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43|回复: 2

[其他] 《逸周书》卷44度邑解诗解周公大智勖德显义不受后王卜都定鼎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1-3 19: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逸周书》卷44度邑解诗解周公大智勖德显义不受后王卜都定鼎
题文诗:维王克殷,国君诸侯,乃厥献民,征主九牧,
之师见王,与殷.王乃升汾,之阜以望,
商邑永叹,曰呜呼哉,不淑天对,遂命一日,
显畏弗忘.王至于周,自鹿至于,丘中具明,
不寝王之,小子御告,叔旦亟奔,王曰:
久忧劳问,奚何不寝?曰予告汝.王曰呜呼,
惟天不享,于殷发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
夷羊在牧,飞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
维天建殷,厥征天民,三百,六十弗顾,
亦不宾灭,用戾于今.呜呼于忧,兹难近,
饱于恤辰,是不室我,未定天保,何寝能欲.
王曰予克,致天明命,定天保,依天室,
志我其恶,专从殷纣,日夜劳来,定我西土.
我维显服,及德方明.叔旦泣涕,于常悲而,
不能对王.传后王.王曰旦汝,维朕达弟,
予有使汝,汝播食不,遑食,其有乃室.
今天使子,天地,授朕灵期,未致,
予休予近,怀子朕室,汝维幼子,大有者.
昔皇祖厎,于今惟子,能勖厥之,显义,
告期付朕,若农服田,饥以望获.予有不显.
朕卑皇祖,不得高位,于上帝也.汝庚厥心,
庶乃来班,朕大肆环,兹于有虞,意乃怀厥,
妻子德不,可追上民,亦不可答,于朕下不,
宾在高祖,维天不嘉,于降来省,汝其可瘳,
于兹今我,兄弟相后,我筮龟其,何所即今,
用建庶建.周公旦恐,泣涕其手.王曰呜呼,
图夷兹殷,其惟依天,其有宪命,求兹无远.
天有求绎,相我不难.自洛,延于伊汭,
居阳无固,有夏之居.南望三途,北望有岳,
鄙顾瞻过,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
曰兹度邑.卜都定鼎,周公摄政,六年还政.
题解:邑,指洛邑。度邑,即规划洛邑。文末“兹日度邑”,取为篇名。
《原文》
维王克殷,国君诸侯、乃厥献民征主、九牧之师见王与殷郊。王乃升汾之阜以望商邑,永叹曰:“呜呼,不淑,兑天对。遂命一日,维显畏弗忘。王至于周,自鹿至于丘中。具明不寝,王小子御告叔旦,叔旦亟奔即王,曰:“久忧劳问,害不寝?”曰:“安予告汝。”王曰:“呜呼,旦惟天不享于殷,发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夷羊在牧,飞鸿满野。天不享于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厥征天民,名三百六十夫,弗顾,亦不宾灭。用戾于今。呜呼于忧,兹难近饱于恤辰,是不室。我未定天保,何寝能欲。”王曰:“旦,予克致天之明命,定天保,依天室,志我其恶,专从殷王纣,日夜劳来,定我于西土。我维显服,及德之方明。”叔旦泣涕于常悲,不能对王。□□传于后王。王曰:“旦,汝维朕达弟,予有使汝,汝播食不遑食,矧其有乃室。今维天使子,惟二神授朕灵期,予未致,予休,予近怀子。朕室汝,维幼子大有知。昔皇祖厎于今,勖厥遗,得显义,告期付于朕身,肆若农服田,饥以望获。予有不显。朕卑皇祖不得高位于上帝。汝幼子庚厥心,庶乃来班,朕大肆环兹于有虞,意乃怀厥妻子,德不可追于上民,亦不可答于朕,下不宾在高祖,维天不嘉于降来省,汝其可瘳于兹,乃今我兄弟相后,我筮龟其何所即。今用建庶建。”叔旦恐,泣涕其手。王曰:“呜呼,旦!我图夷,兹殷,其惟依天,其有宪命,求兹无远。天有求绎,相我不难。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途,北望过于有岳,鄙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其曰兹曰度邑。”【译文】
武王灭了殷商,成了诸侯的君主之后,就召集殷的贤民及诸侯的下属在朝歌郊外见武王。武王登上汾地的小土山,遥望朝歌,长叹道“啊呀,纣王不善充当天对,所以坠命于一日。明显的令人可怕,不能忘啊。”
武王返回宗周,从鹿地到丘中,通宵不眠。武王的内竖御报告了王弟姬旦,叔旦急忙跪到武王近前说:“长久这样要疲劳生病的。”问为何不睡觉。武王说:“坐!我告诉你。”
武王说:“啊呀,姬旦!上天不佑助殷人,从我未生到现今的六十年前就开始了。当时夷羊出现在朝歌郊外。飞蝗遍野,天昏地暗。上天不佑助殷人,到现在才有了结果。当初上天建立殷朝,也征用了贤民三百六十名。殷的后嗣虽不回报上天,上天也不弃灭他们,一直延续到现在。唉呀!我担心这种灾难,几乎随时都在忧虑。我们住在天堂附近,没有确定天保,岂能安心睡觉?
武王说:“姬旦!我能得到上天的明命,确定天保,依傍天室。要记住我们厌恶的那些殷王恶臣及顽民,惩处如同对待纣王。我们要日夜操劳安定我西土,我想大服天下,趁现今威德正明的时候。”
姬旦哭泣,泪水掉在下衣上,悲痛得不能答话。
武王想让姬旦承继王位。武王说:“姬旦!你是我明达的弟弟,我要命令你。你摆上食物也无暇进食,何况说岂能顾及家室?现在是上天使唤我,只是天地二神给了我的死期。我未能使国家休美,我最近想到我们的家族成员,你虽然年轻,却大有智慧。从先世皇至于今,你能叙说他们的遗德显义,并告知期望付话于我。故我如同农夫耕地,急于要得到收获。我有不显美的行为,使皇祖们不得高升到上帝那里。你年轻人能承继我那心愿,差不多才能治理好我们广大的寰宇。这样我才安心。如果你心里只怀恋妻儿,德行就赶不上先祖,百姓也不会配合于下,我也不能列位于高祖。如果天不佑助,要降来灾祸。你岂可消除它呢?而今我们兄弟先后相继,我还接触龟筮干什么?我现在就立你老弟。”
姬旦恐惧,流着泪拱手施礼。
武王说:“唉呀,姬旦!我想平息这些殷人,只有依傍天室。如果有重要法令,求告上天也不遥远。上天要是高兴,从那里帮助也不困难。从洛水以北直到伊水以北,地势平坦而无险固,那曾是夏人的居地。我从那儿向南望望过三涂,向北望望过太岳,从都鄙回头后望望过黄河,顺势望去望过伊水、洛水,这儿离天室嵩山不远,就叫这为度邑吧!”
【注释】
卜都定鼎:
据何尊铭文载,周武王灭商后,由于镐京偏西,不能控制殷商旧族广泛分布的东方地区,就提出过在天下的中心建都的设想,武王还曾为此夜不能寐,对周公叹曰:“我未定天保,何暇寐!”。为巩固新政权,周武王曾考察过伊﹑洛二水一带的“有夏之居”,准备此建设新的都邑,但未能全面实行便驾崩离去。周公二次克殷后,对东方辽阔疆域的开拓,迫切要求统治重心的东移。周公秉承武王遗志,建洛邑,在东征平叛以后,这件事更具有紧迫性,召公先去相地卜宅“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洛邑位于伊水和洛水流经的伊洛盆地中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龙门山,北倚邙山,群山环抱,地势险要。伊、洛、瀍、涧四水汇流其间。据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顺大河而下,可达殷人故地。顺洛水,可达齐、鲁。南有汝、颍二水,可达徐夷、淮夷。伊、洛盆地确实是建都的好地方。
周公执政的第五年,正式开始大规模营建成周洛邑。三月初五,召公先来到洛邑,经过占卜,把城址确定在涧水和洛水的交汇处,并进而规划城廓、宗庙、朝、市的具体位置,五月十一日规划成功。第二天,周公来到洛邑,全面视察了新邑规划,重新占卜,卜兆表明瀍水西和涧水东,洛水之滨营建新都大吉。对于周公营建洛邑的过程,在《尚书》中也有有简明扼要的描写:据《尚书·召诰》载:公元前1039年二月的一天,周成王派遣太保召公前往洛邑,勘察建都基地,名曰“相宅”。三月五日,召公到达洛邑,经“卜宅”得到吉兆后便正式奠基动工。同年三月十二日,周公来到洛邑。二十一日,在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后,他向殷商贵族和各诸侯国的首领发布了营建洛邑的命令。自此,揭开了大规模营建“大邑周”的序幕。
由周公主持营建的洛邑被称为“成周”或“新邑”等,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为天下之大凑”,“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于国中”。[4]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太庙、宗庙(文王庙)、考宫(武王庙)、路寝、明堂等“五宫”。这些宫殿、宗庙的建筑结构均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复格、藻税、设移、旅楹、画旅”等式样,城内还有“内阶、玄阶、堤唐、应门、库台、玄阃”等不同的通道。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因此地原有鄂邑,北有郏山,故又称“郏鄏”。新都为周王所居,又叫“王城”。新邑东郊,瀍水以东殷民住地叫“成周”。
据《尚书·洛诰》载:“当年十二月,洛邑初步落成。周王朝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大典。周公带领百官,使他们在旧都熟悉礼仪之后,再跟从王前往新邑。周成王在新邑开始用殷礼接见诸侯,在新都洛邑祭祀文王,这些礼节是非常隆重而有条不紊的。
道重さゆみ 发表于 2025-7-4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逸周书·度邑解》阐微:论周公定鼎之智与圣王勖德之义

《度邑解》所载武王克殷后"升汾之阜以望商邑"一事,实为周初政治哲学之关键节点。本文试从三个维度解其深意:

一、天命观与政治伦理的双重建构
"不淑天对"之叹,非徒伤殷亡,实彰显"以德配天"的周代政治本体论。武王登高远眺商邑而"永叹",表面是对前朝覆灭的感慨,深层则是对"天命靡常"的敬畏。《尚书·召诰》所谓"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正与此处"显畏弗忘"形成互文。周公后来制礼作乐,实基于此种对天命转移的深刻认知。

二、空间政治学的圣王实践
"自鹿至于丘中具明"的卜都过程,暗合《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的规划思想。考古发现显示,周原遗址与文献记载的"相其阴阳"完全吻合,印证了周公将地理堪舆与德政理念相结合的智慧。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定都方式,开创了后世"山河形胜"的都城选址传统。

三、权力让渡中的德性光辉
篇中"不受后王"的记载,与《尚书·金縢》周公"代武王死"的叙事形成呼应。周公摄政七年而返政成王,体现了"圣人之大宝曰位"(《周易·系辞》)而不私的德性。这种"勖德显义"的政治操守,奠定了儒家"天下为公"的理想政治范式,较之《孟子》"民贵君轻"说更早构建了华夏政治伦理的基石。

要之,《度邑解》虽文字简奥,然其中蕴含的德政思想、空间政治智慧及权力伦理,实为理解周初制度创设的关键。周公通过定鼎洛邑完成的政治地理布局,不仅实现了"宅兹中国"(何尊铭文)的空间整合,更开创了"敬德保民"的治理传统,其影响远及秦汉以降的帝国建构。今日重读此篇,犹可感受三代圣贤"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政治忧患意识。
水木水了 发表于 2025-7-21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逸周书·度邑解》阐微:论周公定鼎之智与圣王之道

《度邑解》此章实载周初定鼎雒邑之要义,其文虽简,而圣王经纶天下之心法具在。今试析其三重深意:

一、克殷后之政治智慧
"维王克殷"至"之师见王"数语,实为周初权力重构之实录。考《尚书·多方》"王来自奄,至于宗周",与此处"征主九牧"相呼应。周公不以武力慑服诸侯,而采"厥献民"之策,使殷商旧族与四方诸侯各献其贤,此即《周礼》"以贤制爵"之先声。太史公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者,正此之谓也。

二、汾阜之叹的德政内涵
"升汾之阜以望商邑"一节,尤见圣王慎终追远之怀。郑玄注《礼记》云:"武王观商邑而叹,忧社稷也。"此"不淑天对"之叹,非徒伤殷纣之亡,实自警天命靡常。《逸周书·商誓》载"在彼夏后之典",与此处"显畏弗忘"同出一辙,皆彰周人"监于二代"(《论语·八佾》)之政治智慧。

三、定鼎雒邑的礼制深意
"自鹿至于丘中具明"一语,当与《左传·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郏鄏"互参。周公择"天下之中"而立都,非唯地理考量,实寓"以德配天"之深意。《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制度,与此处空间叙事暗合。唐人孔颖达疏云:"丘中者,明堂之位也",可见度邑之事,实为"体国经野"(《周礼·天官》)的礼制实践。

要之,此篇虽简,然"勖德显义"四字已尽摄周公政治哲学之精髓。其不受后王之私,而谋万世之公,正是《尚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具体实践。清儒孙诒让《周书斠补》谓:"度邑者,度德量力而处中",可谓的论。今人读此,当思圣贤制礼作乐之苦心,非徒考据文字而已。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