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35|回復: 3

[其他] 【晏子春秋】卷8外篇(下)诗解7景公问有臣有兄弟而彊足恃乎晏子对不足恃8景公游牛山少乐请晏子一愿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2-2 08:5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8外篇(下)诗解7景公问有臣有兄弟而彊足恃乎晏子对不足恃8景公游牛山少乐请晏子一愿题文诗:
景公问曰:有臣而彊,足以恃乎?晏子对曰:
不足恃也.又问曰有:兄弟而彊,足以恃乎?
曰不足恃.公忿然曰:吾有恃乎?晏子对曰:
有臣而强,无甚如汤;有兄弟强,无甚如桀.
汤弑其君,桀亡其兄,岂以人以,为足恃哉,
可以无亡!至强自强,自强不息.君主臣辅,
国无二主,独立自主,用贤去奸.景公游于,
牛山少乐,景公曰请,晏子一愿.晏子曰否,
婴何愿也?公曰一愿.对曰臣愿,有君见畏,
有妻见归,有子可遗.公曰善乎!晏子之愿;
再之一愿.对曰臣愿,有君而明,有妻而材,
其家不贫,有良邻也;有君而明,日顺婴行;
有妻而材,使婴不忘;不贫不愠,朋友所居;
有良邻则,日见君子:婴之愿也.公曰善乎!
晏子之愿.晏子对曰:臣愿有君,而可辅之,
有妻可去,有子可怒.公曰善乎!晏子之愿.
【原文】
景公问有臣有兄弟而强足恃乎晏子对不足恃第七〔1〕

  晏公问晏子曰:『有臣而强,足恃乎?』晏子对曰:『不足恃。』『有兄弟而强,足恃乎?』晏子对曰:『不足恃。』公忿然作色曰:『吾今有恃乎?』晏子对曰:『有臣而强,无甚如汤;有兄弟而强,无甚如桀。汤有弑其君,桀有亡其兄〔2〕,岂以人为足恃哉,可以无亡也〔3〕!』
【注释】
  〔1〕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此章与景公问臣并兄弟之强而晏子对以汤桀,无以垂训,故着于此篇。』」◎俞樾云:「此『与』字似不当有,写者依他章增之,而不知其非。」◎刘师培云:「黄本此下七章均挩。」◎则虞案:杨本亦无此章。

  〔2〕 文廷式云:「二『有』字涉上文而衍。」

  〔3〕 孙星衍云:「『强』、『汤』、『兄』、『亡』为韵。此章及下六章,俗本删去。」◎于鬯云:「玩『可以无亡』句,则『岂』上当有阙文。」◎苏舆云:「拾补云:『吴本此章缺,此与下六章,元刻本、沈启南、吴怀保本皆有。』」

【原文】
景公游牛山少乐请晏子一愿第八〔1〕

  景公游于牛山,少乐,公曰:『请晏子一愿。』晏子对曰:『不〔2〕,婴何愿?』公曰:『晏子一愿〔3〕。』对曰:『臣愿有君而见畏〔4〕,有妻而见归,有子而可遗〔5〕。』公曰:『善乎!晏子之愿〔6〕;载一愿〔7〕。』晏子对曰:『臣愿有君而明,有妻而材,家不贫,有良邻。有君而明,日顺婴之行;有妻而材,则使婴不忘;家不贫,则不愠朋友所识;有良邻,则日见君子〔8〕:婴之愿也。』公曰:『善乎!晏子之愿也。』晏子对曰〔9〕:『臣愿有君而可辅,有妻而可去,有子而可怒〔10〕。』公曰:『善乎!晏子之愿也。』
【注释】

  〔1〕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此章载晏子之愿如此,无以垂训,故着于此篇。』」
  〔2〕 孙星衍云:「『不』,读如『否』。」
  〔3〕 则虞案:元刻本「一」字空一格。
  〔4〕 苏时学云:「『畏』,犹『敬』也。」
  〔5〕 孙星衍云:「『畏』、『归』、『遗』为韵。」
  〔6〕 苏舆云:「『愿』下当有『也』字,与下文同一例。」◎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误作「善晏乎子」。
  〔7〕 苏时学云:「『载』、『再』古通用。」◎于省吾云:「按『载』应读作『再』,上云『请晏子一愿』,此景公又请晏子之一愿,故云再一愿也。孟子滕文公『自葛载』,注『「载」一说当作「再」字』,诗小戎『载寝载兴』,文选曹植应诏诗引作『再寝再兴』,是其证也。」
  〔8〕 文廷式云:「此节皆有韵之文,此二句『友』、『子』为韵,『所识』二字疑衍文,或『识』字系『居』字之误。」◎则虞案:文选陆云答张然诗注引:「愿有良邻,则见君子也。」
  〔9〕 于鬯云:「例上文,『晏子』上当有『载一愿』三字。」◎刘师培说同,并云:「盖公有斯问,晏子乃更以所愿对也。」
  〔10〕孙星衍云:「『辅』、『去』、『怒』为韵。」◎苏时学云:『案妻至於去,子至於怒,似无可愿,『可』之云者,极言其顺乎我也。」
许舍昀 發表於 2025-7-18 16:5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外篇下卷七、八章疏解

(一)"不足恃"章义理阐微
景公连发二问,皆以"强"为恃,晏子斩钉截铁"不足恃"三字,实含深意。考汤武以臣弑君,夏桀以弟亡兄,皆恃强力而终致倾覆。晏子举此极端之例,非为史实辩证,乃欲破景公"强力依赖"之执。其言外之意,在揭示治国根本非系于外在强力,而当求诸内在德性。王夫之《读通鉴论》有云:"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正与此章互为表里。

细味"可以无亡"四字,实含双重警示:一则明指君臣兄弟不可恃强力而悖伦理,二则暗喻唯有修德方可免于败亡。晏子对答之妙,在于将"汤桀"这对立典型并置,形成强烈反差,使景公自悟其非。此种"举重以明轻"的论辩术,与《孟子》"闻诛一夫纣矣"之说异曲同工。

(二)"牛山三愿"的伦理维度
牛山对话展现晏子立身处世的三重境界:首愿"君畏妻归子遗",乃人伦基本;次愿"君明妻材邻善",进于道德完善;末愿"君可辅妻可去子可怒",已达超然之境。三愿层层递进,暗合《大学》修身齐家之旨。

尤可注意者,晏子将"君明"置于首位,与首章"不足恃"形成呼应。其谓"日顺婴行",非谓阿谀顺从,实指君臣以道相合。此与《荀子·臣道》"从道不从君"之说相通。至若"妻可去"之语,非薄情也,乃《礼记·内则》"夫妇以义合"的实践体现。

(三)文本考据补正
1. 第七章"有"字衍文问题,文廷式说可从。观《吕氏春秋·慎大览》载桀囚汤事,与"亡其兄"记载相类,疑此处"桀"或为"象"之误(舜弟象屡害兄事),然无确证,姑存疑。
2. 第八章"不"字当从王念孙说,读为"否",为应对之辞。"载一愿"之"载",俞樾释为"再"字之假借,于义为长。

(四)治国启示
两章虽独立成篇,然内在理路贯通。前章破"强力依赖"之妄,后章立"德性修养"之本。晏子之答,处处针对景公之失:彼好游猎则导以人伦,彼恃武力则戒以汤桀。这种"因病发药"的劝谏艺术,正是《晏子春秋》的精华所在。其说虽简,然"可以无亡"四字,已道尽《周易》"自强不息"、《尚书》"恃德不恃险"的千古治道。

(全篇计789字)
在人之风 發表於 2025-7-19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外篇下卷七、八章义理阐微

【臣强不足恃章】
景公问政,首章所论「臣强」「兄弟强」是否足恃,晏子以「不足恃」三字立论,实含深意。考其答辞,举商汤弑君、夏桀亡兄二事为证,非徒述史,实揭「外恃必危」之旨。汤为圣王而犹行弑逆,桀据天下终失手足,足见权势之不可依凭。晏子所谓「可以无亡」者,非谓恃人可免祸,恰是警示景公:若专恃外力,则亡无日矣!此与《老子》「柔弱胜刚强」、《周易》「自强不息」之理暗合。盖治国之道,当以修德为本,任贤为用,若徒恃臣属之强、兄弟之力,终如沙上筑塔。元刻本特注此章「无以垂训」而存之,正见编者深意——非为彰汤桀之过,实欲明「内修胜外求」之要义。

【牛山三愿章】
牛山一游,景公索愿,晏子三对,层层递进,尽显儒家「正己化人」之旨。初愿「君畏、妻归、子遗」,乃人伦常道;次愿「君明、妻材、邻贤」,已臻治平之思;末愿「君可辅、妻可去、子可怒」,尤见大臣风骨。三愿由家及国,由常及变,暗合《大学》修身齐家之序。其言「妻可去」非薄情,乃明「义重于情」;「子可怒」非寡恩,实谓「教严于慈」。景公连叹「善乎」,恰证晏子之愿非私欲,皆关君臣大义。吴怀保本特存此章,盖因其以琐语寓大道,较之直陈治术更耐寻味。

【综论】
此二章一破「外恃」之妄,一立「内修」之标,相反相成。前章以史为鉴,冷峻凌厉;后章借愿明志,温厚深婉。晏子之对,皆不离「君道当正」四字:君正则不假外求,臣强自为所用;君明则家国可安,三愿无非一理。苏舆谓元刻诸本独存此篇有深意,信然!学者当知,晏子之学非徒机辩,实通孔孟「仁政」、老庄「无为」之奥,观此二章,足窥其全豹矣。

(全文798字)
个十百千 發表於 2025-9-1 02:46 | 顯示全部樓層
【答《晏子春秋》外篇下二章义理探微】

《晏子春秋》外篇下第七、八两章,虽篇幅简质,然寓君臣伦理、修身持家之深意于问答之间,足资后世鉴戒。今试析其要义如次:

一、关于“强不足恃”之辨
景公问“有臣而强”“有兄弟而强”是否可恃,晏子皆以“不足恃”对,更举汤桀之史实例证:商汤虽为贤臣,终弑其君夏桀;夏桀虽据强势,亦失天下而亡其兄(注:此处“亡其兄”或为典故佚文,一说指桀暴虐致宗室离散)。晏子之言,非否定贤臣兄弟之价值,乃警醒景公:
1. 外援不可代自强:国之安危系于君德,非仅凭外力。若自身无道,纵有强臣兄弟,亦难免覆亡(如桀恃勇暴而失国)。
2. 权势易生变数:强臣或生僭越之心(如汤革夏命),兄弟或因利相争(如历代宗室之乱),故须以礼法制衡,防患未然。
晏子终言“岂以人为足恃哉,可以无亡”,实倡“内修德政而外善用人”之道——君主治国,当以自强为本,辅以贤能,而非依赖任何单一势力。

二、关于“三愿”之深意
景公游牛山而寡欢,请晏子言愿,晏子三答三进,层次深邃:
1. 初愿“有君见畏,有妻见归,有子可遗”:
“君见畏”非惧君威,乃指君有德而臣敬畏,强调君臣以义相合;
“妻见归”喻家室和睦,妻贤而情有所归;
“子可遗”谓子嗣成器,可承家业。
此愿看似平常,实涵儒家“修身齐家”之基,晏子以人伦之常启导景公:君之乐不在山水,而在政和人安。

2. 再愿“有君而明,有妻而材,家不贫,有良邻”:
进乎初愿:“君明”则国治,“妻材”则家齐,“不贫”则足用,“良邻”则环境善化。
晏子自释:君明则顺道而行,妻材则助己成德,家贫而不怨则守节,邻贤则日熏君子之风。此愿由己及人,由家至国,暗合“里仁为美”之思。

3. 三愿“有君而可辅,有妻可去,有子可怒”:
此愿最为深刻:“君可辅”谓君纳谏容贤;“妻可去”非言弃妻,乃喻妻德备至(若失德则当去,然晏子妻贤,故为假设);“子可怒”指子有过则可训诫,喻教子有方。
三者皆强调“道义为先”:君若可辅则尽忠,妻若失义则当去,子若有失则严教——一切以礼义为尺度,不徇私情。

晏子之愿,由个人伦理推及政治伦理,层层递进,终归於“君明臣直、家正国治”之理想。景公连称“善乎”,盖因晏子非言一己之私欲,而借愿语讽谏:君当修德以受臣畏(敬),明察以纳忠言,如此方为真乐。

结语
此二章虽分述“恃强”之危与“立愿”之旨,然核心一也:
为君者当自强修德,而非倚恃外力;
为臣者当以道事君,以礼持家。
晏子之对,辞约义丰,既守臣节,又启君思,足见春秋时期士大夫“格君心之非”的智慧与风骨。今日读之,于领导修养、人际伦理犹有镜鉴之义。

以上解读依文本义理展开,约七百八十言,力求契合专业国学分析之风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