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51|回复: 2

[其他] 李世民《帝范》卷1君体篇诗解人者国先国者君本正心制断孝恭德义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2-2 21: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世民《帝范》卷1君体篇诗解人者国先国者君本正心制断孝恭德义题文诗:
情生天地,天地生人,天生万物,后有男女,
男女然后,夫妇然后,父子然后,君臣然后,
上下后礼,义有所措.人者国先,国者君本,
国者域也,域者居也,得众得国,失众失国.
人主之体,如山岳焉,高峻不动,巍然镇静;
如日月焉,贞明普照,人主有情,情同日月,
轮回不息,真情遍照,表率人民,兆庶之所,
瞻仰天下,之所归往.宽大其志,诚通天地,
足以兼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平正其心,
正心诚意,足以制断.至正至义,非义不伐,
君非威德,无以制远,君非慈厚,无以怀人.
仁至义尽,仁抚九族,礼接大臣,上行下效,
义以正己,仁以爱人,彬彬有礼,人伦有序.
奉先思孝,报本返始,慎终追远,不忘所由,
处位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至义适宜,
合于情理,民心归附,利民为本,乃君之体.
李世民《帝范》卷1君体篇诗解
《原文》一、君体篇

夫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人主之体如山岳焉,高峻而不动;如日月焉,贞明而普照。兆庶之所瞻仰,天下之所归往。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非威德无以制远,非慈厚无以怀人。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奉先思孝,处位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此乃君之体也。

【译文】
国君在建立国家之前,必须拥有百姓,有百姓才会有国家;国君想要得天下,必须以德育民,民入乐为之用,这样才能成为国家。入主之体,当如山岳之尊崇,巍然镇静,岿然不动;入主毫无私心地君临万方,要像日月昼夜更迭不息地光明正大而普照在下的万物一样。国君有什么举措,亿万百姓均将作为准则而照着执行;人君施仁政于民,则四海之内向往,普天之下归顺。国君之志,当宽裕广大,胸襟开阔,兼收并蓄,涵容万物;国君之心,如若平正则是非明,以此裁断则无差错。

国君如能顺天应人实行刑罚恩惠,就可以令行禁止,天下归服,无远而不至;国君抚慰万方,只有慈爱宽厚才能安民、保民。国君对待九族之亲,定要使长者平安,少者怀之;国君又必须对大臣以礼相待,体贴群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国君奉祀祖先,应该善继祖先之志,善述祖先之事;国君在位,必须以不骄不慢对待臣下。国君不应以己为尊贵,不应以己为才智,而应孜孜不倦地以行德义。国君如能做到上面这些,就算是做到了治理天下时应遵守的准则了。
   《原文》夫[夫,音扶。语词后放此。]人者国之先,[《易》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故《大学》曰:“有人此有土。”所以人者国之先也。先者,前也。凡在前者谓之先。]国者君之本。[国者,域也。域者,居也,人民所聚居。欲为君者,能以德和民,民人乐为之用,乃可以为国。苟不以德和民,人民离散而不附,虽欲为君,得乎?故圣人云:“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所以国者君之本也。]
《译述》人民是一个国家之所以建立的先决条件。就像《易经》上说的:先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了上下才产生了礼义。当然,一个国家光拥有民众还不够,还要爱护人民,保护人民,否则,人民就要背叛你,还谈什么立国呢? 
 国家是一个君王的根本。国君之所以被称为国君,之所以贵为天子,就是因为他拥有一个国家。如果国君能够以德来团结人民,那么人民就乐于为君王出力,这样,国君就可以长久地拥有国家,如果国君虐待人民,人民离散而不肯归附,那么你想当国君,又怎么能办得到呢?
  《原文》人主[主,即君也,领也。主领庶众。]之体,如山岳焉,高俊而不动;[东汉《仲长统传》曰:“德重如山岳。”山者,谓四镇,山之重大者也:扬州之会稽山、青州之沂山、幽州之医无闾山、冀州之霍山。岳谓五岳:泰、华、衡、崧、恒也。详见前序注。言人君之体当如山岳之尊崇,巍然镇静。故云不动。]如日月焉,贞明而普照。[《易》曰:“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言若日月正一,自然之明,昼夜更迭不息。于至高至极之上,普遍照烛在下之万物。贞,正也。]
    《译述》做君主的,外观上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像山岳一样稳重而高俊。令人望而生尊崇之心,望而有敬畏之感。这除了帝王天生的厚重仪表之外,主要是指作为人君的修养。“德重如山岳”,君主有德则在百姓眼中自然重如山岳,如若无德,即便像山岳,又有谁来敬畏呢?作为人君,要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具有永恒的光热,而且普照万物。人主应该天下为公,不能有丝毫的偏私,让普天之下的每一个黎民都能感觉到帝王的恩泽。这是做人君的必须具备的素质。
  《原文》兆庶之所瞻仰,[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庶,众也。凡人君有动作,兆亿庶众咸瞻仰,以为则而行之也。]天下之所归往。[《易·乾》凿度曰:王者天下所归。四海之内曰天下。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大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此二者归往之明效焉,故太宗晓之。]
《译述》君主是老百姓行动的指南,也是天下民众所向往的归宿。作为君主,不负众望,爱护人民,百姓就会把他视作保护伞和自己的归宿。商朝时候的伯夷为了躲避暴虐的商纣王,居住在北海之滨,后来他听说周文王起来反对纣王,就说:“我何不回去呢?我听说文王治理下的西伯很注意善待和养育老者。”大公为了躲避纣也住在东海,他听到文王兴起的消息,也高兴地说:“为什么不回去呢,我听说西伯那个地方能够养育老者。”唐太宗借此说明一个好的君主,应该是天下百姓所向往的归宿。
  《原文》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志,心之所之也。人君之志,当宽裕广大,与天地同德,包括其区宇,涵容庶物。]平正其心,足以制断。[《大学》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此言人君心不平正,则是非不明。心若平正,则是非明矣。以此制断,事事物物自得其宜矣。]
《译述》人君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这样他的心才能包容宇宙,涵容万物。一个帝王如果小肚鸡肠,器量狭窄,他怎么能有容人之量?
  胸中怎么能装得下整个天下呢?
  做为帝王,如果能使自己修养到平心静气,公正地对待天下的人和事,那么临事就能正确决断。《大学》说:“所谓修身养性,就是要做到能够使自己的心平正。一个人心中有愤怒,则做不到平正;心中有喜好,则做不到平正;心中有忧愁,则做不到平正;心中有恐惧则做不到平正。”可见一个人要想做到自身公正,就必须摈弃私心杂念和个人的喜怒好恶。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原文》非威德无以致远,[班固《典引》曰:“威灵行于鬼区。”注云:“鬼区,远方也。”威德者,非穷兵黩武、残酷之暴,乃应天顺民,以征不义。故能令行禁止,天下畏服,无远而不至也。]非慈厚无以怀人。  [孔子曰:“慈可以服众。”又《书》曰:“安人则惠,黎民怀之。”慈,惠爱也。怀,安保也。谓王者抚绥兆民,若非慈爱广厚,则成小惠。故云:非慈厚无以怀人。]
     《译述》没有威望和好的德行,就不能号召远方;没有慈善和广厚的爱心,就不能安抚万众。这二者相辅相成,珠联璧合,缺一不可。作为拥有天下的国君,如果没有威严,不能使邪恶畏服,国家就不会太平。这样不足以保护人民,人民也会产生怨气。反之,如果一味穷兵黩武,以残暴之心对待天下,也会导致众叛亲离。所以,树立威信之后,还需要用慈善和厚爱来抚恤天下。其实,恩威并用本来就是历代统治者惯用的统治手段。
  《原文》抚九族以仁,[《商书·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欧阳夏侯氏谓,九族者,父族四:五属之内为一族,父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已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己之子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母族三:母之父姓为一族,母之母姓为一族,母之昆弟适人者为一族;妻族二:妻之父姓为一族,妻之母姓为一族。又,唐孔氏说:“九族者,上从高祖,下至元孙。凡九族皆为同姓。”二说不同,故并存之。太宗言此九族之亲,长者安之,少者怀之、爱之,勿可骄慢。骄慢则离而相怨矣。自天子至于庶人,惟九族不可不抚爱。《诗》曰:“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终莫我顾。”此刺平王失礼于亲戚也,可不诫哉?]接大臣以礼。[《论语》曰:“君使臣以礼。”《中庸》曰:“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又曰:“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译述》九族指皇家宗族及其他皇亲国戚。在封建时代,宗族关系胜过其他任何关系,尤其是皇帝的宗族关系,一旦处理不好,会直接导致皇权不稳,国家混乱。所以唐太宗提出要以仁义来安抚九族。  皇帝虽然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但对大臣还要以礼相待。君待臣以礼,臣下才会心甘情愿地为国家出力,国家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如果国君蛮横无礼地对待臣下,不是培养出奴才,就是导致众叛亲离。因此有能力的国君不是去压服群臣,而是以仁德礼义去让臣下折服。     
《原文》奉先思孝,[《尚书·太甲》曰:奉先思孝。以念祖德为孝。先,祖先也。《中庸》曰: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奉,父勇切。]处位思恭。[《太甲篇》曰:接下思恭。以不骄慢为恭。下,臣下也。处,上声。]
《译述》敬奉祖先要做到孝;高居皇位要时时想到谦恭谨慎。

  《原文》倾己勤劳,以行德义。[倾,犹抑也。己,我也。即虚己之义。不以我为尊,不以我为贵,不以我为才,不以我为智。当以孜孜不倦于德义耳。勤,孜孜也。劳,事功曰劳。德者,得也。得之于道之谓德。义,事之宜也。裁制事物合宜之谓义。]

  《译述》君王应该克己勤劳,以彰显自己的德义。作为君王,时刻都面对臣下的顺耳之言。因此人君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警醒自己不要妄自尊大,不可一世。相反,君王更要以身作则,勤于政事。这样,德行才能远播,处理事情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原文》此乃君之体也。[言若能行此,是乃为君之大体矣。]

  《译述》太宗总结道:如果做到了上面的要则,就具备了为君的大体。也就是说,上面讲的那几个方面是对一个皇帝的最起码的要求。
冯夕底 发表于 2025-7-21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帝范·君体篇》诠疏

唐太宗《帝范》首揭"君体"之义,实为帝王心法之枢要。其言"夫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深契《尚书》"民惟邦本"之旨。盖天地生人,肇建夫妇、父子、君臣之伦,此《周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之序也。太宗以山岳喻君体之巍然,取象《诗经》"崧高维岳"之典;以日月比德辉之普照,暗合《礼记》"大明生于东"之义。二者并称,实熔铸《易传》"崇效天,卑法地"的君道观于一炉。

所谓"宽大其志",非谓纵情任性,乃《孟子》"扩充四端"之谓。太宗自述"以天下为家"(《贞观政要》),正此兼包六合之志。至若"平正其心",实本《大学》"正心诚意"之功。贞观年间太宗谓侍臣:"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册府元龟》),可见其制断之基在于心术之正。此二者,犹车之双轮,缺一不可。

"威德制远"之说,源自《尚书》"柔远能迩"的治术传统。考贞观四年(630年)平定东突厥后,太宗采纳温彦博"全其部落"之策(《通鉴》卷193),既显雷霆之威,复施雨露之恩,恰是威德并用的典范。至若"慈厚怀人",则与《老子》"圣人常善救人"相通。观太宗释死囚归家事(《新唐书·刑法志》),虽后世有议其矫情,然其"使民有耻且格"的教化用心,确合先王之道。

九族之抚,礼臣之接,皆本《孝经》"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的推恩逻辑。贞观名臣魏徵卒时,太宗亲制碑文,临朝叹曰"以铜为镜"(《贞观政要》),足见礼遇之诚。而"奉先思孝"四句,尤见太宗融贯《礼》《孟》之精微:其谒献陵时"哭踊绝于地"(《旧唐书》),是孝思之发;每日听政"必虚襟以俟"(《帝范·纳谏篇》),乃恭恪之实。至若"倾己勤劳",更在贞观政事堂夜半灯火中得见真章。

要之,此篇虽仅百余言,实熔铸经史精华。其以"情"为政教之本,以"正心"为治国之基,既承董仲舒"正心以正朝廷"(《天人三策》)的汉儒传统,又开宋儒"心法"说之先声。太宗自谓"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贞观政要》),观此篇可知其非虚言。后世帝王若能体此"如山如月"之君体,则"贞观之治"或可再现于天地之间。

(全文798字)
卢岐 发表于 2025-7-23 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帝范·君体篇》诠疏

唐太宗《帝范》首章"君体篇"实为帝王心法之枢要,其文约而义丰,理微而旨远。今试为疏解,以明圣王治道之本。

一、君民体用之辨
"夫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二句,实本《尚书》"民惟邦本"之旨而申言之。孔颖达《五经正义》释此理云:"民者,君之所治,故为人主之本。"太宗以"先""本"对举,深得政治体用之要:民为政治实践之先在条件(先),国为权力运行之根本依托(本)。此与《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之说遥相呼应,然更凸显君主在政治结构中的能动作用。

二、君德象喻体系
其以"山岳""日月"为喻,实熔铸《诗经》"崧高维岳"与《周易》"大明终始"之象。山岳之德在"不动",非谓消极无为,乃《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之动而正也;日月之德在"贞明",暗合《乾·文言》"贞固足以干事"之义。贾谊《新书·容经》云:"人主之威,固非若雷霆之震也",正可为此注脚。

三、心性工夫次第
"宽大其志"承《尚书》"有容德乃大"而来,董仲舒《春秋繁露》解此为"王者无外"之境;"平正其心"本于《大学》"正心"之说,而更具政治实践性。值得注意的是,太宗将"制断"与"兼包"对举,实暗含黄老"秉要执本"之术,与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所言"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理出一辙。

四、德政施行纲目
其施政纲领可分三重:
1. 威德相济:"非威德无以制远"化用《管子》"德之以怀也,威之以畏也";
2. 亲亲尊贤:"抚九族"用《尧典》"以亲九族"典,"接大臣"本《礼记》"礼交动乎上"义;
3. 德义实践:"倾己勤劳"之说,实为对《尚书》"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的唐代诠释。

五、政治本体论建构
末句"此乃君之体也"之"体",非仅指君主个人修养,实包含三重维度:
1. 制度之体(礼制纲纪);
2. 伦理之体(孝恭德义);
3. 实践之体(勤劳民事)。
此正合《贞观政要》"君体第一"之深意,与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形成理论呼应。

要之,此篇虽仅百余言,实熔铸经史精义,将儒家德治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帝王心法。其以"正心"为枢机、以"德义"为纲维的治理思想,对理解唐代"制度—文化"复合体的建构具有关键意义。后世范祖禹《帝学》称"太宗知本",诚为确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