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93|回覆: 2

[其他] 【逸周書】卷52時訓解詩解1立春獺不祭魚國多盜賊春分雷不發聲諸侯失民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6 17:3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逸周書】卷52時訓解詩解1立春獺不祭魚國多盜賊春分雷不發聲諸侯失民
題文詩:
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
又五日,是對上冰,風不,號令不行.
蟄蟲不振,奸陽.魚不上冰,甲冑私藏.
驚蟄之日,祭魚.又五日,鴻雁.
又五日,草木萌動.獺不祭魚,國多盜賊;
鴻雁不來,遠人不服.草木不萌,果蔬不熟.
雨水之日,始華.又五日,倉庚.
又五日,鷹化為鳩.桃不始華,是謂陽否.
倉庚不鳴,臣不.鷹不化鳩,寇戎數起.
春分之日,玄鳥.又五日,雷乃發聲.
五日始電.玄鳥不至,婦人不娠;雷不發聲,
諸侯失民.不始電,君無威震.穀雨之日,
始華,五日,田鼠化鴽.五日,
虹始見.不華,歲有大寒.鼠不化鴽,
若國貪殘.不見,婦人苞亂.清明之日,
萍始生.又五日鳴,鳩拂其羽.五日戴勝,
降於桑樹.浮萍不生,陰氣憤盈.鳩不拂羽,
國不治;戴勝之鳥,不降於桑,政教不中.
至道至天,天生四時,春夏秋冬,輪迴往復,
天地有情,至天至性,至性至情,至情至德,
至德至和,至和生生,生生不息,通天達地.
至道不滅,真情永恆,真情常在,始終不渝.
題解:時訓,關於時令的訓教。此篇記二十四節氣及七十二侯。
【原文】
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是對上冰,風不街凍,號令不行。蟄蟲不振,陰奸陽。魚不上冰,甲冑私藏。驚蟄之日,獺祭魚。又五日,鴻雁來。又五日,草木萌動。獺不祭魚,國多盜賊;鴻雁不來,遠人不服。草木不萌,動,果蔬不熟。雨水之日,桃始華。又五日,倉庚鳴。又五日,鷹化為鳩。桃不始華,是謂陽否。倉庚不鳴,臣不□主。鷹不化鳩,寇戎數起。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始電。玄鳥不至,婦人不娠;雷不發聲,諸侯失民。不始電,君無威震。穀雨之日,桐始華,又五日,田鼠化為鴽。又五日,虹始見。桐不華,歲有大寒。田鼠不化,鴽,若國貪殘。虹不見,婦人苞亂。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鳴鳩拂其羽。又五日,戴勝降於桑。萍不生,陰氣憤盈。鳴鳩不拂其羽,國不治;戴勝不降於桑,政教不中。
【譯文】
立春這一天,東風吹,冰動解。過五天,冬眠動物動起來。又過五天,魚兒背上還有冰層。如果東風不能消解冰凍,那麼號令就不能執行。冬眠動物不活動,是陰氣沖犯了陽氣。魚兒不上有冰的水面,預示民間私藏鎧甲、頭盔等武器。驚蟄這一天,水獺捕魚多,將魚擺放在水邊。過五天,鴻雁自南向北飛過來。又過五天,草木萌芽,將茁茁而生。如果水獺不擺放魚兒,國內將多發盜賊。鴻雁不向北飛來,遠方之人則不臣服。草木不萌芽生長,瓜果蔬菜不會成熟。雨水這一天,桃花初開。過五天,黃鸝開始歌唱。又過五天,老鷹化為布穀鳥。桃樹不開花,說明陽氣閉塞。黃鸝不唱歌,臣下不服從君王。老鷹不化為布穀鳥,賊寇屢屢發生。

春分這一天,燕子飛來。過五天,春雷隆隆響。又過五天,第一次出現閃電。燕子不來,婦女不會懷孕。春雷發不出響聲,諸侯國喪失百姓。不出現閃電,君王就沒有威嚴。

穀雨這一天,桐樹首次開花。過五天,田鼠化為鵪鶉。又過五天,彩虹開始出現。桐樹不開花,當年必有大寒。田鼠不化鵪鶉,國家多有貪婪殘暴之人。彩虹不出現,預示婦女淫亂。

清明這一天,水面生出浮萍。過五天,斑鳩擦磨翅膀。又過五天,戴勝鳥飛落桑枝上。水面不生浮萍,陰氣過盛。班鳩不擦摩翅膀,國家不能治軍。戴勝鳥不落桑樹上,政令教化會落空。
袁好白 發表於 2025-6-9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逸周書·時訓解】天人感應思想發微

【逸周書】卷五十二【時訓解】所載"立春獺不祭魚則國多盜賊,春分雷不發聲則諸侯失民"之文,實為上古天人感應思想之精要表述。此篇當屬周代月令體系之遺存,其以物候變化對應人事吉凶的思維模式,深具三代政治哲學特色。

一、物候時序的政治隱喻
"獺祭魚"本為孟春物候特徵,【禮記·月令】載"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此乃自然時序之常。而【時訓解】特強調"獺不祭魚"與"國多盜賊"之關聯,實建構起自然秩序與社會秩序的同構關係。鄭玄注【周禮】云:"獺取鯉陳之水邊,四面陳之,謂之祭魚。"這種儀式化行為被賦予"禮"的象徵意義,其異常即暗示禮制崩壞,故【五行傳】曰:"貌之不恭,厥咎狂,厥罰恆雨,厥極惡。時則有服妖,時則有龜孽,時則有雞禍,時則有下體生上之痾,時則有青眚青祥,惟金沴木。"

二、陰陽災異的哲學基礎
"雷不發聲則諸侯失民"之說,根植於陰陽五行理論。【春秋繁露·五行五事】言:"雷者,陽之聲也。"春分當陰陽相半之時,雷聲不發即陽氣不暢之兆。【漢書·五行志】引京房【易傳】:"當雷不雷,陽德弱也。"諸侯失民的政治預言,實為"陽德不施"的延伸闡釋。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謂"王政不肅,則草木不榮"正是此理。

三、時令體系的現實功能
【時訓解】所載實為周代"以時出治"的行政準則。【周禮·春官】載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凶",即此類時令觀測之職守。孫詒讓【周禮正義】指出:"古者視祥異為政令得失之徵。"這種將自然現象政治化的思維,構成早期國家治理的重要認知框架。【呂氏春秋·十二紀】全篇結構即以此種時政對應關係為綱。

要之,【時訓解】所呈現的天人感應模式,絕非簡單迷信,實為上古政治哲學中"推天道以明人事"思維的具體實踐。其以自然秩序規範社會秩序的內在理路,既體現三代"敬天保民"的治理智慧,亦為後世災異學說之濫觴。今人研讀此類文獻,當透過神秘主義表象,把握其中蘊含的生態政治智慧。
趙就改的 發表於 2025-6-30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逸周書·時訓解】天人感應思想發微

【逸周書】卷五十二【時訓解】所載"獺不祭魚則國多盜賊,雷不發聲則諸侯失民"之文,實為上古天人感應思想之精要表述。此篇當屬周代月令體系之遺存,與【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互為表里,共同構成先秦時期"以時系事"的政令範式。今就其中天道人事相感之理,略陳管見。

一、物候時序的政治隱喻
"獺祭魚"本為孟春物候特徵,【禮記·月令】載"孟春之月,獺祭魚",鄭玄注謂"獺取鯉置水邊,四面陳之,世謂之祭"。此自然現象被賦予禮制意涵:獺能知時而動,如人君當依時布政。若"獺不祭魚",則喻人君失其禮序,故【時訓解】推演為"國多盜賊"的政治後果。賈誼【新書·禮篇】云"禮者,所以固國家、定社稷也",正可與此互證。

二、陰陽災異的警示機制
"雷不發聲則諸侯失民"之說,源自春分陰陽和合之理。【周易·說卦】言"雷以動之",雷乃陽氣奮發之象。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五事】謂"王者與臣無禮,貌不肅敬,則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風",與此同屬陰陽災異論。春分雷聲闕如,示陽政不施,故對應諸侯失民之應。班固【白虎通義·災變】云"天所以有災變何?所以譴告人君,覺悟其行",正是此理。

三、時令體系的治國之道
【時訓解】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的觀測方式,建立"違時則災"的預警體系。如"風不解凍,號令不行"對應行政滯礙,"蟄蟲不振,陰奸陽"喻臣僚失序。這種將自然秩序與政治倫理相掛鈎的思維,實為【尚書·洪範】"休徵咎徵"說的具體化。王引之【經義述聞】指出:"古人以天象驗人事,蓋欲人主修德以弭災也。"

四、當代啟示
此篇所蘊含的生態政治智慧,對今人仍有啟迪意義:
1. 執政當循自然規律,【管子·四時】"不知四時,乃失國之基"可為鏡鑒
2. 異常天象須反思人事,非為迷信實乃責任倫理
3. "甲冑私藏"之戒,猶今言權力須受制約

要之,【時訓解】通過物候觀測構建的天人感應體系,實為早期中國"究天人之際"的重要實踐。其將自然秩序與社會治理相貫通的思維模式,既反映了先民對宇宙規律的認知,也體現了"以天道明人事"的政治哲學。讀此篇者,當於神秘表述中領會其慎微敬始的治國深意。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