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39|回覆: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7外篇(上)詩解15景公問後世孰將踐有齊者晏子對以田氏(禮者綱常節正人倫)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28 17:5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7外篇(上)詩解15景公問後世孰將踐有齊者晏子對以田氏禮者綱常節正人倫
題文詩:公與晏子,立曲潢上,望見齊國,問晏子曰:
後世孰將,踐有齊國?晏子對曰:非賤臣之,
所敢議也.曰胡必然?倘若得者,無失則虞,
夏常存矣.晏子對曰:聞見,不足以知,
之者智也;先言而後,當者惠也.夫智與惠,
君子之事,奚足,以知之乎!雖然臣請,
陳其為政:君強臣弱,政之本也;君唱臣和,
教之隆也;刑罰在君,民之紀也.今田無宇,
二世有功,於國而又,利取分寡,公室兼之,
國權專之,君臣易施,能無衰乎!聞之,
臣富主亡.由是觀之,其無宇後,無幾齊國,
田氏國也?嬰老不能,待公事公,若即世政,
不在公室.公曰柰何?對曰,可以已之,
其在禮也,家施不及,國民不懈,貨不移一,
工賈不變,士不濫夸,官不諂怠,大夫也能,
不收公利.公曰善;今知禮之,可以為國.
對曰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並立;
君令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
姑慈婦聽,禮之經也.君令不違,臣忠不二,
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
夫和而義,妻柔而貞,姑慈而從,婦聽而婉,
禮之質也.公曰善哉!寡人迺今,知禮之尚.
晏子曰禮,先王所以,臨天下也,其民,
是故尚之.禮者情理,真情至正,正己正人,
真禮適宜,知止不殆,禮者綱常,節正人倫.
【原文】
景公問後世孰將踐有齊者晏子對以田氏第十五景公與晏子立曲潢之上,望見齊國,問晏子曰:『 後世孰將踐有齊國者乎?』晏子對曰:『非賤臣之所敢議也。』公曰:『胡必然也?得者無失,則虞、夏常存矣。』晏子對曰:『臣聞見不足以知之者,智也;先言而後當者,惠也。夫智與惠,君子之事,臣奚足以知之乎!雖然,臣請陳其為政:君強臣弱,政之本也;君唱臣和,教之隆也;刑罰在君,民之紀也。今夫田無宇二世有功於國,而利取分寡,公室兼之,國權專之,君臣易施,能無衰乎!嬰聞之,臣富主亡。由是觀之,其無宇之後無幾,齊國,田氏之國也?嬰老不能待公之事,公若即世,政不在公室。』公曰:『然則柰何?』晏子對曰:『維禮可以已之。其在禮也,家施不及國,民不懈,貨不移,工賈不變,士不濫,官不諂,大夫不收公利。』公曰:『善。今知禮之可以為國也。』對曰:『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並立。君令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之經也。君令而不違,臣忠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貞,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質也。』公曰:『善哉!寡人迺今知禮之尚也。』晏子曰:『夫禮,先王之所以臨天下也,以為其民,是故尚之。』15【譯文】
景公與晏子站在曲潢上面,遠遠看見齊國,問晏子說:『後世誰將登上齊國的王位呢?』晏子回答說:『這不是微臣敢談論的事情。』景公說:『為何這樣呢?得到天下而不再失去,那麼虞舜、夏禹就永遠都在了。』晏子回答說:『我聽說,未見事情的全部就能知道其實質的人,是聰明人。先下結論而後來事實與之相符的人,是智慧之人。那聰明與智慧,是君子的事情,我怎麼能有這二者呢!即使這樣,我請求講述一下為政之道:君王強大而臣子弱小,是為政的根本;君王倡導而臣子附和,教化就會興隆;刑罰的權利在君王手中,百姓便有了綱紀。現在田無宇兩代皆有功於國家,而又適當地收取賦斂再分給貧乏之人。公室他有份,國家權柄他也專擅,君臣施與關係倒逆,王權能不衰微嗎!我聽說,臣子富強則君王衰亡,如此看來,大概田無宇之後不長時間,齊國,便成為田氏的國家了。我老了,不能再為您辦事了,君王如果去世,政權就不在您家了。』景公說:『這可怎麼辦?』
晏子回答說:『只有用禮能制止這種結果。在禮的規定中,大夫的施捨不能超過國家,百姓不懈怠,財物不流入一處,工商業的人不變詐,士人不誇誇其談,官吏不諂媚,大夫不收取國家的利益。』景公說:『好。現在我知道禮可以治國了。』晏子回答說:『禮可用來治理國家是長久之計呀,可以與天地同存。君王有德而臣子忠誠;父親仁慈而兒女孝順;兄長仁愛而兄弟恭敬,丈夫和氣而妻子柔順貞淑,婆婆仁慈寬厚而媳婦順從溫婉,這是禮的基本內容。』景公說:『好啊!我現在知道禮的重要了。』晏子說:『禮,是先王用來治理天下的,用它來教化百姓,所以它很重要。』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7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5-13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十五章析義:論田氏代齊之預言與禮制綱常之要

【晏子春秋】所載景公與晏子論"後世孰將踐有齊國"一節,實為先秦政治預言與禮制思想之重要文獻。晏子雖以"非賤臣所敢議"謙辭,然其"田氏代齊"之預言,非僅占驗之談,實根植於對周禮崩壞與政治倫理的深刻洞察。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田氏得民與禮制失序之關聯
晏子謂"得者無失則虞,夏常存",暗指政權更迭之根本在於民心向背。田氏"以家量貸,以公量收"(【左傳·昭公三年】),施惠於民而損公室,此即【孟子】"得道者多助"之先聲。然晏子之憂,非僅在于田氏權謀,更在於公室"違禮而縱慾"(【晏子春秋·內篇諫上】),致使"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並"(【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的綱常秩序漸趨瓦解。

二、禮制綱常的政治哲學內涵
晏子所言"禮者,綱常節正人倫",實承西周"以德配天"之傳統。齊景公"厚賦重刑"(【史記·齊太公世家】),廢"禮"之"節民性"(【禮記·樂記】)功能;反觀田氏雖"僭禮",然其"禮下庶人"之舉,客觀上暗合"禮,時為大"(【禮記·禮器】)的變通精神。此矛盾現象,恰揭示春秋晚期"禮"之形式與實質的分離——公室守禮而失德,大夫違禮而得民。

三、晏子預言的史學意義與局限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載"晏子沒而田氏得齊",印證此章非後世附會。然需辨明:晏子之智非在占卜,而在洞察"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管子·牧民】)的規律。其局限在於未能預見田氏代齊後仍須重建禮制(如田齊"稷下學宮"尊賢),可見政權更迭雖破舊立新,然"禮"作為人倫綱常之功能終不可廢。

結語
此章之價值,在於揭示春秋政權嬗變中"禮"的雙重性:既為維繫宗法之工具,亦為衡量政治合法性的標尺。晏子之嘆,非獨為姜齊而發,實為天下失序而憂。讀此篇者,當思【禮記】"禮也者,理也"之深意,明乎治亂興衰之道,正在綱常人倫與民心向背之間。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三日卯時| 2025/5/29/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