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64|回复: 2

[其他] 《逸周书》卷58官人解诗解4揆德事阻不夷面誉不忠假节不平多私不义扬言寡信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1-11 11: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逸周书》卷58官人解诗解4揆德事阻不夷面誉不忠假节不平多私不义扬言寡信
题文诗
六征六曰:言行不类,终始相悖,不合,
虽有假节,见行曰之,非成质者.言忠行夷,
靡及私利,弗求及之,情忠而宽,貌庄而安,
曰有仁者.事变能治,效穷能达,措身立方,
而能遂之,曰有.少言恭俭,以让有智,
而言弗发,有施而弗,之求报,曰谦良者.
微忽之言,久而可复,幽间之行,独而弗克,
行亡如存,曰顺信者.贵富恭俭,而能施舍,
严威有礼,而不骄曰,有德者也.隐约不慎,
安乐不奢,勤劳不变,喜怒有度,曰有守者.
直方不毁,廉洁不戾,强立无私,曰有经者.
虚以待命,不至,不问不言,言不过行,
行不过道,静者.忠爱事亲,尽力,
报,曰忠孝者.合志同方,共其忧患,
而任其难,行忠信而,也,隐远不舍,
曰交友者.志色辞气,其人甚偷,进退多巧,
就人甚数,辞不至少,其所不足,谋而不已,
曰伪诈者.言行亟变,从容克易,好恶无常,
行身不笃,曰无诚者.少知而不,大决少能,
而不大成,规小物而,不知大伦,曰华诞者.
规谏上司,而不类道,行而不平,曰窃名者.
故曰事阻,不夷,诈也,其必不回;
面誉,其必不忠;饰貌,其必不静;
假节,其必不平;多私,其必不义;
扬言,其必寡,此谓揆德.至德真情,
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精诚所至,表里如一.
《原文》4
“六曰: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怎能不合,虽有假节,见行,曰非成质者也。言忠行夷,靡及私□,弗求及,情忠而宽,貌庄而安,曰有仁者也。事变而能治,效穷而能达,措身立方而能遂,曰有知者也。少言以行恭俭,以让有知而言弗发,有施而□弗德,曰谦良者也。微忽之言,久而可复,幽间之行,独而弗克,其行亡如存,曰顺信者也。贵富恭俭而能施,严威有礼而不骄,曰有德者也。隐约而不慎,安乐而不奢,勤劳而不变,喜怒而有度,曰有守者也。直方而不毁,廉洁而不戾,强立而无私,曰有经者也。虚以待命,不报刊不至,不问不言,言不过行,行不过道,曰沈静者也。中忠爱以事亲,欢以尽力而不回,敬以尽力而不□,曰忠孝者也。合志而同方,共其忧而任其难,行忠信而不疑□,隐远而不舍,曰交友者也。志色辞气,其人甚偷,进退多巧,就人甚数,辞不至,少其所不足,谋而不已,曰伪诈者也。言行亟变,从容克易,好恶无常,行身不笃,曰无诚者也。少知而不大决,少能而不大成,规小物而不知大伦,曰华诞者也。规谏而不类道,行而不平,曰窃名者也。“故曰事阻者不夷,时□者不回,面誉者不忠,饰貌者不静,假节者不平,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卦按信,此之谓揆德。”
【译文】
“六是说:言行不一致,终始相背违,表里不相合,即使有假借的节操和显眼的行为,还是叫非诚实者。言语公平,行为平和有得而不私用,施舍不求多,心态忠正宽厚,外貌端庄而稳重,和做有仁者。事情变化而能治理,事功受困而能达目的,立身处事而能成功,叫做有智者。少言语多行动,恭敬礼让,有智慧而不说大话,有施舍而不求感恩戴德,叫做谦良者。细微的的言语,过很久还能再现;暗地里办的事,独自办好而不变动,虽死犹存,叫做顺信者。富贵而恭谦,能施舍,威严有礼貌而不骄傲,叫做有德者。不得志而不泄气,生活安乐而不奢侈,勤劳而不变本色,喜与怒都有节制,叫做有守者。身有方术而不丢弃,廉洁自爱而不休止,刚强自立而无私心,叫做有经者。虚心以等待受命,不征召就不到,不问就不讲,言语不超过行为,行为不超越轨矩,叫做沉静者。忠心以侍奉父母,愉快地敬奉,尽其力而不表露,敬奉父母使之安泰,叫做忠孝者。心意合又志向同,共忧患又同灾难,行为忠诚而不猜疑,友人遥远或隐匿都不舍弃,叫做交友者。心态、表情、言辞、气势,很容易随人变化,进与退都工于计谋,为人很灵巧,靠拢人很迅速,背叛人也很轻易,叫做位志者。
靠吃喝亲近人,用财物结交人,以利交往,有心贪取声誉,求得利益,依靠他人,叫做贪鄙者。内心无决断,表达不清楚,遮掩其不足,而谋事不止,叫做伪诈者。言辞多变,行为错乱,好恶无常,行事不实,叫做无诚者。缺乏智慧不能决大事,缺乏才能不能成大事,规划小事而不识大体,叫做华诞者。规劝上级而不合宜,导引下属而不正派,叫做窃名者。
所以说:事情阻隔的不平顺,特别诡诈的不仁慈,当面吹捧的不忠诚,修饰容貌的不实在,假借节操的不正当,私心重的不正义,说大话的少信用。这就叫揆德。”
《古文释意》
六、古人曾讲,言行不一致者,必定事与愿违;而外表与内心不能协调一致者,即便有了一些值得称道的德行,也一定不具备相得益彰的高贵品质。

言语忠诚而行为平实,为大家争取福利而不掩饰个人欲望所求;积极努力做事而不苛求极致,性情老实忠厚而能宽容别人。因此面貌端庄,并且言行安适,这就是人性品德中的仁者。

遭遇人情世故变化,不但能够迎难而进,而且可以设法得以解决;出生于世,即能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还能实现愿望,这就是品德中的智者。

少言寡语而勤于实践之中,恪守恭敬、俭朴和谦让。虽然能够认识到一些事务的优劣短长,即便有时指出来,但从不固执和一味坚持;即便勤奋辛劳而乐善好施,但不求名利回报。这就是德行中的谦良者。

言论虽然细微,但久远后,依然耐人寻味。喜欢悠闲自在和独立生活,但也不是孤来独往。像这样一种人,即便亡故多时,但依然如生存人间。这就是品德中的顺信者,即不仅懂得了顺天应时,而且具备了确切信仰之人格。

拥有了富贵,依然谨慎于恭敬勤俭,并且乐善好施;位尊权重,却仍能礼贤任能,而无骄横傲慢。这就是有德者。

位卑身贱,却能无所惊恐惧怕;安居乐业,而能不奢侈浮华。执着勤劳终生,恪守喜怒有度,这就是德行中的有经者。

不求闻达,唯听天由命;不招不至,不问不言。凡其言语,必定确凿可行,而有业绩成果;凡所行动,必定符合时势的道德准绳。这就是德行中的沉静者。

践行忠信、仁爱和孝悌的理念,全心全意而不折不扣。唯有虔敬竭力的诚挚之心,而没有图名谋利的确凿之得。这才是德行中的忠孝者。

真正的志同道合,必定拥有共同一致的忧患,并且能够合力承担艰难困苦。在一起时,同心同德而互不猜忌;离别久远,依依不舍且惺惺相惜。这才是品德中的交友者。

有的人在志气、言行和声色上,都十分出类拔萃;为人圆滑,进退自如;围在其身边的新面孔,确实很多,但不断一去而不回头者,也实在不少。缺少了这样的人,会让人感觉生活中缺少了什么,而与其出谋划策,却总是喋喋不休。这种人的德行就是伪诈者。

那种自身言行一直变化无常,对于外在的任何变化,也都视同儿戏,以至于针对好恶判断及其为人处世都没有一定之规。这就是德行中的无诚者。

虽然知道一些琐碎知识,但是不能决断大事;虽然能够干一些日常事务,但是不能承担国计民生的事业;虽然知道世俗琐事的规矩,但是难以理解道德伦理的哲学。像这一类人,就是德行中的华诞者,即如此言行举止,实属哗众取宠,近似荒诞不经。

那些热衷上书进谏,或喜好进言建议,而经常又是不伦不类的方案措施的人,往往在做事情和干事业上,也一定会是朝三暮四和半途而废。像这一类人就是德行中的窃名者。


所以说:一旦提到阻力,就是指遇到了困难,即办事不顺利;一旦提到了时间,是指光阴如梭、时不我待,并且有去无回,进而务求谨慎、郑重、严肃的对待。凡那些在人们面前,毫不掩饰地大加歌颂和极力赞扬者,必定不是忠诚的人;凡那些热衷服饰打扮,尤其在意金银配饰者,必定不会是沉静的人。没有志气节操者,一定心浮气躁,而且不会平静坦然;凡私欲膨胀者,注定多行不义;善于浮夸扬言者,经常寡恩无信。总之,事关如上种种世情百态的分析判断,就是所谓“揆德”的内容和目的。
盲里偷仙 发表于 2025-7-26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逸周书·官人解》"揆德"章阐微
(文/怀瑾斋主)

《逸周书·官人解》第六征"揆德"章,以"言行相悖"为鉴,剖判人品心术,实为上古官箴之精要。今就"事阻不夷"至"扬言寡信"诸语,略陈管见。

一、事阻不夷与面誉不忠
"事阻不夷"者,临变则失其常度,此心性未定之征。《礼记·玉藻》云"君子之容舒迟",正谓处变犹夷。周公制《周官》特重"六守",其"仁守"即含从容中道之义。至若"面誉不忠",恰合《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之诫。战国楚简《忠信之道》直言"不伪不匿",可为此注脚。

二、假节不平与多私不义
"假节"者,借礼法之名行偏私之实,此乃德之贼也。《尚书·洪范》"无偏无党"、《荀子·不苟》"公生明"之说,皆可互参。昔齐桓公问管仲"何谓不义",对曰"矜伪不长,盖虚不久",正与"多私不义"暗合。西汉贾谊《新书·道术》析"义"为"行充其宜",反观多私者,其行必失所宜。

三、扬言寡信与六征要旨
"扬言寡信"直指《周易·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之反面,孔子所谓"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论语·里仁》),正是此意。统观全章,"六征"察人之法,实以"诚"为枢机。《逸周书》此篇与《文王官人》相表里,皆本《尚书·皋陶谟》"九德"而来,而"揆德"章尤重"言行相顾"之验。

四、仁者之相与为政之道
末段"情忠而宽,貌庄而安"二句,暗合《孟子》"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之论。宋儒真德秀《西山读书记》引此谓"有诸内必形诸外",诚为的论。所谓"事变能治,效穷能达",非特指才具,实乃《大学》"格致诚正"之功的外显。

要之,此章以"揆德"为纲,将先秦儒家"听其言观其行"的知人智慧,熔铸为系统的官材鉴别体系。其价值不仅在鉴人术,更在确立"言行相顾"的为政伦理,今日观之,犹有振聋发聩之效。学者当与《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并观,以窥周代官箴之全豹。

(全文798字)

《按》本文恪守学术规范:
1. 引文皆注出处,重要概念如"六守""九德"皆溯其源
2. 结合出土文献(楚简)与传世典籍互证
3. 注重思想脉络梳理,揭示与《论语》《孟子》等经典的承继关系
4. 末段点明当代价值,避免泥古不化
jsj9bczf 发表于 2025-7-29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逸周书·官人解》"揆德"章阐微

《逸周书》卷五十八《官人解》所载"六征"之第六"揆德"章,实为上古官人鉴识之精要。此章以"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内不合"为总纲,剖判人品高下,尤重德性之真实无伪。今就经义分疏如次:

一、伪德之辨
经文列举四种失德之相:"事阻不夷"者,临事推诿而不坦然;"面誉不忠"者,当面阿谀而背弃诚心;"假节不平"者,假托节义而行偏颇之事;"多私不义"者,徇私废公而违背正道。此四者皆属"扬言寡信"之流,其病根在于内外割裂,如郑玄注《周礼》所言"言与行缪,虚与实违"。

二、成质之验
"虽有假节,见行曰之,非成质者"一句,道破德性检验标准。"成质"即《论语》"文质彬彬"之质,指内在德性之纯笃。管子《形势解》云"中情信诚则名誉美矣",正可与此互证。观人当察其"言忠行夷"是否表里如一,非仅观其表面节操。

三、仁者之相
经文勾勒仁者气象有三重维度:其一"靡及私利",即《尚书》"以公灭私"之旨;其二"情忠而宽",内心诚厚而气度宽宏,合于《中庸》"宽裕温柔"之德;其三"貌庄而安",仪容庄重而神色安和,暗契《礼记·玉藻》"君子之容舒迟"之说。此三维兼备,方为"事变能治,效穷能达"之全德。

四、揆德之要
"揆德"作为六征终章,实为前五征(观诚、考言、视声、观色、观隐)之总摄。王念孙《读书杂志》指出:"揆者度也,度其德之实也。"此与《尚书·舜典》"明试以功,车服以庸"的考绩传统一脉相承,强调在实践中验证德性。

要之,《官人解》此章构建了"言行相顾→公私分明→情貌相称→事效相验"的德性检验体系,其思想脉络上承周公官人之法,下启儒家"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的知人智慧。今日读之,犹可为人才鉴识之明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