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60|回覆: 2

[道學研究] 【鹽鐵論】卷5禁耕詩解1文學:權利深者故在朝廷大夫:罷鹽鐵資暴強併兼徒奸形成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2-1 22:0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5禁耕詩解1文學:權利深者故在朝廷大夫:罷鹽鐵資暴強併兼徒奸形成
題文詩:
大夫曰民,有寶器尚,函匣藏之,況人主之,
山海?權利之處,必在深山,窮澤之中,
非豪民不,能通其利.異時鹽鐵,未籠布衣,
有朐邴人,吳王,鹽鐵初議.君有吳王,
專山澤饒,薄賦其民,賑贍窮乏,以成私威.
私威積而,逆節心作.不絕其源,而憂其末,
若決呂梁,沛然其所,傷必多矣.太公曰:
一家牟利,而害百家,百家,諸侯以至,
害天下故,王法禁之.倘若今放,權利,
罷鹽鐵,以資暴強,遂其貪心,眾邪群聚,
私門成黨,則強御必,日以不制,而併兼之,
徒奸形成.文學曰民,人藏於家,諸侯藏國,
天子藏於,海內,垣牆民人,以為藏閉,
四海天子,以為匣匱.天子適侯,升至阼階,
侯納管鍵,執策聽命,示莫為主.是以王者,
不畜聚財,下藏於民,浮利,務民之義,
義禮立則,化上.若是雖湯,武存於世,
無容其慮.工商之事,歐冶之任,何奸能成?
三桓專魯,六卿分晉,不以鹽鐵.權利深者,
不在山海,故在朝廷;一家害百,在蕭牆而,
不在朐邴.王者之禁,不得不禁,禁不得已,
禁必適情,因情制宜,有收有放,利民利國.
【題解】本篇討論禁止耕者營鹽鐵之利的問題。大夫主張禁止,文學則主張開放。

【原文】
  大夫曰:家人有寶器(1),尚函匣而藏之,況人主之山海乎?夫權利之處(2),必在深山窮澤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異時鹽鐵未籠(3),布衣有朐邴(4),朐邴人、吳王,皆鹽鐵初議也(5)。君有吳王專山澤之饒,薄賦其民,賑贍窮乏(6),以成私威。私威積而逆節之心作(7)。夫不蚤絕其源而憂其末(8),若決呂梁(9),沛然(10),其所傷必多矣。太公曰:『一家害百家,百家害諸侯,諸侯害天下,王法禁之(11)。』今放民於權利,罷鹽鐵以資暴強,遂其貪心,眾邪群聚,私門成黨,則強御日以不制(12),而併兼之徒奸形成也。
  【注釋】(1)『家人』就是下文『民人』的意思。【史記·季布傳·索隱】:『家人,謂居家之人也。』【漢書·惠帝紀】註:『家人,言庶人之家。』又【欒布傳】註:『家人,言編戶之人也。』【通鑑】六註:『家人,猶今所謂齊民也。』『家人』是戰國、秦、漢人常用語。
(2)權利:本書習常用語,就是權勢、利益的意思。這裏引申為財富。
  (3)異時:過去。籠:收歸國有的意思。
  (4)布衣:庶人,平民。泛指不當官和沒有功名的人。朐(qu):即宛朐,春秋時曹國地名,在今山東省荷澤縣。朐邴(bing):即曹邴氏,以經營冶鐵成為富商。因為他是朐地人,故又稱朐邴。(5)此句是文中自注式插入語。
  (6)『乏』原作『小』,今據【通典】十引改。這是由於『乏』本作『■』,因而缺筆畫誤而成『小』。
  (7)逆節:叛逆的行徑。
  (8)蚤:同『早』。
  (9)呂梁:呂梁山。一說呂梁在彭城呂縣(今江蘇省銅山縣),石生水中,禹決而通之,故曰呂梁。見【呂氏春秋·愛類篇】及【淮南子·本經篇】。又一說在離石縣西。見【莊子·達生篇·釋文】引司馬彪注及【水經·河水注】。兩說不同,未知孰是。
  (10)沛然:水勢湍急的樣子。
  (11)太公:姜子牙,殷末周初人。本姓姜,因其先人封於呂,後以呂為姓,又叫姜尚,號太公望,周文王師。相傳著有兵書【六韜】六卷。引文當是【六韜】中語。
  (12)強御:強暴,豪強。
【譯文】大夫說:老百姓有寶貴的東西,尚且要收藏在匣子裏,更何況是國君的山海之寶呢?有財富的地方,必然是在深山大海裏,不是強橫的有特殊勢力的人,是不能開發利用這些資源的。過去,鹽鐵沒有官營時,平民中有朐地的邴氏,諸侯中有吳王劉濞,這都是議論鹽鐵官營時最初的話題。吳王劉濞壟斷了富饒的自然資源,通過減輕賦稅、救濟窮困小民的手段,收買人心,以提高個人的威望。個人威望提高了,叛逆朝廷之心就產生了。不及早杜絕它的根源,考慮其後果,就好像掘開呂梁山,讓黃河水奔騰泛濫,所帶來的危害必然很多了。姜太公說:『一家不擇手段地追求私利,就會傷害百家的利益;百家不擇手段地追求私利,就會損害諸侯的利益;諸侯不擇手段追求私利,就會危害國家的利益;這是王法所禁止的。』現在你們把鹽鐵的權利下放給豪民,廢除鹽鐵官營政策去資助凶暴強橫的人,順從他們的貪心,各種邪惡的人聚集到一起,以豪家之門為中心,結成黨羽,這樣,豪強日益不能制服,搞兼併的人作奸犯科的形勢,就會發展成為現實了。

  【原文】

  文學曰:民人藏於家,諸侯藏於國,天子藏於海內。故民人以垣牆為藏閉,天子以四海為匣匱。天子適諸侯,升至阼階,諸侯納管鍵,執策而聽命,示莫為主也。是以王者不畜聚,下藏於民,遠浮利,務民之義,義禮立則民化上。若是,雖湯、武生存於世,無所容其慮。工商之事,歐冶之任,何奸之能成?三桓專魯,六卿分晉,不以鹽鐵。故權利深者,不在山海,在朝廷;一家害百家,在蕭牆,而不在朐邴也。
  【注釋】海內:四海之內,猶言天下。
  適:到,去。
  阼(zuO)階:大堂前東面的台階。古代賓主相見,賓立於西階,主人立在東階。但天子到諸侯國站在東階上,表示天子是那裏的主人。
  管鍵:開閉城門的鑰匙。
  策:書有自己姓名官職的簡策。
  浮利:浮末之利,指工商之利,對農為本務而言。
  三桓:春秋時魯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後裔,故稱三桓。專魯:掌握魯國政權。
  六卿:指春秋時,晉大夫范氏、中行氏、智氏及韓、趙、魏三家,世為晉卿,故稱六卿。
 【譯文】文學說:百姓的財物藏在家裏,諸侯的財物藏在封國裏,天子把財物藏在四海之內。所以百姓把院牆作為藏財物的遮蔽,天子把四海作為收藏東西的箱櫃。天子到諸侯那裏,登上大堂前東面的台階,諸侯交出開閉國門的鑰匙,手捧寫着姓名、官職的簡策,站在旁邊聽候命令,表示不敢以主人自居。所以,天子並不積蓄聚斂財富,而是把財富分藏在人民手中;不追求工商之利,而是注重用禮義去教導百姓。建立了禮義,百姓就會接受上面的教化。如果這樣,就是商湯王、周武王現在還活着的話,也用不着有什麼憂慮。搞工商業,干歐冶子那樣的事,怎麼能形成奸黨呢?三桓掌握魯國的政權,六卿分掌晉國大權,並不是因為鹽鐵官營才產生的。所以,最有權勢財富的,不在深山湖海之中,而在朝廷;一家傷害百家,在朝廷內部,而不在朐地邴氏那樣的人。
崔泓 發表於 2025-8-2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禁耕】篇所載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為西漢經濟政策思想之精要所在。今就所引文本,析其義理如次:

一、大夫立論之本:國家專營以制豪強
大夫之言"山海之利必在深山窮澤,非豪民不能通其利",揭示鹽鐵專營政策之核心考量。其以"寶器函藏"為喻,強調自然資源當屬國家掌控,此乃承襲【管子·海王】"官山海"之思想。所謂"異時鹽鐵未籠,布衣有朐邴",直指漢初放任政策下豪民壟斷之弊。大夫主張國家專營非僅為財政之需,更深層在於防止"暴強併兼之徒奸形成",此即晁錯【論貴粟疏】"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之患。

二、文學反駁之要:權利歸於朝廷之害
文學派"權利深者在朝"之論,實發【孟子·梁惠王】"上下交征利而國危"之微義。其指摘官營經濟導致"吏肆苛虐",暗合董仲舒"不與民爭利"之儒家經濟倫理。文中"罷鹽鐵則資暴強"與"專營則生奸吏"看似矛盾,實則揭示專制經濟下"利權上移則豪強變形為吏弊"之歷史困境,此即【史記·平準書】所載"興利之臣"問題。

三、政策張力中的治道智慧
雙方辯論折射出中央集權與民間經濟之永恆張力:大夫秉持法家"利出一孔"(【商君書·弱民】)的管控思維,文學則堅守儒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的放任主張。西漢鹽鐵政策之實質,乃在"打擊豪強"與"防止吏禍"間尋求平衡,此中深意可參【春秋繁露·度制】"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於驕"的治術設計。

結語:
鹽鐵之議非徒經濟政策之爭,實為王霸道術如何調適之體現。大夫所慮在秩序穩固,文學所憂在民生疾苦,二者同出而異名,皆為國家治理之鏡鑒。讀此篇當知【鹽鐵論】之價值,正在於呈現專制政體下經濟倫理的兩難抉擇,其思想深度遠超單純的經濟學範疇,而直指華夏政治文明之核心命題。
見字如面 發表於 2025-8-2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禁耕】篇所載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為西漢經濟政策思想之精華。大夫主張國家壟斷山海之利,以遏制豪強兼併;文學則抨擊官營鹽鐵導致權力集中,反使民困。二者立場迥異,然皆深具歷史意義。今試析其要旨如下:

一、大夫之"利權歸國"論
大夫以"寶器函藏"為喻,強調自然資源當屬國家專營。其立論有三:
1. 地理制約論:指出鹽鐵資源"必在深山窮澤",非豪民不能開發,若放任私營,必致"暴強併兼之徒奸形成"(【鹽鐵論·禁耕】)。此說揭示自然資源的地域壟斷性。
2. 經濟調控說:認為武帝時鹽鐵官營有效抑制了"布衣有朐邴,人君有吳王"(同前)的割據勢力,將商鞅"利出一孔"思想具體化。
3. 國家安全觀:通過控制戰略物資,防止地方勢力坐大,體現【管子·海王】"官山海"的治國智慧。

二、文學之"權力批判"說
文學則直指制度性弊端:
1. 權力異化論:提出"權利深者不在豪民,而在朝廷"(同前),暗合【老子】"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之思,揭示國家壟斷反而加劇權力腐敗。
2. 民生視角:認為官營導致"器多堅硜,善惡無所擇"(【鹽鐵論·水旱】),產品質量低劣反害百姓,與【孟子·梁惠王】"仁政"思想呼應。
3. 道德經濟學:主張"王者不蓄聚,下藏於民"(【禁耕】),繼承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倫理。

三、辯題的歷史迴響
此爭鳴實為古代經濟思想兩大脈絡之交鋒:
大夫代表【周禮·地官】"泉府"式的國家干預主義
文學秉承【史記·貨殖列傳】"善者因之"的自由放任主張

班固【漢書·食貨志】載桑弘羊"均輸"政策,可視為對雙方矛盾的折中。而今日觀之,二者爭論的核心——國家調控與市場活力的平衡,仍是現代經濟學的永恆命題。

要之,【禁耕】篇之價值,非僅在鹽鐵專營之具體政策,更在於揭示經濟治理中"公權"與"私利"的辯證關係。司馬遷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史記·貨殖列傳】),而聖王之治,正在於構建"利而不害"的制度框架,此或為【鹽鐵論】留給後世的最大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