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55|回覆: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5內篇雜(上)詩解24晏子之晉睹齊累越石父解左驂贖之與歸(君子不以功輕人身晏子有功免人於厄反詘下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22 20:5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5內篇雜(上)詩解24晏子之晉睹齊累越石父解左驂贖之與歸(君子不以功輕人身晏子有功免人於厄反詘下之)
題文詩:晏子之晉,至中牟睹,敝冠反裘,負芻息於,
側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曰子何為?
曰越石父.晏子:何為至此?曰為,
仆於中牟,見使將歸.晏子曰何,為為至仆?
對曰不免,凍餓切身,是以為仆.晏子:
為仆幾何?曰三年矣.晏子:可得贖乎?
對曰可也.遂解左驂,贈之因與,俱歸至舍,
不辭而入,越石父怒,而請絕交,晏子使人,
應之曰吾,未嘗得交,夫子也子,為仆三年,
吾迺今日,睹而贖之,吾於子也,尚未可乎?
絕我.越石父對,曰臣聞之,士者詘乎,
不知己而,申乎知己,故君子也,不以,
輕人之身,不為彼功,詘身之理.吾三年為,
人臣僕而,莫吾知也.今子贖我,吾以子為,
知我;向者子乘,不我辭也,吾以為忘;
今又不辭,而入是與,臣我者同.我猶為臣,
請鬻於世.晏子出見,之曰向者,見客之容,
今見客意.聞之,行者,不引其過;
實者,不譏其辭,嬰可以辭,而無棄乎!
嬰誠革之.迺令糞灑,改席尊醮,而禮.
越石父曰:吾聞至恭,不修途尊,禮不受擯;
夫子禮之,仆不敢當.晏子遂以,為上客.
:俗人有功,則德則驕,晏子有功,
免人於厄,反詘下之,去俗亦遠.全功之道.
【原文】
晏子之晉睹齊累越石父解左驂贖之與歸第二十四晏子之晉,至中牟,睹敝冠反裘負芻,息於塗側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曰:『子何為者也?』對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為至此?』曰:『吾為人臣,仆於中牟,見使將歸。』晏子曰:『何為為至仆? 』對曰:『不免凍餓之切吾身,是以為仆也。』晏子曰:『為仆幾何?』對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贖乎?』對曰:『可。』遂解左驂以贈之,因載而與之俱歸。至舍,不辭而入,越石父怒而請絕,晏子使人應之曰:『吾未嘗得交夫子也,子為仆三年,吾迺今日睹而贖之,吾於子尚未可乎?子何絕我之暴也。』越石父對之曰:『臣聞之,士者詘乎不知己,而申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輕人之身,不為彼功詘身之理。吾三年為人臣僕,而莫吾知也。今子贖我,吾以子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辭也,吾以子為忘;今又不辭而入,是與臣我者同矣。我猶且為臣,請鬻於世。』晏子出,見之曰: 『向者見客之容,而今也見客之意。嬰聞之,省行者不引其過,察實者不譏其辭,嬰可以辭而無棄乎!嬰誠革之。』迺令糞灑改席,尊醮而禮之。越石父曰:『吾聞之,至恭不修途,尊禮不受擯。夫子禮之,仆不敢當也。』晏子遂以為上客。子曰:『俗人之有功則德,德則驕,晏子有功,免人於厄,而反詘下之,其去俗亦遠矣。此全功之道也。』24【譯文】
晏子到晉國去。到了中牟,看見一個頭戴破帽子、反穿皮衣、背着草料、在路旁休息的人,認為他是個有德行的人。派人問道:『您是什麼人?』回答說:『我叫越石父。』晏子說:『為何來到這裏?』說:『我是人家的奴隸,在中牟行僕役,現在被命令回去。』晏子說:『為何成了奴隸?』回答說:『不能擺脫凍餓之苦纏繞自身,所以做了奴隸。』晏子說:『做奴隸多長時間了?』回答說:『三年了。』晏子說:『可以贖身嗎?』回答說:『可以。』於是解下左邊的驂馬贈給他,拉着他一同返回。到了家門口,晏子不謙讓而逕入內,越石父氣憤地請求斷絕關係。晏子派人說:『我不曾同先生交往過,您當了三年奴隸,我今天看到並贖回了您,我對您還不可以嗎?您為何這麼快就同我絕交?』
越石父回答說:『我聽說,士人可以屈服於不了解自己的人,而在知己面前是挺直了腰板做人的。所以君子不能因為有功於人而輕視對方,不因別人有功於己而屈身侍人。我三年中給人做奴隸,沒有誰了解我。現在您贖回我,我以為您了解我了。剛才您乘車,不推讓我,我認為您是疏忽了。現在又不推讓而入內,是和以我為奴的人一樣了。我仍然是個奴隸,請到市上將我賣了吧。』晏子走出來,會見越石父,說:『剛才看到您的外表,而現在見到了您的內在思想。我聽說,反省過錯的人就不要去追究他的過錯了,核察實際的人不再譏諷他的言辭,我可以向您解釋而您不要離開我。我一定改正。』於是命令灑掃街庭,改換座席,尊照醮禮而禮待他。越石父說:『我聽說,最恭敬的禮節不過打掃街路,最隆重的禮節不過用儐相。先生禮待我,我不敢當啊。』晏子於是將他當作上賓。君子說:『俗人有功則要人感激,有人感激則會驕傲。晏子有功,使人擺脫困厄,而反屈身相待,他與俗人的差別就更大了。這是成就功德之法呀。』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3-25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此章載晏子贖越石父之事,深具君子相交之道。晏子見石父負芻道旁,識其非凡,解驂贖之,足見其重才之心。然石父責其"不辭而入",實因君子之交,當以禮相待,不以恩倨傲。晏子聞過即改,更顯其"省行不引過,察實不譏辭"之德。此段文字揭示:真知己者,非止施恩,更當以禮全其志節。功不掩禮,恩不越分,方為聖賢相處之要義。二子之事,可為千古範式。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5-14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五內篇雜上第二十四章所載"晏子贖越石父"一事,實為春秋時期士人交往之典範,其中蘊含的君子之道與人格平等思想,尤值深究。本文試從禮制精神與士人風骨兩個維度予以闡發。

一、禮之本質:超越功利的人格尊重
越石父"敝冠反裘,負芻息於途側"而猶被晏子目為君子,此正合【禮記·檀弓】"君子雖貧,不粥祭器;雖寒,不衣祭服"之精神。晏子"解左驂贖之"的舉動,表面看是施恩,實則暗含"君子之交"的深層禮義。【儀禮·士相見禮】言"士相見之禮,贄用雉",而晏子以車馬為贄,恰合"禮從宜"的變通原則。其特別之處在於:贖人之後"弗謝,入閨",此非倨傲,恰是遵循"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古訓,不以物質恩惠破壞精神對等。

二、士人風骨:道德自主性的覺醒
越石父"請絕"的剛烈之舉,彰顯戰國初期士人主體意識的覺醒。其言"君子不以功輕人之身",實與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相呼應。值得注意的是,晏子聞過即"攝衣冠謝",這種"聞義則服"的態度,正合孔子"以友輔仁"(【論語·顏淵】)的交往倫理。二人衝突的本質,是"救厄"之功與"士志於道"的價值碰撞,最終達成"上客之禮"的和諧,體現了【周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感通之理。

三、歷史啟示:權力與道德的辯證
此章所載絕非簡單的知恩圖報故事。晏子身居相位而能"詘下之",實踐了【荀子·修身】"君子崇人之德"的為政之道。越石父"三辭"而後受禮,則暗合【尚書·說命】"禮煩則亂"的中道智慧。這種權力與道德的良性互動,正是先秦"士"階層崛起的縮影,也為後世樹立了"以德抗位"的精神範式。

要之,本章通過贖人、請絕、謝罪三個戲劇性場景,完整展現了春秋時期"士"的精神品格與交往倫理。晏子與越石父的相遇相知,不僅是個人際遇,更是禮樂文明向理性人文精神轉型的生動寫照。其中蘊含的人格平等思想,至今仍具深刻的啟示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