深層意義,在於揭示了傳統政治中"原則倫理"與"責任倫理"的永恆張力——守成與變革、道統與實用之間的辯證關係,至今仍具啟示價值。

要之,鹽鐵之議非徒經濟政策之爭,實為治國理念之辨。讀此篇當悟:真正的經世智慧,既不在於固守陳規,亦非盲目更張,而在把握"常"與"變"的辯證統一。司馬光【資治通鑑】所謂"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俗",正可為此章最佳註腳。
馬而 發表於 2025-6-22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憂邊篇第十二所載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為西漢治國方略之重要文獻。大夫秉持"忠君守制"之理念,強調鹽鐵官營乃先帝既定國策,不可輕廢;文學則主張"因時變法",以反本開源為治國要義。二者立論各有淵源,折射出漢昭帝時期朝廷與民間思想之碰撞。

大夫之論,深得法家"尊君"精要。其引【春秋】譏魯文公毀泉台之事,申明"君薨臣不變君政,父沒子不改父道"之理,此乃承商鞅"三代不同禮而王"之說而反其用。然其將鹽鐵政策等同於忠孝大倫,實有將行政措施道德絕對化之嫌。文中"發於畎畝,出於窮巷"之語,暴露出官僚階層對民間智識之輕視,此正是晁錯【論貴粟疏】"民者,在上所以牧之"思想之延續。

文學之對答,則彰顯儒家"通變"智慧。其引孔子"麻冕"之喻,闡明"聖因時變,賢隨世制"之理,暗合【周易】"窮則變,變則通"之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以秦二世"充大阿房"為戒,揭示機械守制反失忠孝本真,此論直指大夫理論要害。所謂"反本開源",實本於【論語】"百姓足,君孰與不足"之政治經濟學思想。

二者之爭,本質是"經權之辨"的實踐體現。大夫強調製度的穩定性,文學側重政策的適應性。漢代鹽鐵政策之得失,恰在於未能平衡此二者關係。今人觀之,治國理政當如【孟子】所言"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既需恪守根本原則,又要保持制度彈性。文學所謂"明者因時而變",非否定傳統,而是追求"常"與"變"的辯證統一,此乃中國傳統政治智慧之精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