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09|回復: 2

[其他] 【逸周书】卷40大聚解诗解2关夷市平商不乏资工不失时和德仁德正德归德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2-31 20:0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逸周书】卷40大聚解诗解2关夷市平商不乏资工不失时和德仁德正德归德
题文诗
若其国,凶土陋民,贱食贵货,是不知政.
山林薮泽,以因其宜,工匠役工,以攻其材;
商贾趣市,以合其用.外商如果,资贵而来,
贵物益贱,五出贵物,以通其器.如是然则,
关夷市平,财无郁废,商不乏资,百工者也,
不失其时,无愚不教,则无穷乏,此谓和德.
若有不言,乃政其凶,陂沟道路,藂苴丛生,
丘坟,可树谷者,树以材木.春发枯槁,
夏发叶荣,秋发实蔬,冬发薪蒸.以匡穷困.
揖其民力,相更为师.因其土宜,以为民资,
生无乏用,死无传尸.此谓仁德.旦闻禹禁,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成草木长;三月遄,
不入网罟,成鱼鳖长.且以并农,力执,
男女之功.然则有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
其性,不失七事,天不失时,以成万财.
既成之后,放此为人.此谓正德.泉深而,
鱼鳖归之;草木茂而,鸟兽归之;称贤使能,
官有材人,而士归之;关市,商贾归之;
分地薄敛,农民归之.水性归下,农民归利.
王若欲,求天下民,社设其利,而民自至,
譬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而民自来.
此谓归德.五德既明,民乃知常.武王拜曰:
允哉天民,侧侧余知,其极有宜.乃召昆吾,
冶而铭之,藏府朔之.治国有常,富民教之.
【原文】
『若其凶土陋民,贱食贵货,是不知政。山林薮泽,以因其□工匠,役工以攻其材;商贾趣市,以合其用。外商资贵而来,贵物益贱,五出贵物,以通其器。夫然则关夷市平,财无郁废,商不乏资,百工不失其时,无愚不教,则无穷乏,此谓和德。『若有不言,乃政其凶,陂沟道路,藂苴…,丘坟不可树谷者,树以材木。春发枯槁,夏发叶荣,秋发实蔬,冬发薪蒸。以匡穷困。揖其民力,相更为师。因其土宜,以为民资,则生无乏用,死无传尸。此谓仁德。『旦闻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三月遄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夫然则有生而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七事 ,天不失其时,以成万财。既成,放此为人。此谓正德。『泉深而鱼鳖归之,草木茂而鸟兽归之;称贤使能,官有材而士归之;关市平,商贾归之;分地薄敛,农民归之。水性归下,农民归利。王若欲求天下民,社设其利,而民自至,譬之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而民自来。此谓归德。『五德既明,民乃知常。』武王再拜曰:『呜呼,允哉!天民侧侧,余知其极有宜。』乃召昆吾冶而铭之,藏府而朔之。
【译文】
如果土地荒芜,民众不教化,轻粮食重财货,就是不懂为政。山林与湖泊,要加以利用。使工匠做工,以加工那些材料;使商贾往市场,以流通用物。外商携带本地价高货物而来,高价货就会便宜。要使外商带来高价货,带走便宜物,借以流通器用。这样,关市平稳,财物就不积压、不闲置。商贾不缺乏资本,各种工匠不荒废时日,愚昧得到教育,就会没有贫穷。这叫做和德。


如果不加教导,其国政就会凶险。池塘边,道路旁,杂草丛生地以及土丘土堆一凡不能种粮食的地方都栽上树木;春季利用枯槁的树干,夏季利用树叶与花朵,秋季利用可食的果实,冬季利用柴薪,以救助穷困的人家。聚合民力,使他们相互为师。顺应土地性质耕种,作为百姓的资财,百姓就不会缺少财用,死了也不会弃尸荒野。这叫做仁德。  
我听说禹的禁令;春季三个月,山林中不准用斧子砍伐,以成就草木的生长;夏季三个月,江湖中不准下网罟,以成就鱼类的生长。并且聚合农民努力操作,以成就男耕女织之事。这样,土地不会失去它的地力,万物不会失去它的功用,人们不会失去他的职事,加之上天不误了季节,就能成就各样财富。种种财富成就以后,发放以供人享用。这叫做正德。

潭水深,鱼鳖就聚到里面;草木茂,鸟兽就聚到里面;举用贤德任用有才之人为官,士人就聚到那里;关市平稳,商贾就聚到那里;分土地、轻赋税,农民就聚到那里。水的本性是向低处流,人的本性是往有利方向去。君王若想招来天下百姓,就先备好给他们的利益,百姓就会自己到来。如同冬天的向阳地、夏天的阴凉处,不召而人自来。这叫做归德。

五德既已修明,百姓就知道过正常生活。』

武王两拜行礼,说道:『啊呀,好啊,百姓真多,我知道治民的办法了。』就召来冶官,把周公之言冶铸在铜版上,放入府中供每月朔日省视。
孔冈占 發表於 2025-6-29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大聚解》治国要义阐微

《逸周书·大聚解》此章所言,实为上古王政之精要。其文虽简,然治国安邦之道悉备,今试析其义理,以明先圣政教之深意。

首言"凶土陋民,贱食贵货"之弊,此乃警示为政者当察民生根本。土地贫瘠则民不聊生,轻粮食而重货利则本末倒置。《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正与此呼应。所谓"不知政"者,盖指执政者不明天道、不通人事,致使国本动摇。

次论山林薮泽"因其宜"之道,乃《周易》"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具体实践。工匠"攻其材"、商贾"合其用",实为《周礼》"百工饬化八材"与"商贾阜通货贿"之先声。此二者相辅相成:工匠依时序而作,则器物精良;商贾循市道而行,则货殖流通。

"外商资贵而来"一节,尤见先王通商惠工之智。外商携珍货至,而当局以"贵物益贱"之策调控,使"五方之货"各得其宜。此即《礼记·王制》"市廛而不税,关讥而不征"的早期形态,暗合"平准均输"之经济思想。所谓"通其器"者,非仅指器物流通,更含"通功易事"(《孟子》)的社会协作深意。

末段"关夷市平"四字,实为全篇纲领。"关夷"者,通关去险,如《尚书》"关石和钧"之政;"市平"者,物价衡定,即《汉书》"平粜齐物"之效。商不乏资则货殖循环,工不失时则器用完备,此二者实为"和德"之具体表现。

至若"仁德、正德、归德"三层次,乃由个人修养推及治国平天下。《大学》"明德新民"之说,于此可得印证:仁德为本体之善,正德为教化之功,归德为天下向化之效。三代之治所以为后世称颂者,正在此道德与经济之完美统一。

要之,此篇虽短,然"正德利用厚生"(《尚书》)之大经大法已蕴其中。读《逸周书》者,当于此等处见得先王经纬天地的深谋远虑,方不负古人垂训之苦心。

(全文共798字)
zhuzhu508 發表於 2025-7-27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大聚解》治国之道发微:论"关夷市平"与四德相济之义

《逸周书·大聚解》此章以"凶土陋民,贱食贵货"为戒,揭示"不知政"之弊,进而阐发"关夷市平,商不乏资,工不失时"的经世要义。今试析其治国三重境与四德体系,以明先王之道。

一、地理人文相济:治国之基
"山林薮泽,以因其宜"体现《禹贡》"任土作贡"之遗意。管子曰:"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牧民》),正与此章"工匠役工以攻其材"相呼应。贾谊《新书·瑰玮》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恰可解"贱食贵货"之祸——当使"商贾趣市以合其用",形成"外商资贵而来,贵物益贱"的良性循环,此即《周礼·司市》"平市价而通民财"之实相。

二、经济调控三要
1. 关夷:非废关税,乃如《孟子·梁惠王》"关市讥而不征"之仁政,类郑子产"市不豫价"(《左传·昭公四年》)
2. 市平:暗合《管子·国蓄》"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的平准之法
3. 时中:"工不失时"承《月令》"百工咸理"思想,与《考工记》"审曲面势"互为表里

三、四德体系新诠
1. 和德:《周礼·大司徒》"六德"之和亲,在此表现为"外商资贵而来"的商贸互信
2. 仁德:突破"亲亲"范畴,体现于"贱食贵货"的民生关怀,近孔子"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
3. 正德:《尚书·洪范》"无偏无陂"的具象化,即"五出贵物以通其器"的分配正义
4. 归德:《周易·观卦》"观国之光"的升华,使"凶土陋民"转化为"万物得宜"(《礼记·中庸》)

此章深得《周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系辞下》)之精微。昔太公治齐"通商工之业"(《史记·齐太公世家》),文王作《程典》"商不靡,工不巧"(《逸周书·程典》),皆可与此篇互证。今观"关夷市平"四字,实含《大学》"生财有大道"之奥义,非止经济之术,乃德政之体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