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16|回復: 2

[道学研究] 谭峭【化书】卷5食化诗解5无为君王素朴食通万有王者富民鸱鸢食为五常之本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23 16:2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谭峭【化书】卷5食化诗解5无为君王素朴食通万有王者富民鸱鸢食为五常之本
题文诗:
牛可使驾,马可使负,犬可使守,鹰可使击,

盖食所感.猕猴使舞,鹦鹉使语,鸱鸢可使,

之死斗也,蝼蚁可使,之合战盖,食有所教.

鱼可使之,吞钩虎可,使之入陷,雁可使之,

触纲敌国,可使自援,食有所利,天地可使,

之交泰也;神明可使,之掖卫也;高尚可使,

之屈折也;夷狄可使,之委伏盖,食有所奉.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暨乎万族,其皆可以,

食而通之.我服布素,则民自暖,我食葵藿,

则民自饱.善用其道,者可以肩,无为之化.

猎食者母,分乳者子.全生者子,触纲者母.

而母不知,子之所累,子亦不知,母之所苦.

王者衣缨,之费盘肴,之直岁不,过乎百万,

封人土地,与人富贵,辄愈百万,之百万如,

咂王之肌,如饮王血.乐在于下,怨在于上,

利归于众,咎归于王.夫不自贵,天下安敢,

贵不自富,下安敢富?财散情聚,情聚财散,

富民为本.有智者悯,鸱鸢之击,腐鼠又嗟,

蝼蚁之驾,毙虫谓其,为虫不若,为人其殊,

不知当歉,岁则人争,臭毙之尸;值严围则,

食父子肉.斯豺狼之,所不忍为,而人为之,

则其为人,不若为虫.是知君无,食必不仁;

臣无食必,不义士无,食必不礼;民无食必,

不智万类,无食其必,不信是以,食为五常,

之本五常,为食之末.苟君王者,能均其衣.

能让其食,黔黎相悦,仁之至也;父子相爱,

义之至也;饥饱相让,礼之至也;进退相得,

智之至也;许诺相从,信之至也.教之善也,

在于食也,教之不善,亦在于食.其物甚卑,

其用甚尊;其名尤细,其化尤大.谓无价宝.

化书之91:无为
【原文】

牛可使之驾,马可使之负,犬可使之守,鹰可使之击,盖食有所感也。猕猴可使之舞,鹦鹉可使之语,鸱鸢可使之死斗,蝼蚁可使之合战,盖食有所教也。鱼可使之吞钩,虎可使之入陷,雁可使之触纲,敌国可使之自援,盖食有所利也,天地可使之交泰,神明可使之掖卫,高尚可使之屈折,夷狄可使之委伏,盖食有所奉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暨乎万族,皆可以食而通之。我服布素则民自暖,我食葵藿则民自饱。善用其道者,可以肩无为之化。


【译文】

可以使牛来拉车,可以使马来驮物,可以使狗来看家,可以使鹰来捕猎,这都是食物对这些动物对所产生的感化。可以使猕猴舞蹈,可以使鹦鹉说话,可以使鸱鸢死斗,可以使蝼蚁交战,都是用食物训练出来的。可以使鱼吞钩,可以使老虎掉入陷井,可以使大雁投罗网,可以使敌国自己牵制自己,都是食物方面有利可图的原因。可以使天地沟通,可以使神明来护卫,可以使高尚的人屈折,可以使蛮夷之族降伏,都是因为食物需要有俸禄。因此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甚至于所有生灵族类,都可以用食物来沟通。君主穿着粗布衣服,则百姓自然就有御寒衣物,君主以葵藿为食物,则百姓自然无饥饿之忧。善于按照衣食之需这样的道理管理的,就可以肩负起用无为来教化百姓的重任。

【注释】

葵藿(kuí huò):葵为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腌制,称葵菹菜名。藿为豆类植物的叶子。葵藿指粗劣的食物。

化书之92:王者

【原文】

猎食者母,分乳者子。全生者子,触纲者母。母不知子之所累,子不知母之所苦。王者衣缨之费、盘肴之直,岁不过乎百万,而封人之土地,与人之富贵,百万之百万。如咂王之肌,如饮王之血。乐在于下,怨在于上,利归于众,咎归于王。夫不自贵,天下安敢贵;不自富,天下安敢富?


【译文】
捕猎食物的是父母,分享食物的是孩子。遇到危险,逃生的是孩子,顶缸的是父母。父母并不觉得是受到孩子的拖累,孩子并不知道父母受到的苦难。君王用于服饰和饮食上面的花费,一年下来不过百万,而分给他人的土地、赏给他人的财富,价值是君王每年花费的百万倍。这就像割君王的肉,喝君王的血。欢欣喜悦的是众人,受到抱怨的是君王,利益归于众人,罪责归于君王。因此,若君王自己不得到尊贵,天下谁敢得到尊贵?君王自己不富足,天下谁敢富足?

化书之93:鸱鸢
【原文】

有智者悯鸱鸢之击腐鼠,嗟蝼蚁之驾毙虫,谓其为虫不若为人。殊不知当歉岁则争臭毙之尸,值严围则食父子之肉。斯豺狼之所不忍为,而人为之,则其为人不若为虫。是知君无食必不仁,臣无食必不义,士无食必不礼,民无食必不智,万类无食必不信。是以食为五常之本,五常为食之末。苟王者能均其衣,能让其食,则黔黎相悦,仁之至也;父子相爱,义之至也;饥饱相让,礼之至也;进退相得,智之至也;许诺相从,信之至也。教之善也在于食,教之不善也在于食。其物甚卑,其用甚尊;其名尤细,其化尤大。是谓无价之宝。


【译文】
聪明的人为那些以腐烂老鼠为食物的鹰隼而感到怜悯,为那些运送死掉的虫子为食物的蝼蚁叹息,感叹到做虫子真是不如做人啊。殊不知人类在歉收年景也有争夺发臭的死尸为食物的情况,在严寒围困境况下也有父与子相互被当做食物的情况。连豺狼也不忍心做的事情而人类却可以做,从这点上看做人还不如做虫子啊。于是可以知道,君主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必然会残暴,大臣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必然会邪恶,士大夫阶层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必然粗野,百姓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必然会愚昧,不论哪种民族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必然没有诚信可言。因此,食物是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根本,而五常则只是食物的末梢。若君王能够均让出衣物和食物,则百姓就会由衷喜悦,这就有了仁爱;父子相互爱护,就有了义气;在饥饿的时候相互谦让,就有了礼节;随着情况变化进退有据,就有了智慧;做出许诺并兑现许诺,就有了诚信。教化百姓的好处在于食物,教化百姓不好的地方也在于食物。食物作为东西来说甚为卑贱,但是其作用来说甚为尊贵;食物的名字很细微,但是在万物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很大,可以称作无价之宝了。

【注释】

黔黎(qiánlí):百姓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5-18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化书·食化》第五卷阐发"食为政本"之旨,其文虽简而义理宏深。今就"无为"章试作疏解:

一、食道三阶:感化、教化、利化
谭子以"食有所感""食有所教""食有所利"构建食道三重境界。牛马鹰犬因食而感其性,猕猴鹦鹉因食而教其技,至若鱼虎雁隼则因食而利诱之。此三者由生理本能渐次上升至社会行为,暗合《礼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之论。尤可注意者,谭子将"敌国自援"亦纳入食利范畴,此即《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战国实践。

二、食通三才:自然、人文、政治
"天地交泰"至"夷狄委伏"四句,展现食道贯通三才之能。天地神明属自然秩序,高尚夷狄属人文政治,皆可因食而化。此说远承《尚书·洪范》"八政食为首"之训,近接王弼"圣人体无"之旨。谭子特标"自天子至庶人"皆以食通,实为对《孟子》"民无恒产则无恒心"的哲学升华。

三、无为政治之食治实践
"服布素""食葵藿"之喻,深得黄老"贵俭"精要。《尹文子》云"圣人之治,先饮食而后教诲",正与此章"善用其道者肩无为之化"相发明。谭子将饮食之道提升至政治哲学高度,其"民自暖""民自饱"之说,实为《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的具象诠释。

四、食道辩证:卑尊之辨与名实之辩
末章"其物甚卑,其用甚尊"的辩证思维,彰显道家"正言若反"的表述特色。食虽为日常琐事,然《淮南子》称"治道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谭子以"无价宝"作结,正是对《道德经》"贵以贱为本"的创造性发展。

要之,此章以食道明无为,将民生基础与政治哲学熔铸一炉。其说既承《周礼》"以九职任万民"的王官之学,又启宋儒"百姓日用即道"的理学先声,在唐宋之际的哲学转型中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读者当于箪食瓢饮间,体味此中治平大道。
高杉 發表於 2025-7-18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化书·食化》第五卷阐微:论食道与王道之体用关系

谭峭《化书》以"化"为枢机,于《食化》篇中独揭"食"为造化之本。其言"牛可驾,马可负,鹰可击",非言禽兽之性,实喻食道乃统御万类之机缄。盖食者,阴阳之交感,性命之维纲,故能"通天地,役神明,屈夷狄",此中深意,当以三才之道解之。

一、食为五常之本:从物性到人性的教化层级
"猕猴使舞,鹦鹉使语"者,示食之教化功能。禽兽尚因食而移性,况于人乎?《礼记》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谭子更进一层,谓"君无食必不仁,民无食必不智"。此与管仲"仓廪实知礼节"相发明,然更具形上意味。盖五常非悬空之理,必依食而立:
仁在饱饫之馀的推己及人
义起于稼穑有序的分配
礼生于献享燕飨的节文
智萌于耕获收藏的筹算
信成于契约交换的维系

故曰"食为五常之本",非谓道德可废,实言德性需植根于物质之壤。

二、无为而化的圣王食道
"我服布素则民自暖"一节,暗合《老子》"我无欲而民自朴"之旨。谭子所倡"无为之化",非废弛政事,乃指君王当以食道为枢:
1. 均衣让食:去"咂肌饮血"之聚敛,行"散财聚情"之政
2. 以身示俭:天子食葵藿则民知足,此《大学》"絜矩之道"也
3. 通万物之情:明"猎食者母,触纲者子"的共生关系,破人我之执

其"百万之百万"之喻,直指封建王朝赋税之弊,较《孟子》"庖有肥肉"之讽更为痛切。

三、食道哲学的现代启示
谭子见"歉岁人食父子肉"而叹"人不若虫",此非蹈虚之言。观今世饥馑战乱之地,犹见《化书》所言之残酷。其思想价值在于:
将物质生存权提升为道德先验条件
揭示分配正义比空谈仁义更具实效
以生态整体观批判人类中心主义

结语:谭峭以道门之笔写济世之志,《食化》篇实为一部"食政论"。其谓"食道甚卑而用甚尊",恰如《易》之"百姓日用而不知"。读是篇者,当于箪食瓢饮间,体察造化之机、治平之要,斯得之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