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4|回覆: 2

[其他] 山河同舟:張文宏事件,是中西方文明衝突的轉折點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9 12:3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山河同舟:張文宏事件,是中西方文明衝突的轉折點(1)
1張文宏的成名之道
  2020年1月29日,正值抗擊新冠疫情初期,張文宏在接受包括央視在內的多家媒體採訪的時,說了一番『共產黨員先上』的講話,讓全國人民眼前一亮,紛紛為這樣一位敢於負責任的醫生點讚。張文宏也因此一話走紅,成為名揚天下、舉世無雙的超級網絡紅人。
2張文宏被舉報的本質
在很多支持張文宏的網友看來,原衛生部部長都發文批評張文宏,說明張文宏是弱勢的一方,是被打壓的一方。這是很多網友樸素感情的表現,倒也正常。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疫情以來這一兩年,除了鍾南山院士具有與張文宏同等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以外,中國再難找到第二個像張文宏那樣令媒體趨之若鶩、長期佔據輿論焦點的人物。很顯然,這背後少不了資本勢力的加持。要不然,為什麼張文宏錯誤頻出,卻仍然能夠紅得發紫,仍然能夠深刻地影響我國防疫抗疫的政策走向。
因此,從表面看張文宏被舉報抄襲,好像是受打擊、受迫害一方,但是,本質上卻是張文宏具有無與倫比的話語霸權,反對張文宏一方被迫採取非常規手段,其根本目的不是在於張文宏的論文問題,而是擔憂張文宏擁有過多的話語權,對國家正確的防控防疫道路造成干擾和破壞。
3『與病毒共存』是西方防疫的終極版
一年半以來,張文宏發表了各種各樣或正確或錯誤的言論,但是,無論他說什麼,從來沒有引起官媒的批評。直到他拋出與病毒共存的言論之後,才遭到人民日報客戶端、鈞正評工作室等新聞媒體的反對。那麼,他這個論調的本質是什麼呢?
  長期以來,張文宏的主要觀點為:中國要發展經濟,就必須向世界開放,要向世界開放,就必須建立免疫屏障,要建立免疫屏障就必須全民接種疫苗。
2021年7月20日,南京祿口機場破防,新冠疫苗根本防不住變異病毒。7月29日,也就是在免疫屏障論破產之際,張文宏在微博發表『與病毒共存』的言論。
  我們觀察一下西方國家新冠疫情以來的種種表現,與張文宏的一系列主張,如出一轍。張文宏的防疫主張,無非是在抄西方防疫的作業。與病毒共存論,其實是西方向病毒妥協的終極版防疫模式。
4中國抗疫模式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爆發,鍾南山院士掛帥出征,親赴武漢,證實病毒人傳人。此後,武漢使用鍾南山的激素療法,卻死者眾多。面對迅速蔓延的疫情,全國人民憂心忡忡,最高領導人也於庚子年正月初一召開重要會議,強調中西醫並重的舉措。然而,事與願違,中醫仍然很難全面介入抗疫的主戰場,直到成立『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專家組』,取代原先的『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這才使得中醫逐步進入武漢抗疫的主戰場。
中醫藥進入抗疫主戰場以後,果然不負眾望,快速扭轉了前期抗疫不力的局面,經過兩三個月的努力,疫情全部清零,全國復工復產。

  自武漢第一波疫情以後,全國各地又發生了北京新發地、新疆多地、東北多地、河北多地、雲南瑞麗、廣東多地、江蘇多地、四川、湖南、河南等地的一波又一波疫情。所有這些地方的疫情,中醫藥的使用率都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百分之百。
正是依仗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和民族瑰寶中醫藥,我國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主要採用封城、隔離、中西醫結合(中醫治病,西醫檢測)的模式,我國才是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抗疫勝利,人民才是能夠在安寧、幸福中享受亂世的太平。
?山河同舟:張文宏事件,是中西方文明衝突的轉折點(2)
5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較量
抗疫不力的西方,特別是英美兩國,只能無奈的向病毒屈服,提出了群體免疫的概念。由於這種躺平式的群體免疫太過於不作為也不人道,遭到全世界的嘲笑和批判。迫不得已,英美又全力投向疫苗研發和接種,期望取得免疫屏障。在這個過程中,把握我國防疫話語霸權的張文宏醫生和鍾南山院士,也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動全國人民接種疫苗,試圖以此獲得群體免疫屏障。
可是,變異的病毒並不買賬,接種疫苗之後的多個國家,仍然不能遏制疫情的蔓延,甚至還加重了疫情的傳播。面對不可遏制的疫情,西方世界仰天長嘆,只能向病毒臣服。而我國,本來擁有獨一無二的中醫藥優勢,卻只用來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在預防病毒的重要環節,視若無物、棄之不用,導致我國盲目學習西方,大範圍、大規模的接種尚未成熟的新冠疫苗。到了今天,儘管接種疫苗構築免疫屏障的設想已然落空,各級政府機構卻仍在機械、教條地盲目推行。
放着中醫藥的強大功能不開發、不研究,抗疫優等生的我們,卻跟着抗疫劣等生的西方,亦步亦趨的接種疫苗,甚至疫苗接種的進度和範圍,比西方劣等生還有過之無不及。這個現象,其實是中華文明屈從於西方文明的表現。造成這樣的結果,跟張文宏與鍾南山極力推行疫苗接種並誇大疫苗的功效有着莫大的關係。
到了這個時候,我國疫苗也接種得差不多了,該學西方的也學得差不多了。可是,我國還有兩個西方不具備的獨特條件,那就是制度優勢和中醫藥保障。有了這兩點,我國仍然可以在抗疫大戰中輕而易舉地戰勝西方,成為世界東方的一片淨土。而這一局面的長期存在,將造成英美為首的西方不斷衰落,而我國則將一枝獨秀,經濟大發展、社會大繁榮。這是美國和西方絕不容許的。
  面對無法戰勝的新冠肺炎,抗疫劣等生西方只能選擇與病毒共存,只能向病毒屈服。而我國作為抗疫的優等生,早在去年春天就全部消滅了新冠肺炎,後來零星爆發的疫情也全部是輸入性疫情,並很快實現清零。因此,我國完全沒有必要再次步西方後塵,搞什麼『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機制。
  在國家決定防疫抗疫走向的戰略決策之際,張文宏拋出了『與病毒共存』論,這與西方對我國的要求一脈相承、高度契合。也難怪引起了強烈的反彈。
在這裏,請那些文人書生不要糾結於病毒共存的文字遊戲,不要幼稚的以為這只是一個學術問題。這毫無疑義關係到國家安全與全體人民健康的重大決策。一着不慎,全盤皆輸。

  很多同胞,把事情想得太單純,把美國想得太美好。國家與國家之間、東方與西方之間、黃種人與白種人之間的較量,絕不以我們單純的想像為錨定。抑制中國、拖垮中國;誤導中國再次深陷疫情的泥潭、避免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安全的淨土,這種並不複雜的戰略考量,理當是美國和西方當前所渴求的目標。
正是在這樣決定未來走向的關鍵時刻,媒體和資本長期追捧的張文宏,拋出了『與病毒共存』論,無論其主觀意願為何,都是在客觀上迎合了美國和西方對我國的戰略打壓。張文宏的論調出來以後,美國的【紐約客】雜誌、彭博新聞社和英國廣播公司(BBC),紛紛為張文宏站台,要求中國改變『病毒清零』政策、按照英美與病毒共存的抗疫機制。這充分說明了張文宏的論調,符合英美兩國的利益和目的。
有鑑於此,我們不難發現,『張文宏事件』並不是一個簡單和孤立的事件,涉及到兩種制度、兩種文化的較量。中國在疫苗問題上已經徹底向抗疫劣等生學習了,如果再自廢武功、自毀長城,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的向英美看齊,學人家的『與病毒共存』,很可能會把中華民族帶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如此危機、如此陷阱,不可不察啊!
6如何看待張文宏?
1.)靠『共產黨員先上』走紅的張文宏,是否信仰共產主義?
2.)主流媒體是熱衷於追捧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黨員,還是更熱衷於追捧信奉西方自由主義的人士?
3.)英美媒體給張文宏站台,是否說明張文宏的理念、主張、價值觀受到英美兩國的欣賞?
4.)張文宏的言論和主張,到底是符合中國利益,還是符合英美利益?
5).張文宏並非抗疫的核心人物和重要功臣,為何長盛不衰,壟斷了防疫抗疫的話語權?這種現象該不該思考?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6).眾所周知,我國取得抗疫勝利主要是靠中醫為主、西醫為輔的中西醫結合。那麼,媒體為什麼不追捧人民英雄、中醫大夫張伯禮,反倒是熱衷於追捧處於抗疫邊緣的西醫張文宏?
7.)張文宏的一系列言論,到底有幾句是站在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角度來說的?
擁有強大話語權的網絡紅人或是資本代言人,其一言一行,自然會深刻地影響到國家防疫政策的走向,進而影響到一個民族的興衰。如果是於國於民有利的言論和主張,我們當然支持、擁護;反之,其言論和主張若有把國家帶入不可預知的險境,我們則毫不留情地批駁和反對。

  這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國人需要站在國家和人民的立場,掌握分辨是非的能力。
要知道,『張文宏事件』,不單單是一個學術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雞毛蒜皮的論文瑕疵,實際上背後有兩種強大的力量在起作用。標誌着兩種制度、兩個國家、兩個文明的衝突和對抗。決定了中國防疫抗疫的戰略方向,決定了中華文明中華醫藥的發展前途,決定了我國未來命運的興衰起落。

  若張文宏繼續紅得發紫,則標誌着我國在文化思想、政治制度、防疫措施等領域更加屈從於西方;若張文宏走下神壇,則有可能中醫興、中華文化興、中國制度興、中國人民興。
戴沿柔 發表於 2025-6-11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張文宏現象與抗疫道路的文化自覺】

張文宏醫師引發的輿論爭議,實為當代中國醫學話語體系建構過程中的典型個案,其深層折射的是全球化語境下文明對話的複雜面相。筆者試從三個維度剖析此現象:

一、學術話語與公共表達的張力
張文宏以"共產黨員先上"的言論進入公眾視野,其話語特質融合了專業權威與政治正確性,這種表達方式恰是傳統"士人精神"在現代社會的變體。【禮記·儒行】云"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醫者以專業知識服務社會本屬分內之事,然其迅速"網紅化"的現象,實則反映了疫情初期公眾對權威信息的渴求與新媒體傳播規律的共謀。需注意的是,專業話語一旦進入公共領域,必然面臨被簡化、符號化的風險,此乃古今中外共通之現象。

二、防疫策略的文明根柢
所謂"與病毒共存"之爭,本質是不同文明應對危機思維方式的體現。中國"動態清零"政策承襲【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的預防理念,強調集體利益優先;西方"共存論"則根植於個體本位的自由主義傳統。二者差異非關優劣,實為文明基因使然。【孟子】言"執中無權,猶執一也",真正的智慧在於根據疫情演變動態調整策略。將防疫政策簡單歸結為"文明衝突",既忽視了中醫藥"三因制宜"的辨證思維,亦低估了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

三、學術規範與文化自信
論文舉報事件暴露出學術評價體系的現代性困境。中國傳統學術強調"述而不作"(【論語·述而】),但現代學術規範要求嚴格的原創性標註。這種張力提示我們:構建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既需恪守國際通行的學術倫理,更應立足本土知識生產傳統。鍾南山團隊採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取得的成效,恰是"中西匯通"的成功範例。

結語
張文宏現象絕非簡單的文明衝突轉折點,而是全球化時代中國知識分子面臨的普遍性命題:如何在保持專業獨立性的同時承擔社會責任,如何在本土實踐中消化外來理論。王陽明【傳習錄】云"在事上磨鍊",中國抗疫道路的獨特價值,正在於將現代醫學技術與"民胞物與"的儒家情懷相結合,走出一條兼具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的新路。此中智慧,值得深入體味。

(全文798字)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7-19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張文宏現象與中西防疫範式之辨】
(按:本文以傳統策論體例撰述,分"述要""析理""明道"三章,謹守"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旨)

第一章 述要
張文宏之議,非一人一事之爭,實關涉文明根柢。昔管子云:"倉廩實而知禮節",今觀防疫之策,乃知"疫癘至而知文明"。張氏以"黨員先上"一語振聾發聵,此正合【禮記·儒行】"苟利國家,不求富貴"之義。然其"與病毒共存"論遭詰,恰如【鹽鐵論】中大夫文學之辯,顯中西治理範式殊途。

第二章 析理
(一)話語權之辨
【韓非子·難一】言:"術不欲見",今張氏言論屢掀波瀾,非關個人得失。觀歷代疫政,自漢元始二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至清設"避痘所",皆顯"民本"思想。今質疑者非議其學術瑕疵,實憂資本裹挾話語,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警"權移於下而生害"。

(二)防疫範式之爭
"與病毒共存"說,類【黃帝內經】"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然中西語境迥異。西人防疫如商君"利不百不變法",以個體免疫為壑;中國則循【周禮】"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取集體防控為盾。張氏主張近前者,此正賈誼【過秦論】所謂"攻守之勢異也"。

第三章 明道
(一)文明根性不可移
【孟子】言"執中無權,猶執一也"。中國防疫承"人命至重"傳統(孫思邈【千金要方】),與西方"物競天擇"邏輯涇渭分明。張文宏現象之辯,實為【春秋】"夷夏之辨"現代迴響。

(二)大道之行在調和
【周易】"天下同歸而殊途",防疫本無定式。然須守【尚書】"正德利用厚生"之訓:
1. 學術爭議當循【學記】"敬業樂群"之道
2. 防疫政策宜本【管子】"不慕古,不留今"之智
3. 輿論場域需法【文心雕龍】"析理居正"之義

結語
張文宏事件非轉折點,實為照妖鏡。昔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今觀此辯,當思【大學】"格物致知"真義。中西文明如陰陽二氣,相激相盪而生萬物,關鍵在持中守正。學者立言,豈可不慎乎?

(全文798字,謹依傳統論說體例,不引西學術語而義理自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