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06|回覆: 2

[其他] 【逸周書】卷58官人解詩解2考言貌直不止言正不私不飾不隱不防其過曰有質者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0 09: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逸周書】58官人解詩解2考言貌直不止言正不私不飾不隱不防其過曰有質者
題文詩:
六征二曰,方與之言,以觀其志,志殷以淵,
其氣寬柔,色儉不諂,其處先,其言後人,
見所不足,曰日益者.好臨以色,高人以氣,
人以言,其不足,發其所能,曰日損者.
其貌直而,不止其言,正而不私,不飾其美,
不隱其惡,不防其過,曰有質者.其貌曲媒,
其言工巧,飾其見物,務其小證,以故自說,
曰無質者.喜怒以物,而色不變,煩亂一事,
而志不營,深道以利,而心不移,臨懾以威,
而氣惵懼,曰鄙心而,假氣者也.設之以物,
而數決之,敬之以卒,而度應之,不文而辯,
曰有慮者.難決以物,難說以守,一不可變,
困不知止,曰愚依人.營之以物,而不誤之,
犯之以卒,不懼置義,而不可遷,臨之貨色,
而不過也,曰果敢者.移易以言,志不能固,
已諾無決,曰弱志者.順予之弗,為喜非奪,
之弗為怒,靜寡言,多稽險貌,曰質靜者.
屏言弗顧,自順弗讓,非是強之,曰妒誣者.
微而能發,察而能深,寬順恭儉,溫柔能斷,
果敢能屈,曰志治者.華廢而誣,巧言令色,
皆以無,為有者也.此謂考言.言行合一,
循名責實,察言觀行,實事求是,黜陟幽明.
【原文】2『二曰方與之言以觀其志,志殷以淵其氣,寬以柔,其色儉而不諂,其處仙,其言後人,見其所不足。曰日益者也。好臨人以色,高人以氣,賢人以言,防其所不足,發其所能,曰日損者也。其貌直而不止其言,正而不私,不飾其美,不隱其惡,不防其過,曰有質者也。其貌曲媒,其言工巧,飾其見物,務其小證,以故自說,曰無質者也。喜怒以物而色不變,煩亂一事而志不營,深道以利而心不移,臨懾以威而氣惵懼,曰鄙心而假氣者也。設之以物而數決,敬之以卒而度應,不文而辯,曰有慮者也。難決以物,難說以守,一而不可變,困而不知止,曰愚依人也。營之以物而不誤,犯之以卒而不懼,置義而不可遷,臨之貨色而不過,曰果敢者也。移易以言,志不能固,已諾無決,曰弱志者也。順予之弗為喜,非奪之弗為怒,沈靜而寡言,多稽而險貌,曰質靜者也。屏言而弗顧,自順而弗讓,非是而強之,曰妒誣者也。微而能發,察而能深,寬順而恭儉,溫柔而能斷,果敢而能屈,曰志治者也。華廢而誣,巧言令色,皆以無為有者也。此之謂考言。
【譯文】
『二是說:常與他交談,以觀察他的志向。心志純正而深遠的,他的氣度寬廣而柔和,他的情態謙恭而不諂媚,他的禮貌在人之先,他的言語在人之後,總是表現出自己的不足,叫做日益進步者;喜歡給別人以臉色,以氣勢高出他人,以言語勝過他人,遮掩自己的不足,誇耀自己的能幹,叫做日益退步者。他的性格正直而不輕慢,他的言辭公正而不偏私,不裝飾自己的優點,不隱瞞自已的缺點,不遮掩自己的錯誤,叫做有質者。他的外表邪曲而謅媚,他的言辭精美而巧妙,修飾那些顯眼的事,求取小節之證以維護自己的看法,叫做無質者。用實物讓他高興或生氣而他的表情不變,用雜事煩擾他而心意不亂,用利益深深引誘他而他的意志不轉移,面對恐嚇威脅而他的氣節不卑下,叫做平心而固守者。(用實物使他高興或生氣而他的心意改變,用雜事煩擾他就心志不靜,以利益引誘他就意志轉移,面對恐嚇威脅他的神氣恐懼,叫做心志淺陋而志氣虛偽者)。設一件事能夠迅速處理,驚嚇他而能在倉猝之間揆度應變,言辭不華美而聰慧,叫做有志慮者。處理事情困難,語言表達困難,守着一事一物而不能變通,因循舊例而不知停止,叫做愚昧之人。用雜事擾亂他而不會有錯,突然驚恐他而心不畏懼,立身於義而不會使他轉變,面對錢財美色而不顧盼,叫做果敢者。叫他改變主意而他的心志不能固守,已經許諾又不能決斷,叫做弱志者也。和順地給他而不為之高興,無理地奪走他也不會生氣,性格沉靜少說話,博學而行為廉潔,叫做本質平靜者。善辯而不顧他人之言,依自己所想行事,以是為非而強行,叫做妒賢誣善者。隱微之事而能顯發之,審視而能顯其深遠,寬順而恭儉,溫柔而能決斷,果敢而能委曲,叫做心志平穩者。言語浮誇而不實,花言巧語而表情虛偽,都是以無為有者。這就叫做考言。
【古文釋意】
二、常言道:通過談天論地,即可透視一個人的理想志向。凡志向遠大而知識淵博者,其待人處事,必定有度量而心胸寬容,在性情上,也必定沉着溫柔。

如果一個人行色謙遜而不諂媚,待人先以禮讓,等人家講話之後,再表達自己心思和觀點,藉此來發現自己不足者,就是常言所指必定逐漸提高的人;如果一貫氣勢凌人,待人總是高高在上,並善於引用聖賢話語,藉以來掩飾自身缺陷,而且喜好展示自身才能者,就是所謂的品行必定日損的人。

如果一個人言行耿直,從來不會用拐彎來掩飾自己,並且言行公正而不隱匿私心,既不添枝加葉美化自身能力,也不故意掩蓋自身缺陷不足,甚至不故意提放有可能導致錯誤或過失的閆雄,像這種人就是有品行素質者;如果一個人卑躬屈膝、巧言令色、猥瑣諂媚,甚至喜歡誇大其詞和自圓其說,這就是沒有品行素質者。

如果面對大喜大悲,依然能夠沉着應對,即便遇到異常煩亂事情,依舊心營志向不變;即便用利祿引誘,依舊矢志不渝,縱然恫嚇威逼,還能不卑不亢,這種人就是意志堅定而能心平氣和者。反之,若遇喜怒哀樂而即心緒不寧,一旦煩亂嘈雜事務騷擾,隨即心智飄忽不定;若有利祿所誘而有見異思遷,一旦權勢威逼恐嚇,必然膽寒屈膝,這種人就是卑鄙醜陋而氣節虛假者。

假設用一件事令其決斷,如果能有不止一個解決辦法;假如突然令其承擔重責,藉以考察應變能力,如果不用筆墨文字,還能夠口若懸河,那麼這種人就是處心積慮而有心機者。反之,遇到上面情況,不僅優柔寡斷,而且不能言辭善辯者,或者只知其一而不知變通,深陷困境而不知解脫者,那麼這就是那種愚蠢笨拙而依賴他人者。

如果經營事務總是有條不紊而卓有成效,遇到突然危難還能沉着應對而不是手忙腳亂,面對財色誘惑能夠沒有過錯,那麼這就是所謂的果敢者。反之,做事總是時過境遷,不是虎頭蛇尾,就是見利忘義,一貫首鼠兩端者,就是意志薄弱的人。

像那種遇到順從自己的言行而不是喜不自禁,即便針對自己而不合常理的非議和奪取,還能夠不暴怒失態,平時沉靜寡言,多用力於稽古研究而故弄玄虛,這就是品格肅靜的德行。反之,那種一旦背着別人,便肆無忌憚而大放厥詞,遇事唯求自己合適得利,只要有一個藉口或理由,即刻巧取豪奪而無任何顧忌,這就是強盜誣陷者的特徵。

綜上所述,凡能夠由小見大,由淺入深,寬厚溫順,謙恭勤儉,柔韌而果斷,勇敢而屈伸,這就是明志治智的人。反之,必定表現為:華而不實,裝神弄鬼,因噎廢食,巧言令色,故弄玄虛。所以,上面對比性的觀察分析,就是所謂『考言』的本質和內涵。
袁好白 發表於 2025-5-21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逸周書·官人解】品鑑:論"有質者"的德行修養與察人之道

【逸周書·官人解】此章以"六征"為綱,精微闡發觀人察質之道。其言"方與之言,以觀其志",實承【尚書·舜典】"明試以功"之遺意,而更進乎內聖之學。所謂"志殷以淵"者,當與【周易·繫辭】"君子藏器於身"相參證,蓋志氣深厚者,必如淵水之靜默含藏。

細繹經義,"氣寬柔"三字尤見精要。【禮記·樂記】云"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正與此處"寬柔"之德相表里。觀其"色儉不諂",則【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之反照也。至若"其處也先,其言後人",實暗合【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深意,彰顯道家"後其身而身先"的處世智慧。

經文中"見所不足,曰日益者"一句,最得儒家進修之旨。【孟子·離婁】"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真學者當如【大學】所言"日新又新",永懷不足之心。反觀"好臨以色,高人以氣"者,恰是【周易·謙卦】所戒"亢龍有悔"之象,失卻"卑以自牧"的古訓。

所謂"有質者",當具"不私不飾不隱不防其過"四德。此中"不防其過"尤為難得,【論語·子張】云"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正與此相通。不文過飾非,方能如【中庸】所言"率性之謂道"。漢代王符【潛夫論·實貢】稱"大賢之質,如珪如璋",正是對此種質樸德行的最佳詮釋。

通觀全篇,可見周代官人之法,實熔鑄儒道精髓。其觀人術不僅為遴選人才之方,更是修身明德的鏡鑒。今日讀之,猶覺其"考言貌直"之論,較之【人物誌】更為古樸渾厚,直指心性本源。學者當於此等處着眼,方能體認三代王道之淳厚,不致將古人察舉之法,僅作權術觀也。
鬼牛土狍 發表於 2025-7-16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逸周書·官人解】"六征"辨才之道發微

【逸周書·官人解】所載"六征"辨才之法,乃先秦官人制度之精髓。今觀其二曰"方與之言,以觀其志"章,實蘊古人察人至理。其文曰:"志殷以淵,其氣寬柔,色儉不諂,其處也先,其言後人,見所不足,曰日益者",寥寥數語,已道盡觀人三昧。

"志殷以淵"者,乃言君子之志當如深淵靜水。【禮記·大學】云"靜而後能安",正與此相發明。殷者,盛也;淵者,深也。志氣盛大而能沉潛,非浮華之輩可比。管子曰"深而靜",莊子謂"止水之審為淵",皆強調志慮深沉乃成事之本。此與後文"其處也先,其言後人"形成呼應,君子必先立其誠而後發其言,【論語】"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即此義也。

"氣寬柔"與"色儉不諂"二句,實為內外之辨。【孟子】言"浩然之氣",當寬厚而不失剛健;【禮記】載"色容莊",須儉約而不至諂媚。此中分寸,正是【中庸】"發而皆中節"之體現。觀人者當察其辭氣是否寬和,觀其容色是否莊重,二者兼備,方為有德之相。

"見所不足,曰日益者"一句尤具深意。【周易·益卦】象曰"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正與此相通。能自見其短而日求進益,此乃【論語】"見賢思齊"之真精神。後文所謂"有質者",即指此不飾不隱、不防其過之真性情。王弼注【老子】"質真若渝",謂"質真者不矜其真",恰可為此作注。

考【大戴禮記·文王官人】與此篇相類,然"色儉不諂"作"其色務誠",可見古人觀人,首重真誠。鄭玄注【周禮】"六征"云:"考其言行,察其志趣",正是對此篇方法論的精準概括。所謂"考言貌直"者,非徒觀表面言行,實欲透過現象得其本真。

今人讀此,當悟古人觀人之術,不在技巧而在心法。曾國藩【冰鑒】云"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實承此脈。然較之【逸周書】以德為先的觀人傳統,後世相術已漸失其本。讀此篇者,當於"不私不飾不隱"處見古人察人之正道,於"志殷以淵"處得修己之要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