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79|回覆: 2

[道學研究] 譚峭【化書】卷6儉化詩解3君之於民異名同愛不得不儉乳童能張儉機民自不欺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28 21:4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譚峭【化書】卷6儉化詩解3君之於民異名同愛不得不儉乳童能張儉機民自不欺
題文詩:
君之於民,異名同愛.君樂馳騁,民亦樂之;

君喜聲色,民亦喜之;君好珠玉,民亦好之;

君嗜滋味,民亦嗜之.其名則異,其愛則同.

故所以服,布素者愛,士之簪組;服士之簪,

組者愛公,卿之劍佩;服公卿之,劍佩者愛,

王者旒冕,是故王者,雖居兆民,所愛之地,

不得不慮.況金根玉,輅奪其貨,高台崇榭,

奪其力是,賈民怨是,教民之愛.所以積薪,

聚米可維,一歲之計,易金換玉,一日之費,

不得不困,不得不儉.興由勤儉,敗由驕奢.

乳童拱手,誰敢戲之,豈在黼黻.牧豎折腰,

誰敢背之,豈在刑政.有賓主之,敬則雞黍,

可為大享,豈在簫韶.有柔淑態,則荊苧可,

以行婦道,豈在組繡.而王者之,制設溝隍,

以御之陳,棨戟衛之,蓄粟帛以,養之張欄,

檻以遠之.有機於民,不得不藏;有私於己,

不得不防.能張儉機,民自不欺;用儉之私,

我自不疑.儉者可以,為大人師.儉者情真.

化書之100:君民

【原文】

君之於民,異名而同愛。君樂馳騁,民亦樂之;君喜聲色,民亦喜之;君好珠玉,民亦好之;君嗜滋味,民亦嗜之。其名則異,其愛則同。所以服布素者,愛士之簪組;服士之簪組者,愛公卿之劍佩;服公卿之劍佩者,愛王者之旒冕,是故王者居兆民所愛之地,不得不慮也。況金根玉輅奪其貨,高台崇榭奪其力,是賈民之怨,是教民之愛。所以積薪聚米,一歲之計,而易金換玉,一日之費,不得不困,不得不儉。


【譯文】

君王和百姓,名稱不同而愛好是相同的。君王喜好騎馬,百姓也喜歡騎馬;君王喜好曲樂美色,百姓也喜歡曲樂美色;君王喜好珍珠寶玉,百姓也喜歡珍珠寶玉;君王喜好美食,百姓也喜歡美食。名稱不同而愛好相同。所以穿粗布衣服的,喜歡士大夫的冠簪和冠帶;穿有冠簪和冠帶衣服的,喜歡王公大臣的佩劍;穿有佩劍衣服的,喜歡君王戴的王冠。因此君王是處於全民所最喜歡的地位,不得不多慮。況且君王的金銀器物和寶玉裝飾的車駕是靠掠奪百姓財物獲得的,樓台殿宇是靠驅使百姓力量建成的,因此招致百姓的怨恨,教會百姓喜歡的東西。積聚柴薪米糧可以維持百姓一年生計,而將這些柴薪米糧換成金銀珠玉,只夠一天的花費,所以不得不困苦,不得不節儉。

【注釋】

賈:招惹。

化書之101:乳童

【原文】

乳童拱手,誰敢戲之,豈在乎黼黻也。牧豎折腰,誰敢背之,豈在乎刑政也。有賓主之敬,則雞黍可以為大享,豈在乎簫韶也。有柔淑之態,則荊苧可以行婦道,豈在乎組繡也。而王者之制,設溝隍以御之,陳棨戟以衛之,蓄粟帛以養之,張欄檻以遠之。蓋有機於民,不得不藏;有私於己,不得不防。夫能張儉之機,民自不欺;用儉之私,我自不疑。夫儉者,可以為大人之師。


【譯文】
兒童向人拱手行禮,沒有人敢去戲弄他,更不在乎幼童是否穿着華美衣服。牧童躬身施禮,沒有人敢不理不睬轉身就走,更不在乎刑罰以及各項政令是怎樣規定的。有了賓主禮儀的尊敬,即使僅僅以穀物和雞肉為食物也可以成為盛宴,更不在乎是否有伴舞伴歌。有了柔美賢淑的氣質,則即使身上穿着粗布衣服也可以勝任為人之婦的本分,更不在乎是否能刺繡女紅。然而君王設立的制度,環城挖溝壕來防禦,裝備軍隊來護衛,積蓄米糧布帛來養軍隊,設柵欄將自己和百姓遠遠的隔絕開來。這些設置都因為君王對百姓使用了計謀,因而不得不把自己藏起來;因為君王是為了自己的私心,因而不得不對百姓採取防禦。如果能將計謀用於節儉,就不用擔心百姓的不平;如果能對自己節儉,就不用懷疑他人。因此,節儉的人可以作為官員們的楷模。

【注釋】

黼黻(fǔ fú)泛指禮服上所繡的華美花紋。

簫韶:虞舜時的樂章

棨(qǐ)古代官吏出行的一種儀仗,木製,形狀似戟
jfwe761289 發表於 2025-5-19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化書】儉德微義論——譚峭君民同愛思想發微

譚峭【化書·儉化】篇揭示"君民異名同愛"之要義,實為傳統政治哲學中"與民同欲"思想的深化發展。本文試析其三層精義:

一、同欲共振的統治倫理
"君樂馳騁,民亦樂之"四句排比,非僅陳述欲望同構現象,更暗喻"上行下效"的政治傳導機制。簪組、劍佩、旒冕的服飾遞進,構建出由布衣至王者的欲望金字塔。譚峭深刻指出,王者實居於"兆民所愛之地",此與【孟子】"民貴君輕"說遙相呼應,揭示統治者實為民眾集體欲望的投射載體。

二、奢儉之間的治道辯證
"金根玉輅奪其貨"六句,以"奪"字為眼,直指統治成本轉嫁的本質。積薪聚米與易金換玉的對比,凸顯【尚書】"克勤於邦,克儉於家"的現代詮釋。譚峭將"賈怨"與"教愛"並置,實發【老子】"不貴難得之貨"之覆,揭示奢儉選擇實為治亂樞機。

三、儉德涵養的治理智慧
"乳童拱手"至"荊苧行婦"四組對比,以"豈在"反問句式解構形式主義。溝隍、棨戟等制度設置,終須回歸"張儉機"的本源。此中暗合【周易】"儉德辟難"之旨,將外在制度約束轉化為內在德性感召,所謂"用儉之私,我自不疑",正是儒家"修己以安百姓"的另類表述。

譚峭此論,既承管仲"倉廩實而知禮節"的物質基礎論,又揚老子"見素抱樸"的精神超越說。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代,其"不得不儉"的警示,尤顯振聾發聵。王者之儉非僅經濟策略,實為消解君民對立、重建政治共同體的存在方式。
胡姚 發表於 2025-5-28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化書】儉德章解——譚峭君民同愛觀之政治倫理學闡釋

譚峭【化書·儉化】章以"君民異名同愛"為樞機,揭示權力倫理與民生疾苦之辯證關係。其說承老子"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之旨,而發為具象之政治批判,於晚唐奢靡世風中尤顯振聾發聵。

一、欲望同構性之政治危機
"君樂馳騁,民亦樂之"四句排比,非言上下平等,實指欲望傳導機制。統治者之好惡如同水之源,百姓之慕效猶其流,此即【禮記】"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之深化。譚峭敏銳指出服飾等級鏈:布素→簪組→劍佩→旒冕,實為欲望遞升之隱喻。王者居於欲望金字塔頂端,恰如【孟子】"緣木求魚"之喻,既誘民以虛妄之慕,復奪其實在之利("金根玉輅奪其貨,高台崇榭奪其力"),終致"賈民怨"而"教民愛"的悖論。

二、儉德作為政治調節器
"積薪聚米"與"易金換玉"之對比,深得【墨子·節用】精要。譚峭算經濟賬更算政治賬:一日奢靡耗一歲積蓄,非僅財力困竭,實乃動搖統治根基。其"不得不儉"之誡,非道家自然無為,乃黃老"審時度勢"之術。尤值玩味者,"乳童拱手""牧豎折腰"之喻,揭示權威不在外在威儀(黼黻刑政),而在內在德性(敬與柔淑),此即【周易】"儉德辟難"的政治實踐。

三、防禦性政治的倫理困境
"設溝隍""陳棨戟"等防備措施,暴露權力異化之必然。譚峭冷峻指出"有機不得不藏,有私不得不防"的權力鐵律,然其破解之道獨標"儉"字:以儉為機,則民不欺(【老子】"我無欲而民自朴");以儉克私,則君不疑。這種將道德修養與統治術熔鑄一爐的思考,實為儒家"修齊治平"與法家"術勢"說之辯證統一。

結語:譚峭之"儉"非僅經濟節制,實為政治本體論。其深刻性在於揭示:統治者欲望結構與民間苦難存在數理映射,而儉德則是維持系統平衡的負反饋機制。今日讀之,猶見其"情真"之論穿透千年,與【貞觀政要】"崇儉去奢"之說遙相呼應,共構中國傳統政治智慧之精華。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