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4|回復: 3

[其他] 【逸周书】卷24文儆解诗解何向非利痛维生乐礼维生义私维生抗抗维生夺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2-26 17:2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逸周书】卷24文儆解诗解非利痛维生乐礼维生义私维生抗抗维生夺
题文诗:
文王,告梦惧后,嗣之无保,庚辰,
子发曰:汝敬之哉!民物多变,非利,
利维生痛,痛维生乐,乐维生礼,礼维生义,
义维生仁.呜呼敬之!民之适败,效,
非私,私维生抗,抗维生夺,夺维生乱,
乱维生亡,亡维生死.呜呼敬之!慎守勿失,
以诏有司,夙夜勿忘,若民向引.何慎非遂,
遂时不远,非本非标,非微非煇,非壤,
不高水,非水不流.呜呼敬之!者槁.
何葆非监,不维一保,监顺,周于,
民之,败无有时,盍后戒之,后戒谋之,
勿择.趋利避害,人之常情,治国有常,
富民为本,教民仁义,化性起伪,导民向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非义不受,非正不取.

【逸周书·文儆解第二十四】题解:文,文王。做,即敬,戒也。取义于篇中之『敬』。此篇乃文王戒太子发保本行善,『慎守勿失』,统治者只能充当百姓的向导,将百姓引向善处。
【原文】
维文王告梦,惧后嗣之无保,庚辰诏太子发曰:『汝敬之哉!民物多变,民何乡非利,利维生痛,痛维生乐,乐维生礼,礼维生义,义维生仁。呜呼,敬之哉!民之适败,上察下遂信,何乡非私,私维生抗,抗维生夺,夺维生乱,乱维生亡,亡维生死。呜呼,敬之哉!汝慎守勿失,以诏有司,夙夜勿忘,若民之向引。汝何慎非遂,遂时不远,非本非标,非微非煇壤非壤,不高水,非水不流。呜呼,敬之哉!倍本者槁。汝何葆非监,不维一保监顺时,维周于民之适,败无有时,盍后戒,后戒谋,念勿择。』
【译文】
文王告诉左右之人,连做梦都担心後嗣不能守住基业。庚辰这天,教诲太子发说:『你要警戒啊!百姓的情性多变。百姓为何趋向那有利之处?趋利有害则生苦痛,知苦痛则知足而乐,活得快乐则能守礼节,守礼节则会处事合宜,会处事则待人必好。
啊呀,警惕啊。民众会乱来,在上者细察下面才有诚实。为什么向往那私利?谋私利必生对抗,相对抗就生劫夺,相劫夺就生动乱,动乱就生逃离,逃离必生死亡。
啊呀,警惕啊。你要慎守不要丢失,命令各级官吏,早晚不要忘记,要像百姓的向导。你为何谨慎你的行为?行动的时机并不遥远。没有根本就没有末梢,没有微亮就没有光辉。土,没有土就不再增高;水,没有水就不流淌。

啊呀,警惕啊。背离根本的就枯槁。你为何保住那根本的坚固?不只是一个固住根本顺应时机,还要懂得民众会乱来,没有法控制。后戒啊后戒,要反复考虑,不要厌倦!』
【分段释义】
【原文】维文王告梦,惧后嗣之无保,庚辰诏太子发曰:『汝敬之哉!民物多变,民何乡非利,利维生痛,痛维生乐,乐维生礼,礼维生义,义维生仁。
【释文】周文王据梦境获悉姬周有帝王之命,却又担心后代不能确保长治久安。那年那月的庚辰日,叫来太子发,并教导他说:『你务必敬畏并牢记这些话。民众和万物都会变化无常,渴求利益是民众生活的动力和方向。任何人一旦渴望得到利益,其人心就会焦虑、折磨和痛楚;凡有过焦虑、折磨和痛楚后,人才会懂得何谓快乐和幸福。人们得到了快乐幸福后,才会明白为何要建立礼仪制度;而要建立礼仪制度,又必须要遵循道义;而要遵循道义,则需要民众崇尚和拥戴知人爱人的诚心。

【原文】呜呼,敬之哉!民之适败,上察下遂信。何乡非私,私维生抗,抗维生夺,夺维生乱,乱维生亡,亡维生死。
【释文】愿天地保佑我们,务必要敬天畏地啊!民众之所以趋向失信而混乱,根本在于上行下效。凡是人都会有私心,有私心就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对抗;人与人一旦存在对抗,进而就是相互争夺搏斗;有争夺搏斗就容易造成混乱,混乱必定导致伤害逃亡,而遭受伤害并被迫逃亡,则是国家和民众最不该面对的'生死关头」。

【原文】呜呼,敬之哉!汝慎守勿失,以诏有司,夙夜勿忘,若民之向引。汝何慎非遂,遂时不远,非本非标,非微非煇。壤非壤,不高水,非水不流。
【释文】愿天地保佑我们,务必对于天地常识,心存敬畏和虔诚啊!你务必要恪守这些原则,并且一刻也不能放松,还要昭告所有官员,白天与黑夜都不能懒散放松自己,这样才能引导民众不迷失方向。在言行举止上,你自己最应该防范什么情况呢?这就是表现出来的个人修养,务必防范不够独特鲜明,避免目的不明确和目标不突出,避免给人一种形象模糊不清的感觉印象。这就如同孕育万物的土壤,如果总是处在水源的高处,必能干涸贫瘠,所导致原因并非是水的不流动。(注:古代帝王自称孤家、寡人、不谷等,『不谷』即『丕谷』即谷底、山谷最低端,唯如此胸怀若谷,才能海纳百川。)

【原文】呜呼,敬之哉!倍本者槁。汝何葆非监。不维一,保监顺时,维周于民之适。败无有时,盍后戒,后戒谋,念勿择。』
【释文】愿天地保佑我们,务必要懂得有所敬畏啊!从来失去根本者,必定枯槁。未来的你怎样才能做到不失去有价值的借鉴呢?这就是始终要坚持一条原则:必须顺天应时,必须首先选择适合姬周民众生存发达的道路。从来亡国败家没有固定时间,作为宗主帝王,必须要时刻戒备族群的生死存亡,务必深谋远虑,务必念念不忘。
英文邮箱 發表於 2025-7-25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儆解》性命之辨与王道纲维诠疏

《逸周书·文儆解》载文王训太子发之辞,以“何向非利”为枢机,层层推演性命之理、治道之要,其言简而义邃,实为周初王道思想之精粹。今试为析论如次。

一、 “何向非利”之本体论
“民物多变,何向非利”一语,乃全文纲领。文王以“利”为万物自然之趋向,犹《周易》“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之义。然此“利”非私欲之利,而是生生之德的本然呈现。万物各循其性而动,皆含趋利避害之机,此天道之常。然若止步于此,则流于杨朱“贵己”之弊,故文王旋即点出“利维生痛”,谓逐利若无节制,必生痛疾(如争夺、失衡),此即《老子》“祸兮福所倚”之辩证。

二、 “痛—乐—礼—义”之伦理递进
由“痛”至“义”四阶,实为性命修养与政治伦理之次第:
1. “痛维生乐”:人因痛而反思,知纯然逐利之害,转而求和谐共生之“乐”。此乐非感官之娱,而是《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秩序感。
2. “乐维生礼”:群体共乐需制度维系,故自然生发礼制。如《左传》云“礼以顺天”,礼乃天道在人伦中的具象化。
3. “礼维生义”:礼若流于形式则僵化,故需“义”为内核。《孟子》言“义,人之正路”,义使礼具有权变之弹性,合于时中。

此链条揭示周人“因人情而制礼”的智慧,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始者近情,终者近义”之说可相印证。

三、 “私—抗—夺”之异化警示
后文“私维生抗,抗维生夺”为反题,与前述正论对照。私欲膨胀则生对抗(“抗”),对抗加剧则终至掠夺(“夺”),此即《大学》“放于利而行,多怨”之乱象。文王以此警醒太子:若治国仅凭权谋而悖离仁义,必蹈夏桀、商纣之覆辙。

四、 文王之教的王道精义
此篇之要,在“利”与“义”的辩证统一:
以利为始:承认民欲不可逆,如《尚书》“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以义为终:通过礼乐教化导民向善,成就“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王道。

太公《六韬》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正与此篇呼应。文王之训,非禁绝人欲,而是以天道为纲、礼义为维,将个体之利融入群体之义,此即“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深层意涵。

结语
《文儆解》短短数语,已涵摄儒道思想之雏形。其以“利—痛—乐—礼—义”为经,以“私—抗—夺”为纬,构建出“明德慎罚”的治理范式。后世孔子“富而后教”、《易传》“利者义之和”等说,皆可溯源于此。读此篇者,当于文王忧患意识中,体悟中华文明“以理节情”的永恒智慧。

(全文约780字)

按:此解融合经学训诂与哲学阐释,引《周易》《礼记》等互证,力求既守汉唐注疏之严谨,复具宋明义理之通达。文中“性命”“权变”等概念,皆依先秦语境立论,未杂后世玄谈。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25-8-2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儆解》性命之辨与王道本原疏证

《逸周书·文儆解》载文王训太子发之辞,以“何向非利”为枢机,递衍“痛—乐—礼—义”之序,复以“私—抗—夺”为戒,其言简而义邃,实关周室王道根本。今试为疏解,以明圣贤垂训之微旨。

一、性命之辨:利痛相生而归于义
“何向非利”一语,非谓逐利为务,乃言万物趋动皆因性命之需。文王以“利维生痛”为始,揭示利欲过度则招忧患(痛),此即《周易》“亢龙有悔”之理。然痛极则思安,故“痛维生乐”,乐者,节制而得其宜也。由乐进于礼,乃“因人情而为之节文”(《礼记·坊记》),终至“礼维生义”,义者,利之制也(《左传·昭公十年》)。此四阶由欲至理,暗合《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之旨。

二、私欲之戒:抗夺为乱本
“私维生抗,抗维生夺”六字,直指周革殷命之鉴。私者,一己之蔽;抗者,上下相争;夺者,干戈相戕。文王以此警太子发,盖谓桀纣之失,非独暴虐,实由纵私欲而坏纲纪。故《尚书·泰誓》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正与此呼应。

三、王道本原:敬天保民
篇首“告梦惧后嗣之无保”,显文王之忧患。其训辞以“敬之哉”为纲,承《康诰》“敬明乃罚”之慎,启《孟子》“保民而王”之思。所谓“民物多变”,非仅言世情诡谲,更强调王者当体察民生疾苦,以礼义导利欲,方合“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尚书·多方》)之道。

结语
《文儆解》虽简,然“利—义”“私—夺”之辨,实为周代德政思想之枢要。太史公言“文王拘而演《周易》”,观此篇“痛乐相生”之理,或可窥其忧患意识与中庸智慧之一斑。后世若以“存天理、去人欲”强解此文,反失其因势利导之深意矣。

(全文约780字)

按:此解以经学互证法,参《尚书》《礼记》诸典,抉发文本隐微。若需进一步考据字义或比较诸家注释,可另作补苴。
徐始 發表於 2025-8-31 09:46 | 顯示全部樓層
《逸周书·文儆解》探微:文王遗训中的治世哲思

《逸周书·文儆解》载周文王因梦警觉,恐后世失守王道,遂于庚辰日诏太子发而训之。此篇虽简,然字字珠玑,深蕴治国安民之要义。文王以“民物多变”为基,剖陈人性与世道相激相生之理,其言“何向非利”四字,尤堪深味。

所谓“何向非利”,非谓世人皆逐利而行,实言利益乃民生之初始动因。然利极则生痛,痛极则思乐,乐极则需礼以节之,礼备而后义生。此五者——利、痛、乐、礼、义——相生相克,如环无端,勾勒出人性与社会演进之内在逻辑。文王洞悉此链,故警示太子:治国者不可止于“利”而忘其终,当以“义”为归旨。

文中更言“私维生抗,抗维生夺”,直指私欲膨胀之弊。若纵私利而失公义,则必生抗争,抗争不止则演为争夺,终致天下失序。此与《周易》“亢龙有悔”之理暗合,皆诫人勿陷于物欲而忘道德根本。文王之所以为圣,正在其能于权势鼎盛之际,深怀忧惧,以“无保”(难守成业)自警,以“敬之哉”诫子。

太子发(即后世武王)遵此训,克己复礼,终成伐纣大业。然观《文儆解》,文王非仅传权术,实授心法:治天下者,当察人性之微、观世变之渐,以礼义为纲,以忧敬为心。此与《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训一脉相承,共构先秦儒家治道之基。

今人读此篇,尤当思“利”与“义”之平衡。世间万物虽趋利而动,然若无礼义以匡之,则利反为祸始。文王所言,非否定利之必要,乃强调以义导利、以礼制乐,方为长治久安之道。此诚古人智慧之结晶,于今世仍有明镜之效。

以上内容围绕《逸周书·文儆解》的核心思想展开解读,力求符合专业国学分析的风格。如需进一步探讨或调整文风,请随时告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