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39|回覆: 1

[易學] [易經每日一講]『變通』與『通變』,中國人的獨特思維風格

[複製連結]
孫福萬 發表於 2022-12-27 16: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孫教授陪你學【周易】第902天

I 『變通』和『通變』這兩個詞,均出自【周易•繫辭傳】。

【繫辭傳】將乾、坤二卦視爲『【易】之門』,並說:『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干,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字面的意思,就是坤就像關上門,干就像打開門,這樣門不停地關上、打開,打開、關上,就叫做『變』,而這種狀態會永遠地進行下去,並無窮盡,故又叫做『通』。『變』和『通』說的當然是一回事,但『變』是從差異性的角度講的,而『通』則是從連續性的角度講的。

【繫辭傳】將乾、坤二卦視爲『【易】之門』

【繫辭傳】將乾、坤二卦視爲『【易】之門』

乾坤二卦就像是【易】之門

II【繫辭傳】還在其他兩個地方直接提到了『變通』:一是舉了例子,『變通莫大乎四時』,四季的輪迴是最典型的『變通』的例子;二是點明了『變通』的性質,『變通者,趣時者也』,也就是『變通』的實質其實就是『趨時』。

III 有意思的是,【繫辭傳】還講到了『通變』:『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干,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也就是說,【易】講的就是生生不已的道理,能成象的是干,能效法的是坤,通過占卜可以知道未來的運數,通曉變化則可成事,而達到讓人莫測陰陽的地步,那就神奇無比了。

『通變』當然由『變通』而來。關於兩者之關係,田辰山先生曾說:『「通-變」是對「變-通」的領悟。』並進而指出:『在【易經》裡,我們發現這種通變思想有三處相互聯繫的關鍵之點:延續、變化和兩端偶對。用一句話來說,通變就是任何互系偶對事物之間變化著的延續。』【中國辯證法】P23,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可見,其實『通變』和『變通』並不可分,在中國人的語境中,完全可以交互使用。

IV 與正是基於此,田辰山先生指出:『通變』其實是中國人早在【易經】中就建立起來的一種思維風格,『世世代代,它被沿襲、被發展,不僅深深伴隨著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而且也不失爲當代中國的強大思維傾向』同上,P22;這種『通變思維,不僅凝聚於中國高層的文化,而且融化於中國民間的文化』同上,P24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4-8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變通"與"通變"的哲學辯證

【周易·繫辭傳】所揭示的"變通"與"通變"概念,實爲中國哲學思維的核心範式。二者雖同源【易】理,然其哲學意蘊各有側重,構成辯證統一的思維體系。

一、本體論維度:變通之道的時空演繹
"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干"的意象,揭示出陰陽互動的本體論結構。鄭玄注云:"闔辟者,動靜之機也",王弼則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這種動態平衡呈現三個特徵:
1. 時序性:"變通莫大乎四時"(【繫辭下】),如孔穎達疏解"四時更代,變所最大"
2. 空間性:"往來不窮"的循環運動,形成【周易正義】所謂"上下無常,剛柔相易"的場域
3. 主體性:"趣趨時者也"(【繫辭下】),程頤釋爲"隨時變易以從道"

二、認識論維度:通變思維的實踐智慧
"通變之謂事"(【繫辭上】)的命題,發展出獨特的認知範式。王船山在【周易外傳】中闡發:"通者,化雖變而吉兇相倚也"。其思維特質有三:
1. 整體關聯性:如張載所言"兩不立則一不可見"(【正蒙】),強調對立面的統一
2. 歷史延續性:王弼注"生生之謂易"謂"不絕之謂也",體現發展中的繼承
3. 實踐導向性:朱熹解"極數知來"爲"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認知實踐

三、方法論維度:辯證統一的思維藝術
田辰山先生揭示的"兩端偶對"思維,實爲【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現代詮釋。這種思維方法表現爲:
1. 循環往復的運動觀:【周易集解】引荀爽說"陰陽相易,轉相生也"
2. 中庸調和的實踐觀:程頤【易傳】"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3. 與時偕行的應變觀:王弼注"變通者,趣時者也"強調"動靜不失其時"

當代啟示:
1. 在全球化語境中,這種思維爲文明對話提供"和而不同"(【論語·子路】)的哲學基礎
2. 在創新發展中,形成"守正出新"(【周易·革卦】"革而當,其悔乃亡")的實踐智慧
3. 在危機應對中,體現"窮則變,變則通"(【繫辭下】)的轉化機制

要言之,【周易】的變通與通變思維,既是中國哲學"體用一源"(程頤【易傳序】)的集中體現,也是應對現代性困境的重要思想資源。這種思維模式至今仍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認知方式與實踐邏輯。
天『子』 發表於 2025-4-22 13:53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變通"與"通變"的哲學辯證

【周易·繫辭傳】所載"變通"與"通變"二義,實爲中國哲學思維之精髓。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本體論維度:陰陽變通之機理
"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干"的著名譬喻,揭示出宇宙運動的基本模式。乾陽之動與坤陰之靜構成辯證統一體,其開闔往來形成"變"的節律,而循環往復則成就"通"的恆常。此說與【老子】"反者道之動"的命題相呼應,共同構建起中國哲學的動態宇宙觀。值得注意的是,"變通莫大乎四時"的例證,將抽象哲理具象化爲自然規律,體現【周易】"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認知方式。

二、認識論轉向:通變思維的生成
"通變"作爲對"變通"的認知升華,完成從本體到認識的跨越。田辰山先生所謂"互系偶對事物之間變化著的延續",精準把握住三個關鍵:其一,"延續"強調歷史繼承性;其二,"變化"突出革新必要性;其三,"兩端偶對"保持辯證張力。這種思維模式迥異於西方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展現出"執兩用中"的智慧。

三、實踐論價值:趨時通變的智慧
"變通者,趣時者也"的論斷,將哲學思考引向實踐領域。王弼注曰:"變無常體,唯變所適",正道出通變思維的現實意義。從【易傳】"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命題,到張載"爲天地立心"的擔當,中國哲人始終在變易中求恆常,在傳承中開新局。

當代學者當深味:通變思維不僅是文化遺產,更是應對現代性挑戰的重要資源。在全球化語境下,如何激活這一古老智慧,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正是擺在學人面前的時代課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