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02|回復: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7外篇(上)诗解11景公台成盆成适愿合葬其母晏子谏而许(圣君仁义明臣孝亲)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28 16:0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7外篇(上)诗解11景公台成盆成适愿合葬其母晏子谏而许(圣君仁义明臣孝亲)题文诗:
景公宿于,路寝之宫,夜分以闻,西方而有,
男子哭者,景公悲之.明日朝问,曰寡人夜,
闻西方有,男子哭者,声甚哀且,气甚悲是,
奚为者也?寡人哀之.晏子对曰:西郭徒居,
布衣之士,盆成适也;父之孝子,兄之顺弟;
尝为孔子,门人今母,不幸而死,祔柩未葬,
家贫身老,子孺恐力,不能合祔,是以悲也.
公曰子为,寡人吊之,因问偏柎,其何所在?
晏子奉命,往吊而问,偏祔所在.盆成适拜,
稽首不起,曰偏柎寄,于路寝得,为地下臣,
拥札掺笔,给事宫殿,中右陛下,愿以某日,
送未得君,意也穷困,无以图之,布唇枯舌,
焦心热中,今君不辱,而临之也,愿君图之.
晏子曰然;此人之甚,重者也恐,君不许也.
盆成适曰:凡在君耳!且臣闻之,越王好勇,
其民轻死;楚灵王好,细腰其朝,多饿死人;
子胥忠君,天下皆愿,得以为子.为人子臣,
离散亲戚,其孝乎哉?足为臣乎?若此得祔,
是生臣而,安死母也;若此不得,则臣请挽,
尸车而寄,于国门外,宇霤之下,不敢饮食,
拥辕执辂,木干鸟栖,袒肉暴骸,望君愍之.
贱臣虽愚,窃意明君,哀而不忍.晏子入复,
公忿然怒,曰子何必,患若言而,教寡人乎?
晏子对曰:婴亦闻之,忠不避危,爱无恶言,
婴固以难,之矣君营,处为游观,既夺人有,
又禁其葬,其非仁也;肆心傲听,不恤民忧,
亦非义也,若何勿听?因道景公,盆成适辞.
公喟然叹,曰悲乎哉!子勿复言.迺使男子,
袒免女子,发笄者以,百数为开,凶门以迎,
盆成适也.脱衰绖冠,条缨墨缘,以见乎公.
公曰吾闻,五子也不,满隅一子,可满朝也,
非迺子耶!盆成适临,事不敢哭,奉事以礼,
毕出门然,后举声焉.圣君仁义,明臣孝亲.
【原文】
景公台成盆成适愿合葬其母晏子谏而许第十一

景公宿于路寝之宫,夜分,闻西方有男子哭者,公悲之。
明日朝,问于晏子曰:『寡人夜者闻西方有男子哭者,声甚哀,气甚悲,是奚为者也?寡人哀之。』
晏子对曰:『西郭徒居布衣之士盆成适也。父之孝子,兄之顺弟也。又尝为孔子门人。今其母不幸而死,祔柩未葬,家贫,身老,子孺,恐力不能合祔,是以悲也。』
公曰: 『子为寡人吊之,因问其偏柎何所在?』
晏子奉命往吊,而问偏(祔)之所在。盆成适再拜,稽首而不起,曰:『偏柎寄于路寝,得为地下之臣,拥札掺笔,给事宫殿中右陛之下,愿以某日送,未得君之意也。穷困无以图之,布唇枯舌,焦心热中,今君不辱而临之,愿君图之。』
晏子曰:『然。此人之甚重者也,而恐君不许也。』
盆成适蹶然曰:『凡在君耳!且臣闻之,越王好勇,其民轻死;楚灵王好细腰,其朝多饿死人;子胥忠其君,故天下皆愿得以为子。今为人子臣,而离散其亲戚,孝乎哉?足以为臣乎?若此而得祔,是生臣而安死母也;若此而不得,则臣请挽尸车而寄之于国门外宇霤之下,身不敢饮食,拥辕执辂,木干鸟栖,袒肉暴骸,以望君愍之。贱臣虽愚,窃意明君哀而不忍也。』
晏子入,复乎公,公忿然作色而怒曰:『子何必患若言而教寡人乎?』
晏子对曰:『婴闻之,忠不避危,爱无恶言。且婴固以难之矣。今君营处为游观,既夺人有,又禁其葬,非仁也;肆心傲听,不恤民忧,非义也。若何勿听?』
因道盆成适之辞。
公喟然太息曰:『悲乎哉!子勿复言。』
迺使男子袒免,女子发笄者以百数,为开凶门,以迎盆成适。适脱衰绖,冠条缨,墨缘,以见乎公。
公曰:『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迺子耶!』
盆成适于是临事不敢哭,奉事以礼,毕,出门,然后举声焉。
11【译文】
景公住在路寝宫中,半夜,听到西边有个男子痛哭,景公很是可怜他。第二天早上,问晏子说:『我夜里听到西边有个男子痛哭,声音十分悲哀,气氛十分悲伤,是什么人啊?我为他悲哀。』晏子回答说:『城西只住着布衣之人盆成适。是父亲的孝顺儿子,哥哥听话的弟弟。又曾经是孔子的学生。现在他的母亲不幸死了,应合葬的棺木尚未安葬,家里穷,自身老迈,孩子尚小,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能合葬,所以悲伤啊。』景公说:『先生替我去吊问他,顺便问问另一副棺枢在哪儿?』晏子奉命去吊问,问到另一副棺柩在哪儿。盆成适拜了两拜,叩头不起,说:『另一副棺柩在路寝宫下,父亲得以在地下给景公做臣子,捧着书札,拿着笔,供职于宫殿中右侧的台阶下,希望哪一天将母亲送到他身边,没有得到君王的同意。我是困顿之人没什么办法,口干舌燥,心中如焚,现在您屈驾来到,希望您想想办法。』晏子说:『对。这是人情中很重要的事情,只怕君王不允许。』
盆成适急速说道:『全靠先生了!而且我听说,越王喜爱勇武,他的百姓不怕死;楚灵王喜欢细腰,他在位时很多人因此而饿死;伍子胥忠于他的君王,天下人都希望有他那样的儿子。现在我为人子为人臣,却使父母分离,算是孝吗?能够做臣子吗?因此,如果得以使父母合葬,就是使我能活下去而使母亲安心啊。如果得不到同意,那我就拉着装尸体的车立身于都门外侧的房檐下,不吃不喝,抱住车辕拉住车辂,像树木一样任鸟栖息,袒露肩臂,希望能得到景公的怜悯。我虽然愚钝,私下里知道君王一定哀怜而于心不忍。』晏子入宫,回复景公,景公勃然大怒,说:『先生何必害怕他的话而来教训我呢?』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忠臣不避危险,出于关爱的没有不好的话。况且我本来认为这件事很难办。现在君王营建此处为游赏之所,已经夺走了他人之所有,又禁止其合葬,不仁啊;放纵欲望,拒不纳谏,不体恤百姓之忧苦,不义啊。怎么能不听呢?』于是说了盆成适的那番话。景公长叹一声说:『太可怜了,先生不要再说下去了。』于是命男子脱衣露臂,女子用麻束发的有上百人,开了一个运柩的门,迎接盆成适。盆成适脱去丧服,戴着系带的帽子,用墨染了衣边,来见景公。景公说:『我听说,五个孩子不能填满角落,一个孩子可以让满朝皆知,不就是您吗!』盆成适那时不敢痛哭,按照礼来行事。安葬完毕,出了门,才哭出声。
江决 發表於 2025-4-11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七外篇所载"盆成适合葬其母"一事,实为春秋时期政治伦理的经典范本。此事虽微,然圣君之仁、明臣之孝、贤相之谏,三者交相辉映,足为后世法。

盆成适之孝悌,实具春秋士人之典型风骨。其"父之孝子,兄之顺弟"的双重身份,又曾受教于孔子门下,彰显儒家伦理的实践品格。当其母柩未葬之际,"布唇枯舌,焦心热中"的恳切陈词,非但展露人子至情,更暗含"孝治天下"的政治隐喻。其引述越王好勇、楚灵好细腰之典,实将个人哀思升华为对君主德行的规劝,此诚"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的生动体现。

晏婴之谏,可谓深得"忠不避危,爱无恶言"的臣道精髓。其先以"此人之甚重者也"为缓冲,既而直指"夺人有"与"禁其葬"的双重不仁,终以"不恤民忧非义也"作结,层层递进,尽显"事君尽礼"的智慧。尤其"若何勿听"四字,柔中带刚,既守臣节又不失原则,恰如孔子所言"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景公之悟,尤见君主德性修养之要。从初闻悲声的天然恻隐,到"忿然怒"的情感波动,终至"喟然叹"的理性觉醒,完整呈现"克己复礼"的心路历程。其最终"使男子袒免,女子发笄"的举措,非徒具形式,实为"以礼化情"的德政实践。所谓"凶门以迎",正是将个人孝道纳入国家礼制的典范。

此段文字以"圣君仁义,明臣孝亲"作结,实点出先秦政治哲学的核心要义。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晏子以"仁"释"礼",景公以"义"行"政",盆成适以"孝"显"忠",三者共同构建了"德位相配"的理想政治图景。司马迁谓"晏子俭矣,夷吾则奢",然观此谏言,晏子之可贵不在俭约,而在其能以微言大义维系礼乐文明于不坠。后世读此,当思"为政以德"之深意,更当体察"仁者爱人"之真谛。
吾是楚天 發表於 2025-4-16 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七外篇(上)第十一章所载"景公台成盆成适愿合葬其母"一事,实为春秋时期政治伦理的典范呈现。此章通过盆成适乞葬与晏婴谏君的情节,深刻阐释了"圣君仁义,明臣孝亲"的治国理念,展现了先秦时期"礼"与"仁"的辩证关系。

盆成适其人,乃"父之孝子,兄之顺弟",且曾为孔子门人,其孝行已具儒家伦理的典型特征。当其母"祔柩未葬"时,所虑者非一己之哀,而是"力不能合祔"的礼制缺憾。这种将个人情感升华为礼制追求的行为,正是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具体实践。其"布唇枯舌,焦心热中"的恳切之态,非仅私情宣泄,实为对周礼"慎终追远"传统的坚守。

晏婴之谏,体现了贤臣"忠不避危"的政治品格。面对景公"忿然怒"的情绪,晏子以"夺人有"与"禁其葬"指陈君主双重不仁,以"肆心傲听"批评其不义,此乃《左传》"临患不忘国,忠也"的鲜活注脚。其谏言结构严谨:先言盆成适之孝行可风,次论君主当以仁义为本,终以"不恤民忧非义也"作结,层层递进,终使景公幡然醒悟。

景公态度的转变尤具深意。从初闻哭声时的本能悲悯,到听闻谏言后的忿怒,最终"喟然叹"而允其所请,这一心理历程完整展现了君主德性的培育过程。其令"男子袒免,女子发笄者以百数"的举措,既是对丧礼的尊重,更是将个人情感上升为国家仪典的政治智慧。这种"以礼化情"的处理方式,与《礼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的理念高度契合。

此章在叙事艺术上颇具匠心。以"夜闻哭声"起兴,营造哀戚氛围;通过晏子"往吊而问"推进情节;最终以盆成适"奉事以礼,毕出门然后举声"收束,形成首尾呼应的情感闭环。这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表达方式,正是《诗经》"发乎情,止乎礼义"传统的延续。

要言之,本章通过葬母一事,构建了"孝子-贤臣-明君"的三维伦理模型:孝子持礼以尽孝,贤臣据理以尽忠,明君循义以成仁。这种以个人伦理推动政治改良的叙事模式,不仅体现了晏子"以礼治国"的思想,更为后世提供了"仁政"与"孝治"相结合的治理范式,其价值远超一时一事,值得深入体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