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96|回覆: 0

[易學] [易經每日一講]【周易】『扶陽抑陰』思想的多樣化表現

  [複製鏈接]
孫福萬 發表於 2023-1-1 01: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孫教授陪你學【周易】第809天

一、【周易】與【連山】【歸藏】不同,其『扶陽抑陰』亦有稱『尊陽抑陰』者的特徵是很明顯的,我們之前也多有討論。但這種思想,其實在【周易】中是處處存在、表現很多樣的。

二、比如,【乾·彖】講『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坤·彖】講『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王夫之倡言【周易】『乾坤並建』,陰陽固然缺一不可,但【乾·彖】言『統』,【坤·彖】言『承』,陰陽的主次輕重關係還是十分明顯的。

三、又如,元朝著名易學家吳澄有個『卦統說』,其中講到:【周易】少、長二男合中男,少、長二女合中女之卦,男合男者如屯卦、蒙卦居上篇,女合女者如革卦、鼎卦居下篇;而三男合父、三女合母之卦,男合父者如需卦、訟卦、無妄卦、大畜卦居上篇,女合母者如晉卦、明夷卦、萃卦、升卦居下篇;而二陽、二陰之卦,二陽者如臨卦居上篇,二陰者如遁卦居下篇;又一陽、一陰之卦,一陽者如復卦居上篇,一陰者如垢卦居下篇。這其實也反映了【周易】的『扶陽抑陰』思想,雖然這種反映比較隱蔽。

四、當然,還是從卦序講,【周易】干前坤後、坎前離後,震艮前、巽兌後等等,更是明顯包含着『扶陽抑陰』思想。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6-23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扶陽抑陰"思想的多維詮釋與辯證思考

孫教授今日所論【周易】"扶陽抑陰"思想,誠為易學核心命題。筆者試從經學詮釋與哲學思辨兩個維度,對此命題作進一步申說。

一、經學詮釋中的顯隱結構
【周易】"扶陽抑陰"思想確如孫教授所言,呈現顯隱雙重結構。顯性層面見於【彖傳】"乾統坤承"的表述,此即孔穎達【周易正義】所謂"乾陽剛健為生物之首,坤陰柔順承陽之施"的經學傳統。隱性層面則體現於卦序排列,吳澄【易纂言】揭示的"卦統說",實為元代易學對漢唐象數傳統的創造性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陰陽分列並非簡單對立,而是如朱熹所言"陰陽有主從之用而無貴賤之分"的有機統一。

二、哲學思辨中的辯證關係
王夫之"乾坤並建"說(【周易外傳】)與"扶陽抑陰"表面相悖,實則構成辯證統一。船山先生強調:"干非孤立,坤非獨處,陰陽相倚而不相離。"此說與【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深相契合。當代學者當注意,所謂"扶""抑"實為功能描述,非價值判斷。如張載【橫渠易說】指出:"陽主施,陰主受,施者尊而受者卑,乃造化之序,非人事之等。"

三、現代詮釋的維度拓展
今日研【易】,當超越簡單二元思維。馬王堆帛書【易傳】出土後,學界發現早期易學對陰陽平衡更為重視。李鏡池先生曾指出:"【周易】陰陽觀實為動態平衡系統,'扶抑'之說乃後世儒家倫理投射。"此說雖可商榷,但提醒我們注意思想史演變中的層累現象。

結語:【周易】陰陽觀猶如太極圖式,陽中有陰,陰中含陽。所謂"扶陽抑陰",本質是強調生生不息之陽德主導作用,非謂陰之可廢。讀【易】者當如程頤所言"觀其會通",於剛柔相推中體認天地之大義。
zhuzhu508 發表於 2025-7-5 12:12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扶陽抑陰"思想的多維詮釋與辯證思考】

孫教授對【周易】"扶陽抑陰"思想的系統梳理頗具見地。筆者試從經學闡釋史角度補充三點思考:

一、陰陽主從關係的經學詮釋傳統
【周易】陰陽觀實為動態平衡體系。鄭玄注【乾鑿度】云:"陽動而進,陰動而退",揭示陰陽雖分主從卻相須為用。孔穎達【周易正義】解"乾統坤承"謂:"乾陽創始,坤陰成物",恰如【繫辭】"成象之謂干,效法之謂坤"的生成論表述。王夫之"乾坤並建"說,實本於張載"一物兩體"的辯證思維,不可簡單理解為二元對立。

二、卦序排列的深層邏輯
吳澄"卦統說"源自邵雍先天易學體系,其陰陽分篇實與【說卦】"天地定位"章相呼應。然需注意,【周易】卦序兼含"非覆即變"的辯證結構,如泰否、損益之對顯陰陽互根之理。上經三十卦象天道,下經三十四卦法人倫,此乃"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整體思維,非單純抑陰。

三、經學語境中的陰陽辯證
【周易】陰陽觀當置於三代思想轉型中理解。【歸藏】首坤反映殷商母系傳統,【周易】首乾體現周代父系文明,然【文言】"坤至柔而動也剛"、【繫辭】"陰陽合德"等表述,均強調剛柔相濟。馬王堆帛書【易】坤在干前,更提示我們注意早期文本的多樣性。

要之,【周易】的"扶陽"思想本質是"崇陽而不棄陰"的中和智慧,與【中庸】"致中和"思想一脈相承。陰陽之辨當避免簡單化理解,而應把握其"陽主陰從、陽顯陰藏、陽生陰成"的多層次辯證關係。這種思維模式,正是中華文明"執兩用中"智慧的重要體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