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77|回复: 2

[其他] 《逸周书》卷52时训解诗解1立春獭不祭鱼国多盗贼春分雷不发声诸侯失民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1-6 12: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逸周书》卷52时训解诗解1立春獭不祭鱼国多盗贼春分雷不发声诸侯失民
题文诗:
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后又五日,蛰虫始振.

后又五日,是对上冰,风不解冻,号令不行.

蛰虫不振,阴以奸阳.鱼不上冰,甲胄私藏.

惊蛰之日,獭以祭鱼.后又五日,鸿雁南来.

后又五日,草木萌动.獭不祭鱼,国多盗贼;

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果蔬不熟.

雨水之日,桃树始华.后又五日,仓庚鹂鸣.

鹂又五日,鹰化为鸠.桃不始华,是谓阳否.

仓庚不鸣,臣不服主.鹰不化鸠,寇戎数起.

春分之日,玄鸟乃至.后又五日,雷乃发声.

五日始电.玄鸟不至,妇人不娠;雷不发声,

诸侯失民.天不始电,君无威震.谷雨之日,

桐树始华,又后五日,田鼠化鴽.又后五日,

彩虹始见.桐树不华,岁有大寒.鼠不化鴽,

若国贪残.虹之不见,妇人苞乱.清明之日,

浮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其羽.五日戴胜,

降于桑树.浮萍不生,阴气愤盈.鸠不拂羽,

其国不治;戴胜之鸟,不降于桑,政教不中.

至道至天,天生四时,春夏秋冬,轮回往复,

天地有情,至天至性,至性至情,至情至德,

至德至和,至和生生,生生不息,通天达地.

至道不灭,真情永恒,真情常在,始终不渝.

题解:时训,关于时令的训教。此篇记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侯。

《原文》
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是对上冰,风不街冻,号令不行。蛰虫不振,阴奸阳。鱼不上冰,甲胄私藏。惊蛰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雨水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桃不始华,是谓阳否。仓庚不鸣,臣不□主。鹰不化鸠,寇戎数起。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玄鸟不至,妇人不娠;雷不发声,诸侯失民。不始电,君无威震。谷雨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桐不华,岁有大寒。田鼠不化,鴽,若国贪残。虹不见,妇人苞乱。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其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萍不生,阴气愤盈。鸣鸠不拂其羽,国不治;戴胜不降于桑,政教不中。

【译文】

立春这一天,东风吹,冰动解。过五天,冬眠动物动起来。又过五天,鱼儿背上还有冰层。如果东风不能消解冰冻,那么号令就不能执行。冬眠动物不活动,是阴气冲犯了阳气。鱼儿不上有冰的水面,预示民间私藏铠甲、头盔等武器。惊蛰这一天,水獭捕鱼多,将鱼摆放在水边。过五天,鸿雁自南向北飞过来。又过五天,草木萌芽,将茁茁而生。如果水獭不摆放鱼儿,国内将多发盗贼。鸿雁不向北飞来,远方之人则不臣服。草木不萌芽生长,瓜果蔬菜不会成熟。雨水这一天,桃花初开。过五天,黄鹂开始歌唱。又过五天,老鹰化为布谷鸟。桃树不开花,说明阳气闭塞。黄鹂不唱歌,臣下不服从君王。老鹰不化为布谷鸟,贼寇屡屡发生。

春分这一天,燕子飞来。过五天,春雷隆隆响。又过五天,第一次出现闪电。燕子不来,妇女不会怀孕。春雷发不出响声,诸侯国丧失百姓。不出现闪电,君王就没有威严。

谷雨这一天,桐树首次开花。过五天,田鼠化为鹌鹑。又过五天,彩虹开始出现。桐树不开花,当年必有大寒。田鼠不化鹌鹑,国家多有贪婪残暴之人。彩虹不出现,预示妇女淫乱。

清明这一天,水面生出浮萍。过五天,斑鸠擦磨翅膀。又过五天,戴胜鸟飞落桑枝上。水面不生浮萍,阴气过盛。班鸠不擦摩翅膀,国家不能治军。戴胜鸟不落桑树上,政令教化会落空。
wbg10 发表于 2025-7-12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逸周书·时训解》天人感应思想发微

《逸周书·时训解》作为先秦月令文献之重要篇章,其以二十四节气为纲,构建了一套精微的天人感应体系。今就立春至清明诸候应之深层义理,略陈管见。

一、阴阳刑德之应
"东风解冻"至"鱼不上冰"三候,实为阴阳刑德之显象。《淮南子·天文训》云:"阴阳刑德有七舍",立春阳气始生,若"风不解冻",则昭示阳德不彰,故有"号令不行"之应;"蛰虫不振"属阴气僭阳,故兆"奸邪并作";鱼不上冰而"甲胄私藏",盖因《易·说卦》"离为甲胄",离火受抑则武备失序。此三者皆本于《吕氏春秋·十二纪》"孟春行秋令则阴气大胜"之理。

二、礼治秩序之验
獭祭鱼、鸿雁来、玄鸟至诸候,实为礼制天道化之表征。《礼记·月令》郑玄注:"獭祭鱼,此时鱼肥美,獭先祭而后食",其不祭则"国多盗贼",此乃《周礼·秋官》"刑乱国用重典"之先兆;鸿雁不应候,暗合《尚书·禹贡》"五百里绥服"之制失衡;至若"玄鸟不至,妇人不娠",正应《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生殖崇拜传统。

三、政教得失之征
"鹰化为鸠""戴胜降桑"等物候变异,实为政教得失之镜鉴。《大戴礼记·夏小正》载"鹰则为鸠",其化不成则"寇戎数起",此即《汉书·五行志》所谓"貌之不恭,厥咎兵起";戴胜鸟不栖桑,兆示"政教不中",盖因《孟子·滕文公》言"树桑五亩"乃王政之本。尤可注意者,"雷不发声,诸侯失民"一语,实本《周易·豫卦》"雷出地奋,先王以作乐崇德"的君道观。

四、宇宙生成之道
篇末"至道至天"诸语,实为《周易》"生生之谓易"与《中庸》"致中和"思想的融合。其"四时轮回"说承自《管子·四时》"东方曰星,其时曰春"的时空一体观,而"真情永恒"之论,又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道始于情"说遥相呼应。

要之,《时训解》将自然节律、物候变化与人文政教熔铸为一,其思想脉络上承《夏小正》,下启《礼记·月令》,构成先秦天人哲学的重要环节。其中"灾异—人事"的对应模式,既反映了早期中国的有机宇宙观,亦为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之先声。学者研习此篇,当于物候记载之外,更求其"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深层政治哲学意蕴。

(全文798字)
史柴 发表于 2025-7-23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逸周书·时训解》天人感应思想发微

《时训解》作为先秦月令文献之典范,其以二十四节气为纲、七十二候为目,构建了一套精微的天人感应体系。此篇立春至清明诸候所示,实为上古"灾异谴告"理论之雏形,其要义有三:

一、 物候时序的政治隐喻
"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雷不发声,诸侯失民"等表述,绝非简单物候记录。郑玄注《礼记·月令》云:"候气不应,则考政治得失",此正与《时训解》同源。獭祭鱼本为孟春正常物候,其不应期则被阐释为吏治不修之兆,这种将生物习性政治化的思维,实乃"取象比类"思维之延伸。《白虎通义·灾变》所谓"天垂象,见吉凶",即此理也。

二、 阴阳刑德的调控法则
"桃不始华,是谓阳否"、"萍不生,阴气愤盈"等判断,彰显阴阳二气平衡观念。董仲舒《春秋繁露》言"阴阳调而风雨时",与此篇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物候异常被归因为阴阳失序:桃李不开花喻阳气郁结,浮萍不生示阴气过盛,这种诊断方式实为汉代"阴阳灾异说"之先声。

三、 王道政治的检验标准
"戴胜不降于桑,政教不中"的论断,揭示出天道与王道的互动关系。《周礼·春官》载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与此篇共同构成周代"以天统人"的治理智慧。所谓"政教不中",即指施政违背《尚书·洪范》"建用皇极"的中和之道,故天降异象示警。

要而论之,《时训解》之价值不仅在于其保存了上古物候历法资料,更在于其构建了"天象-物候-人事"的三维感应体系。这种思维模式虽带有神秘色彩,然其强调统治者须循天道而施政的思想,仍具深刻启示。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言"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正是对此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