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93|回覆: 3

[其他] 【晏子春秋】卷5內篇雜(上)詩解21景公使魯有事已仲尼以爲知禮(大不踰閑小出入可)22晏子之魯進食有豚亡二肩不求其人23曾子將行晏子送之而贈以善言(君子慎擇汩常移質習俗移性)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22 20:3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5內篇雜(上)詩解21景公使魯有事已仲尼以爲知禮(大不踰閑小出入可)22晏子之魯進食有豚亡二肩不求其人23曾子將行晏子送之而贈以善言(君子慎擇汩常移質習俗移性)題文詩:
晏子使魯,仲尼命門,弟子往觀.子貢返曰:
孰謂晏子,習於禮乎?夫禮記曰:登階不歷,
堂上不趨,授玉不跪.今晏子皆,反此孰謂,
習於禮者?晏子既已,有事魯君,退見仲尼,
仲尼曰禮,登階不歷,堂上不趨,授玉不跪;
子反此乎?晏子曰嬰,聞兩楹間,君臣有位,
君行其一,臣行其二;君之來速,是以登階,
歷堂上趨,以及位也.君授玉卑,跪以下之.
且吾聞之,大不踰閑,小出入可.及晏子出,
仲尼送以,賓客之禮,不計之義,惟晏子也,
爲能行之.晏子之魯,朝食進饋,膳有豚焉.
晏子謂曰:去其二肩.晝者進膳,豚肩不具.
侍者乃曰;膳豚肩亡.晏子之曰:釋去之矣.
侍者曰我,能得其人.晏子曰止.吾聞量功,
而不量力,則民力盡;藏余不分,則使民盜.
子之教我,所以改之,而無教我,求其人也.
曾子將行,晏子送曰:贈人以軒,不若以言.
吾請以言,之以軒乎?曾子曰言.晏子乃曰:
今夫車輪,山之直木,良匠揉之,其圓中規,
雖有槁暴,不復挺故,君子檃栝,不可不慎.
和氏之璧,井裡之困,良工修之,爲存國寶,
君子慎修.今夫蘭本,三年而成,湛之苦酒,
君子不近,庶人不佩;湛之縻醢,賈匹馬矣.
非蘭本美,所湛然子,必求所湛.嬰聞君子,
居必擇鄰,游必就士,擇居求士,求士避患.
嬰亦聞之,汩常移質,習俗移性,不可不慎.
【原文】

景公使魯有事已仲尼以爲知禮第二十一

晏子使魯,仲尼命門弟子往觀。子貢反,報曰:『孰謂晏子習於禮乎?夫禮曰:'登階不歷,堂上不趨,授玉不跪。」今晏子皆反此,孰謂晏子習於禮者?』
晏子既已有事於魯君,退見仲尼,仲尼曰:『夫禮,登階不歷,堂上不趨,授玉不跪。夫子反此乎?』
晏子曰:『 嬰聞兩檻之閒,君臣有位焉,君行其一,臣行其二。君之來遬,是以登階歷堂上趨以及位也。君授玉卑,故跪以下之。且吾聞之,大者不踰閑,小者出入可也。』
晏子出,仲尼送之以賓客之禮,不計之義,維晏子爲能行之。
21【譯文】
晏子出使魯國,孔子命令及門弟子前去觀看,子貢回來,報告說:『誰說晏子熟習於禮?【禮】中說: '上台階不能越級,在堂上不能快步走,授給玉器不能下跪。」現在晏子全部與此相反,誰說晏子是熟習禮的人呢?』晏子結束了對魯君的拜謁後,離開宮廷去見孔子。孔子說:『禮儀的規則,上台階不能越級,在堂上不能快步走,授給玉器不能下跪。先生違反了這些嗎?』晏子說:『我聽說兩堂之間,君臣各有其位,君王走一步,臣子走兩步。魯君走來得快,所以我上台階跨越而行,在堂上快步走以按規定的時間到達我的位置。君王授受玉時身子低伏,所以跪下以比他更低。而且我聽說,大的方面不超越禮的規則,小的方面有些出入是可以的。』晏子出去了,孔子以賓客之禮相送,(返回後對及門弟子說):『不合常規的禮,只有晏子能夠實行。』
【原文】
晏子之魯進食有豚亡二肩不求其人第二十二

晏子之魯,朝食進饋膳,有豚焉。
晏子曰:『去其二肩。』
晝者進膳,則豚肩不具。
侍者曰:『膳豚肩亡。』
晏子曰:『釋之矣。』
侍者曰:『我能得其人。
晏子曰:『止。吾聞之,量功而不量力,則民盡;藏余不分,則民盜。子教我所以改之,無教我求其人也。』
22【譯文】

    晏子到魯國去,早晨送來的飯食有小豬。晏子說:『把它的兩個前腿藏起來。』白天送來飯食,小豬的前腿就沒有了。侍者說:『食用的小豬沒了前腿。』晏子說:『算了吧。』侍者說:『我能找到偷豬腿的人。』晏子說:『別去。我聽說,凡事只考慮成效而不考慮民力,就會使民力竭盡;藏起剩餘之物不分給百姓,就會使百姓偷盜。先生教我如何改變這種事的方法,而不要教我怎樣找到那個偷盜之人。』

【原文】

曾子將行晏子送之而贈以善言第二十三

曾子將行,晏子送之曰:『君子贈人以軒,不若以言。吾請以言之,以軒乎? 』
曾子曰:『請以言。』晏子曰:『今夫車輪,山之直木也,良匠揉之,其圓中規,雖有槁暴,不復嬴矣(1),故君子慎隱揉(2)。和氏之璧,井裡之困也,良工修之,則爲存國之寶,故君子慎所修。今夫蘭本,三年而成,湛之苦酒,則君子不近,庶人不佩;湛之縻醢,而賈匹馬矣。非蘭本美也,所湛然也。願子之必求所湛。嬰聞之,君子居必擇鄰,游必就士,擇居所以求士,求士所以辟患也。嬰聞汩常移質,習俗移性,不可不慎也。』
23【譯文】
曾子將要遠行,晏子爲他送行,說:『君子送給人車子,不如送給人話語。我是送給你話語呢,還是車子呢?』曾子說:『請給我話語。』晏子說:『現在那些車輪,本是山中筆直的樹木,靈巧的工匠使它彎曲,讓它同規那樣圓,即使再加曬乾,也不再挺直了。所以君子小心那種隱形的彎曲。和氏璧本是鄉里的門檻,靈巧的工匠修治它,就成了收藏在國都中的寶物,所以君子用心修治自身。現在那蘭草,三年長成,用苦酒浸泡過後,君子不親近它,百姓也不佩帶。若用麋肉醬浸泡它,則相當於一匹馬的價格。不是蘭草好,浸泡它的東西使它這樣啊。希望您一定要找合適的浸泡物。我聽說,君子居住一定選擇鄰居,出遊一定靠近賢士。選擇居住地是爲了尋求賢士,尋求賢士是爲了避開禍患。我聽說,外界的干擾能改變人的本質,習慣風俗會改變人的性情,不能不小心呀。』
(1)孫星衍云:「楊倞註:『嬴。』荀子勸學篇:『木直中繩,輮以爲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按『嬴』、『挺』聲相近。」◎則虞案:荀子勸學、大略篇兩注引皆作「贏」。「不復贏者」指革轂而言,考工記輪人「轂雖敝不藃」,鄭玄云:「藃,藃暴,即槁暴也。」疏:「革不著木必有暴起。」又「幬必負干」,註:「革轂相應,無贏不足。」「槁暴」者,木不足而革有贏也;「贏」者,革有贏而木不足也。槁暴爲其因,贏不足爲其果,獨言「贏」者,省詞耳。作「嬴」者,借字。

  〔2〕孫星衍云:「荀子大略篇:『君子之檃括,不可不謹也,慎之。』『隱』與『檃』通,謂檃括。荀子性惡篇:『枸木必將待檃括蒸矯然後直。』」
【荀子】卷27大略篇:
【原文】
  曾子行,晏子從於郊<1>,曰:『嬰聞之: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嬰貧無財請假於君子<2>,贈吾子以言:乘輿之輪<3>,太山之木也,示諸檃栝<4>,三月五月,爲幬采敝<5>,而不反其常<6>。君子之檃栝<7>,不可不謹也。慎之!蘭茞稿本<8>,漸於蜜醴<9>,一佩易之。正君漸於香酒,可讒而得也。君子之所漸,不可不慎也。』
  〔注釋〕
  <1>晏子:見 27.63 注<2>。據【史記·齊太公世家】,晏嬰死於齊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500年)。而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子比孔子小四十六歲,即出生於公元前505年。所以此文所述當爲古代傳說,並非實事。 <2>假:不真。假於君子:冒充君子。這是謙虛之辭,謙稱自己無德,但因爲無財,所以姑且冒充君子贈言而不贈財。 <3>乘[shèng 音剩]輿:天子、諸侯乘坐的馬車。 <4>示:通『寘』[zhí 音置],置。 檃栝:見第二十三篇注。 <5>爲:猶『則』。 幬[dào 音到]:覆蓋。 采:當爲『革』字之誤。幬革:指纏束於車轂周圍的皮革。參見【周禮·考工記·輪人】。 (采:菑,車輻插入轂中的部分)<6>反:通『返』,回覆。常:平常。指木材未加工時的筆直形狀。 <7>檃栝:喻指正身的工具——禮制。 <8>茞[chái 音柴]上聲,一讀[zhǐ 音紙]:同『芷』。 稿本:香草名,一年生,根可入藥。 <9>漸[jiān 音尖]:浸。

  〔譯文〕
  曾子要走了,晏子跟著送到郊外,說:『晏嬰聽說過這樣的話:'君子用言語贈送人,百姓用財物贈送人。」我晏嬰貧窮沒有財物,請讓我冒充君子,拿話來贈送給您:馬車的輪子,原是泰山上的木頭,把它放置在整形器中,經過三五個月就做成了,那麼就是裹住車轂的皮革壞了,也不會恢復到它原來的形狀了。君子對於正身的工具,不能不謹慎地對待啊,要慎重地對待它!蘭芷、稿本等香草,如果浸在蜂蜜和甜酒中,一經佩帶就要更換它。正直的君主如果泡在香酒似的甜言蜜語中,也會被讒言俘虜。君子對於所漸染的環境,不能不謹慎地對待啊。』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3-30 08:3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三章禮義微旨探賾

章二十一載晏子使魯,子貢以【禮記】"登階不歷,堂上不趨,授玉不跪"質疑其違禮。晏子對曰:"兩楹之間,君行其一,臣行其二",道出禮之本質在"權"——君命急迫則歷階趨堂,授玉時君位卑則跪受,此"大不踰閑,小出入可"之精義。孔子聞而嘆服,正見晏子通曉禮之"經權":大節不逾矩,小節可權變。此章揭示禮非僵化儀軌,而在"時中"智慧。

章二十二記晏子使魯進食,豚肩遺失而不究。侍者欲追查,晏子以"量功不量力則民盡"止之。此"釋盜"之舉,非縱容也,乃深諳爲政之道:苛察細過反傷民力,寬柔待下方顯仁政本懷。與【論語】"赦小過"之旨暗合,足見晏子以德化民之境界。

章二十三述晏子贈言將行之曾子:"君子慎所擇,習與正人居,如蘭室久芳"。此承【大戴禮】"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之訓,申明環境移人性情之理。晏子以"汩常移質,習俗移性"警示,與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互爲表里,皆重後天教化之力。

綜觀三章,晏子之禮,在權變中守其大倫;晏子之仁,在寬厚中見其精微;晏子之教,在慎擇中顯其遠慮。此非徒記事,實爲儒家"禮之用,和爲貴""政在養民""化民成俗"等理念之生動註腳,足資今人鏡鑒。

(全文498字)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4-1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三章禮義微旨考論

第二十一章 禮之權變與經權之道
晏子使魯,子貢觀其"登階歷、堂上趨、授玉跪"而疑其違禮。晏子以"君速臣疾""授玉卑跪"釋之,孔子嘆"大不踰閑,小出入可",此深得禮之權變也。【禮記·曲禮】言"禮從宜,使從俗",晏子所行正合"時中"之義。孔子以賓客禮送之,足見聖賢重實質而略形跡,此即【易傳】"窮則變,變則通"之精義。

第二十二章 晏子去豚肩之德政
晏子於魯命去豚肩二,侍者欲究盜者,晏子止之曰:"量功而不量力則民盡"。此與【老子】"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相契。晏子爲政,素主"稱事以任民"(【問上】),去肩不究,既顯"藏富於民"之仁,亦暗合【周禮】"刑平國用中典"之旨。觀其"釋去之"三字,盡見春秋賢大夫"以德化民"之政治智慧。

第二十三章 贈言曾子之教化深意
晏子贈曾子"君子慎所汩"之言,直指"習俗移性"之戒。【大戴禮·勸學】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正與此章互文。晏子論"汩常移質",實承【尚書】"習與性成"之訓,下啟荀子"化性起偽"之說。其強調環境對德性之塑造,較之孔子"性相近習相遠"更顯實踐維度,足爲後世"慎所習"理論先聲。

要之,三章皆貫穿著"禮以義起""政以德先""學以慎習"三條主線,晏子之通達權變、寬厚恤民、重教正習,盡顯春秋貴族"威儀棣棣"之外的溫潤智慧。讀此可知【晏子春秋】非徒記言,實爲禮治思想之活標本也。

(全文498字)
向亦 發表於 2025-4-2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禮義微旨與君子慎修之道探賾

【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三章,以『禮』爲經,以『慎』爲緯,交織出先秦士大夫立身處世之精義。今就其中禮制權變、爲政寬仁、修身擇友三重境界,試析其微旨。

一、禮之大義:經權之辨
晏子使魯時『登階歷堂』『授玉跪受』之舉,表面違【禮記】『登階不歷,堂上不趨』之文,然其申辯『君行其一,臣行其二』『君授玉卑,跪以下之』,實彰『大不踰閑,小出入可』的禮學真諦。孔子終以賓客禮相送,正見聖賢對禮制精神『明其大節,不拘細行』的共識。此與【荀子·大略】『禮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顛蹶陷溺』互爲表里,晏子所爲恰是『履禮』而非『拘禮』,彰顯春秋時『儀禮』與『禮義』的辯證關係。

二、爲政之仁:藏富於民
晏子食豚而『亡二肩不求』一事,尤見其政治智慧。『量功而不量力則民盡,藏余不分則民盜』二語,直指爲政者當以民力爲度、以均平爲要。【說苑·政理】載晏子『權有無,均貧富』之說可與此互證。其不究膳人之過,非縱容也,乃深諳『上貪則下盜』之理,較之【論語】『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更見實踐性智慧。

三、修身之要:慎其所漸
贈曾子言中,『直木爲輪』『蘭本湛醢』之喻,揭示環境對德性塑造之力。『君子慎擇居處』承【大戴禮記】『與君子游,如入芝蘭之室』之訓,而『汩常移質,習俗移性』八字,尤振聾發聵。【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可作註腳,然晏子更強調主體能動性——非僅被動受染,當主動『求所湛』。此與孔子『里仁爲美』之說異曲同工,而增『避患』的現實維度。

要之,三章雖事異而理同:於禮見權變之智,於政顯恤民之仁,於身明慎修之勇。晏子之學,終歸【周易】『變通趨時』與【孟子】『窮則獨善,達則兼濟』之統一。讀此篇者,當於規矩中見活潑,在細微處觀大道,斯爲得之。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