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51|回复: 2

[其他] 《逸周书》卷63芮良夫解诗解正道为民贪谀悖德洗心改行克忧往愆以行取人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1-12 16: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逸周书》卷63芮良夫解诗解正道为民贪谀悖德洗心改行克忧往愆以行取人
题文诗:
芮伯若曰:小臣稽道,谋告天子,惟民父母,

倘致厥道,无远不服,无道左右,臣妾乃违.

民归于德,德则民戴,否则民雠.兹言允效,

与前不远.商纣不道,夏桀之虐,肆无有家.

呜呼惟尔,天子以嗣,文武之业,惟尔执政,

小子同乎,先王之臣,昏行不顾,道王不若,

专利作威,佐乱进祸,民将弗堪.治乱信乎,

其行惟王,暨而执政,小子攸闻.古人求多,

闻以监戒,不闻弗知.君除民害,不惟民害,

害民乃非,后惟其雠.君后作类,君后弗类,

民不知后,惟其怨君.民至亿兆,后一而已,

寡不敌众,后其危哉.呜呼如之.今尔执政,

小子惟以,贪谀为事,而不勤德,以备灾难.

下民胥怨,财力单竭,手足靡措,弗堪奉上,

不其乱哉!以予小臣,观夫天下,有土之君,

厥德不远,罔有代德.时为王患,其惟国人.

呜呼惟尔,执政朋友,小子其惟,洗心改行,

克忧往愆,以保尔居.倘若尔乃,聩祸翫灾,

遂弗之悛,余其未知,王之所定,矧乃小子.

惟祸发于,人之攸忽,之于攸轻,心不存焉,

变之攸伏.执政小子,尔不图善,偷生苟安,

爵以贿成,贤智箝口,小人鼓舌,逃害要利,

并得厥求,唯曰哀哉.我闻之曰,以言取人,

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饰言无庸,

竭行有成.惟尔小子,饰言事王,黡蕃有徒.

王貌受之,终弗获用,面相诬蒙,及尔颠覆.

尔谓有余,予谓弗足.敬思以德,备乃祸难.

难至而悔,悔将安及,无曰予为,惟尔之祸.

题解:记芮伯良夫目睹厉王失道对厉王及“执政小子’’所作的训戒。
《原文》
芮伯若曰:“予小臣良夫,稽道谋告,天子惟民父母,致厥道,无远不服,无道,左右臣妾乃违。民归于德,德则民戴,否则民雠。兹言允效与前不远。商纣不道,夏桀之虐肆无有家。呜呼,惟尔天子嗣文武业,惟尔执政小子同先王之臣昏行□顾道,王不若,专利作威,佐乱进祸,民将弗堪。治乱信乎,其行惟王,暨而执政小子攸闻。古人求多闻以监戒,不闻是惟弗知。除民害不惟民害,害民乃非后,惟其雠。后作类,后弗类,民不知后,惟其怨。民至亿兆,后一而已,寡不敌众,后其危哉。
“呜呼!□□□如之。今尔执政小子,惟以贪谀为事,不勤德以备难。下民胥怨,财力单竭,手足靡措,弗堪上,不其乱而。以予小臣良夫,观天下有土之君,厥德不远,罔有代德。时为王之患,其惟国人。呜呼!惟尔执政朋友小子其惟洗尔心、改尔行,克忧往愆,以保尔居。尔乃聩祸翫灾,遂弗悛,余未知王之所定,矧乃□□。惟祸发于人之攸忽,于人之攸轻,□不存焉。变之攸伏。尔执政小子不图善,偷生苟安,爵以贿成,贤智箝口,小人鼓舌,逃害要利,并得厥求,唯曰哀哉。
“我闻曰,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饰言无庸,竭行有成。惟尔小子,饰言事王,黡蕃有徒。王貌受之,终弗获用,面相诬蒙,及尔颠覆。尔自谓有余,予谓尔弗足。敬思以德,备乃祸难。难至而悔,悔将安及,无曰予为惟尔之祸也。”
【译文】

周厉王失去道义,芮伯陈述他的警诫,史臣就此作《芮良夫》一文。
芮伯这样说:“我小臣良夫叩头谨告天子:作为百姓的父母,只要尽到他的职责,远方人没有不服从的。’如果不讲道义,身边的臣妾也会背离。百姓归向恩德。有德百姓会拥戴,无德百姓就仇恨。这句话真实地验证在此前不远:商纣王不改夏王桀的残暴,因此才有我们周朝以及国家。

“啊呀!你天子继承了文王、武王的基业,而你的执政大臣如同王夷王的大臣,行事昏昏又无所顾及,导引君王于不顺。独占其利作威作福,帮助作乱,引起灾祸,百姓将不堪忍受。国家的安定或混乱确实在于你们的行为,这是君王和你的执政大臣所听到过的。古人希望多多听取作为鉴戒,不听就不会知道。你虽然听了,你也知道了,可是不改变你的想法,也就难了,国君除去百姓的祸害,就不是百姓的祸害。如果祸害百姓,就不是君王,而是他们的仇人。君王当行善事。君王不行善,百姓就不认他为君王,只是怨恨他。百姓多到十万、百万,君王一人而已。寡不敌众,君王就危险了。
啊呀!野禽能够被人驯服,家畜见人反而奔逃,这并不是禽、畜的本性,实际上在于人。老百姓也是这样。现今你的执政大臣,只以贪利奉承为能事,不尽心于道德以预防灾难。致使在下的百姓都生怨恨,财力枯竭,手足无措,不堪奉上,岂不作乱吗?凭我小臣良夫所见,天下有封土的国君,他的道德不广大,不可能代代相传。这正是君王的忧患,它来自君王的大臣(而不单是国民的灾难)。
    “啊呀,你们这些执政的朋党小人,只有洗净心灵,端正品行,能深思过去的错误,才可保住你们的地位。你们如果忽视灾祸,充耳不闻,坚持错误不改,我不知君王如何才能安全,何况你们这些小子?灾祸从人们忽略的地方发生,过错从人们轻视的地方引出。心不在那里,那里就有变故潜伏。你们这些执政小子不希望出大难而已,只求苟且偷生,官爵以贿赂而成。使得贤智之士闭口不言以逃避祸事,让小人摇唇鼓舌获取利益。虽然两种人都得到他们的希求,也只能说可悲啊。
我听说:'以言辞取用人,人就会修饰他的言辞。以行动取用人,人们就会竭尽他的行动。修饰言辞没有用处,尽力办事必有成果。’正是你们这些小子,修饰言辞侍奉君王。实际上你们的门徒还很多。君王看来是接受了你们的意见,而最终不会取得效用。你们公开相互欺蒙,甚至反复折腾。你们自以为还有馀力,我认为你们力量不足。认真想想你们的德行,防备你们的灾难。灾难到了才后悔,后悔怎么来得及?不要说我的话不实在,那是你们自己的灾祸。”

《逸周书》释意……卷九·芮良夫解第67

《原文》

芮伯若曰:“予小臣良夫,稽道谋告,天子惟民父母,致厥道,无远不服;无道,左右臣妾乃违。民归于德,德则民戴,否则民雠。兹言允效与前不远。商纣不道,夏桀之虐肆无有家。呜呼,惟尔天子嗣文武业,惟尔执政小子同先王之臣,昏行□顾道。王不若,专利作威,佐乱进祸,民将弗堪。治乱信乎,其行惟王,暨而执政小子攸闻。古人求多闻以监戒,不闻是惟弗知。除民害不惟民害,害民乃非后,惟其雠。后作类,后弗类。民不知后,惟其怨。民至亿兆,后一而已,寡不敌众,后其危哉。

《释文》

芮良夫这样说:“臣僚良夫,追溯古道,特别相告。从来天子被视为民众父母,天子如果能够坚信并实施这一道理,即便民众距离天子再远,也一样俯首听命。如果天子对这一道理不以为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那么就是身边臣僚和亲密妻妾,也一样离心离德、渐行渐远。民心顺服和拥戴的是人的德行,而没有德行的人,则是人民公敌。验证这些话的先例故事,其实并不遥远。例如商纣王的残忍无道,夏桀的肆无忌惮,他们都是因此而家破人亡了。

愿天地保佑我们吧!你作为继承文武功业的天子,现在所做的事情,竟然是和先王的大臣幕僚一起,浑浑噩噩,离经叛道。作为帝王,如果一心只是为了自己作威作福,甚至还胡作非为而招灾引祸,那么民众将要承受何等痛苦和灾难啊!为什么说,治理国家和拨乱反正的根本,就在于帝王一个人身上。现在我给你讲一讲,这里面的道理。

古代时候,人们都渴望听到更多一些知识,并拿来当做自我行为借鉴和预防犯错的知识宝贝。如果他们闻听不到的任何信息知识,自然就会是一无所知。所谓去除掉对民众的伤害,并不就是去除掉人们自身痛苦,也不是去除掉帝王本人。因为去伤害民众的并非就是帝王本人,而是引起民众仇视的不道德行为。所以,帝王作为一个人,可有各种各样的行为模样。但是,帝王作为一个尊位名称,并不代表可有许多行为模样。民众可以不知道具体是谁坐在帝王位子上,但民众一旦有了怨恨,一定会针对坐在帝王位子上的那个人。世间民众可有千万上亿,但帝王只能有一位。所谓寡不敌众,坐在帝王位子上的人,从来都是岌岌可危,更需要在做人做事上都必须小心翼翼。”

《原文》“呜呼!□□□如之。今尔执政小子,惟以贪谀为事,不勤德以备难。下民胥怨,财力单竭,手足靡措,弗堪上,不其乱而。以予小臣良夫,观天下有土之君,厥德不远,罔有代德。时为王之患,其惟国人。呜呼!惟尔执政朋友小子,其惟洗尔心、改尔行,克忧往愆,以保尔居。尔乃聩祸玩灾,遂弗悛,余未知王之所定,矧乃□□(此二字或为小子或诸侯)。惟祸发于人之攸忽,于人之攸轻,□(王念孙认定为“心”)不存焉,变之攸伏。尔执政小子不图善,偷生苟安,爵以贿成,贤智箝口,小人鼓舌,逃害要利,并得厥求,唯曰哀哉。

《释文》

“愿天地保佑我们吧。(缺失文字不译)。现今由你来执政,却只是满足个人贪欲并喜好阿谀奉承,而不是谨行修德,并用心于防范危难降临。当今天下,民众积怨深重,国民财力枯竭,人们举足无措,都已经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如此必将混乱来临。良夫作为天朝一小臣,观察当下拥有土地的大小诸侯,都远离天道地德,并且没有替代他们的更好办法。像这种危急状况,正是天子的最大忧患,而不单是国民的灾难。

愿天地保佑我们吧。你们这些正在掌权的君王诸侯们,你们只有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尽快转变天下忧患蔓延,才可能保住你们的权贵居所。你们现在是玩火酿祸,如果不知悔改,我们会不知道当今天子将要安居何处,更何况你们了。一切祸患灾难必定隐患于人们玩忽职守之日,也一定发生在人们掉以轻心之时。所以说,心无所防备,则变故必至。你们这些拥权主政的君臣幕僚们,不去推行善政,反而是苟且偷生、卖官鬻爵,不允许圣贤君子说话,只是任由卑鄙小人吹捧鼓噪,一个个都不过是在趋利避害而已。如此的最终结局,只能死路一条,必定呜呼哀哉。”

《原文》“我闻曰,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饰言无庸,竭行有成。惟尔小子,饰言事王,黡蕃有徒。王貌受之,终弗获用,面相诬蒙,及尔颠覆。尔自谓有余,予谓尔弗足。敬思以德,备乃祸难。难至而悔,悔将安及。无曰予为,惟尔之祸也。”

《释文》

“我曾经听说过,天下如果单凭人说话就可判定其能力水平,那么人们都会忙于修饰自我说辞;同样,如果以人的行动作为来判定其能力,那么人们都会竭力干好分内的事情。所以,花言巧语只能是没有实际效用的虚假故作,而竭力作为才会有显而易见的结果或成就。你们这些侯爵臣僚,用花言巧语迎合天子,并且徒子徒孙遍地都是,而天子被你们蒙骗,终将会因为没有确切功效,必然导致你们相互推卸并彼此诬告,并将一起受到惩罚而覆灭。你们自以为能力超群,而我看你们能力不足。从来敬畏慎思才是修养德性,并能够防患未然。如果大难临头了才后悔,这样后悔又会是什么结果。不要说我说话不中听,是你们将大难临头。”
iceyue 发表于 2025-7-31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芮良夫解》政道微言:德政为民之本与执政者之警醒

《逸周书·芮良夫解》乃西周厉王时大夫芮良夫谏诤之辞,其文直指时弊,以夏桀、商纣为鉴,申明"德政为民"之王道要义。今析其理,可析为三重警示:

一、德政为天命所归,失德则众叛亲离
芮良夫开宗明义:"天子惟民父母,致厥道,无远不服",此承《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之旨。其以"德-民"关系为政道核心:"德则民戴,否则民雠",与《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遥相呼应。文中特举夏桀、商纣"无有家"(即失国)之例,印证《周易·系辞》"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鲜不及矣"之诫。尤值深思者,"民至亿兆,后一而已"之论,揭示君民数量悬殊下的统治危机,较《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更为警策。

二、执政者四重罪愆:专利、作威、佐乱、进祸
篇中痛斥"执政小子"三大弊政:其一"专利作威",违《周礼》"以九职任万民"之均平原则;其二"昏行不顾道",背离《尚书·尧典》"克明俊德"的选贤传统;其三"爵以贿成",致"贤智箝口,小人鼓舌",恰如《诗经·大雅·桑柔》"贪人败类"之状。芮良夫更尖锐指出"害民乃非后,惟其雠",此语直承《孟子·梁惠王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的民本思想,将虐民之君定性为民之仇敌,实为先秦政治思想中最激进的表述之一。

三、悔过自新之道:洗心改行与以行取人
篇末提出两条救赎之径:于君当"敬思以德",于臣须"竭行有成"。其"以行取人"之说,较《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行"更显实践取向。所谓"饰言无庸,竭行有成",直指西周晚期"王貌受之,终弗获用"的形式主义弊病。芮良夫警告"难至而悔,悔将安及",此与《周易·系辞》"君子安而不忘危"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而"变之攸伏"更暗合《老子》"祸兮福所倚"的辩证思维。

结语
此篇之价值,在于将西周"敬德保民"思想推向批判性高峰。芮良夫以"小臣"之位行"稽道谋告"之实,其"寡不敌众"的民力认知,已隐约可见《左传》"国将兴,听于民"的思想雏形。今读此篇,犹闻黄钟大吕之音:执政者若违"正道为民"之本,纵有"黡蕃有徒"之假象,终难逃"及尔颠覆"之结局。历史吊诡处在于,厉王终因"防民之口"被逐,恰印证了芮良夫预言之不虚。此中深意,足为万世龟鉴。

(全文798字)
雨纷飞啊 发表于 2025-7-31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芮良夫解》政教思想发微

《逸周书·芮良夫解》一篇,实为西周厉王时期大夫芮良夫直谏之辞,其文辞峻切而义理深邃,堪称先秦政治哲学之典范。今就文本要义,析为三端而论之:

一、君道之本在德政
芮良夫开宗明义,以"天子惟民父母"确立君民伦理之纲常。"致厥道,无远不服"者,谓君王惟行德政,方能使四方归附。此与《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一脉相承。其以夏桀、商纣为鉴,揭示"德则民戴,否则民雠"之历史定律,尤见《孟子·离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思想先声。文中"后作类,后弗类"之辨,更暗合《诗经·大雅》"仪刑文王,万邦作孚"的典范政治观。

二、执政之弊在贪谀
篇中痛陈"专利作威""爵以贿成"之弊,直指周厉王时期"荣夷公专利"(《国语·周语》)之史实。芮良夫斥执政者"惟以贪谀为事",致使"贤智箝口,小人鼓舌",此与《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艳妻煽方处"的讽喻互为表里。其谓"害民乃非后,惟其雠",实发《孟子·梁惠王》"率兽食人"之论先声,彰显早期民本思想之锋芒。

三、匡救之道在知行
篇末"洗心改行,克忧往愆"之教,融摄《周易·系辞》"洗心退藏于密"的修养论与《尚书·康诰》"作新民"的实践论。芮良夫特别强调"以行取人,人竭其行"的取士标准,较之《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行"更显实践取向。其"难至而悔,悔将安及"之诫,尤与《荀子·成相》"患难哉!阪为先"的忧患意识相通。

要之,此篇以"德—民—行"为论述轴线:君德之厚薄决定民心之向背,而政治之清浊系于执政者之践履。芮良夫之谏虽未能阻厉王之败(见《史记·周本纪》"国人暴动"),然其"寡不敌众"的政治警示与"备乃祸难"的忧患意识,实为周代"敬德保民"思想之精粹,亦为后世儒家"民贵君轻"说之滥觞。读此篇者,当于峻切文辞中体察先秦士大夫"以道事君"之精神,则文献价值与思想光辉并显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