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56|回覆: 1

[儒家文化] [論語心得] 2.9 人不可貌相,特別是大智若愚的人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1-18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為政】第九章: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孔子說,『我和顏回講學。顏回能一整日都不違背學子的禮節,看上去蒙昧遲鈍,但退回去後,將所講之學,反省他自己的言行,也有所啟發應用。顏回啊,並不愚昧。』
論語新解·為政篇】先生說:『我和顏回言,整日他沒有反問,像愚魯人一般。待他退下,我省察他的私人言行,對我所言,甚能發揮。回呀!他實是不愚呀!』
論語譯註·為政篇】孔子說:『我整天和顏回講學,他從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等他退回去自己研究,卻也能發揮,可見顏回並不愚蠢。』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顏子是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所以做什麼事,都很有禮節,即便是自己有優勢的學問。
二、顏子終日不違,彬彬有禮,來自於他的一種德行稟性:謙虛。子曰,『亡而為有,虛而為盈。』把胸懷放大了,才能虛出位置,來放更多的學識。千萬不要以為自己那點認知,有多了不起,充其量,海中一滴水,漠中一粒砂。
三、顏子是孔子學問的貫徹實踐者,所以從孔子那裡一旦學到什麼知識,就放到生活中去實踐應用,而且是先從自己做起,自己做好了,才勸教他人。
四、本章以顏子為案例,論述德行稟性對於為人處事的意義與作用。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顏回是一位真正的君子,為人處事,彬彬有禮,學到知識一定會先用來改善自己。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首先,不能以貌取人,有的人看上去愚昧遲鈍,其實很聰明,只是凡事彬彬有禮,才顯得不夠靈活。
其次,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恭敬有禮,特別是學習。
再次,認清自己的知識量,和認知能力,才能放得開胸懷,去容納更多的學識。
最後,學到的知識點,一定要用於生活實踐,而且要先用於自己的生活實踐,再放到社會公共生活中。

詞語注釋
回,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魯國人,字子淵,小孔子三十歲考證。【史記】的『三十』應為『四十』之誤,顏淵實比孔子小四十歲(公元前511~480)【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如此,但根據毛奇齡【論語稽求篇】和崔適【論語足征記】的
退而省其私,朱熹的【集注】以為孔子退而省顏回的私,『則見其日用、動靜、語默之間,皆足以發明夫子之道。』用顏回的實踐來證明他能發揮孔子之道,說也可通。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xsx1986 發表於 2025-5-3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第九章詮釋:論顏回之"不愚"與君子進學之道

【論語·為政】第九章所載孔子評顏回之語,實為儒家教育哲學之精要。歷代注家雖表述略異,然其核心要義一以貫之。今試從經學義理、實踐工夫、現代啟示三端詳析之。

一、經學義理層面
朱子【集注】解"不違如愚"為"默識心通",此說最得聖門心法。顏回之"不違",非無見解也,乃"恭敬撙節退讓"(【禮記·曲禮】)之禮的體現。孔子贊其"不愚",實指其具"大智若愚"之德。【中庸】言"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正與此章相發明。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謂顏回能"發揮"夫子之道,此"發揮"非口耳之辯,乃"體諸身而見諸行"之實功。

二、實踐工夫層面
顏回進學之要,首在"退而省其私"五字。此"省"字即【大學】"慎獨"工夫,包含三重境界:其一為"學而時習"的溫故之功,其二為"反身而誠"的內省之切,其三為"克己復禮"的踐行之實。孔子言"亦足以發",非謂發揮於言辭,乃指其能將聖賢之道"見之於行事之深切着明"(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語)。觀【顏淵】篇載其"不遷怒,不貳過",足證此章所言非虛。

三、現代啟示層面
本章對今人之啟示有三:其一,為學當祛除"表現型思維"。今人常以"質疑批判"為尚,然顏回示範"傾聽-內化-踐行"的完整學習鏈。其二,德行先於才智。孔子特標"回也不愚",正在矯正以機辯為智的誤區。【荀子·非十二子】批評"言辯而逆"者,可作此章註腳。其三,實踐檢驗真知。顏回之"發",恰是"知行合一"的典範,與陽明"事上磨練"之說遙相呼應。

至若"人不可貌相"之解,雖通俗然未盡其蘊。本章真義,實在揭示"大智若愚"的君子氣象與"沉潛往復"的為學正道。顏回所以為孔門德行之冠,正因其能"得一善則拳拳服膺"(【中庸】),此即"不違如愚"的深層意涵。學者當於此等處細參,方不負聖賢垂訓之苦心。

(全文798字)
炎平 發表於 2025-5-23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第九章詮釋:論顏回之"不愚"與為學之道

【論語·為政】第九章所載孔子評顏回之語,實為儒家教育思想之精要所在。本章雖僅三十餘字,卻蘊含三重深意:一者見師道之尊嚴,二者顯弟子之德行,三者明為學之正途。

顏回"終日不違如愚"之態,非真愚也,乃"大智若愚"之體現。鄭玄注云:"不違者,無所怪問於孔子之言。"此正合【禮記·學記】"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之義。顏回能全神貫注,虛心受教,不輕發問,此非愚鈍,實為"默而識之"的治學態度。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解此尤為精當:"顏子深潛純粹,其於聖人體段已具,故聞夫子之言,即默識心融。"

孔子"退而省其私"一語,揭示儒家教育之要義。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察其退還與二三子說釋道義,發明大體,知其不愚。"此中可見儒家"慎獨"功夫——學問不在口耳之間,而在踐行之實。顏回能"足以發",正是【中庸】所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完整體現。

此章給今人之啟示有三:其一,為學當如顏回之"虛懷若谷"。王弼注【老子】云:"愚者,智之極也。"真正的智慧往往表現為表面的愚鈍,此即蘇軾所謂"大勇若怯,大智如愚"之意。其二,求學貴在"沉潛涵泳"。程頤言:"學者須是潛心積慮,優遊涵泳,使之自得。"顏回之不違,正是潛心體悟的表現。其三,學問重在"反身而誠"。【孟子·離婁上】云:"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顏回能"省其私",正是儒家"反求諸己"精神的典範。

今人讀此章,當思顏回"簞食瓢飲"之樂(【論語·雍也】),悟"不遷怒,不貳過"之德(【論語·雍也】)。孔子稱"回也不愚",實為對"大智若愚"者的最高嘉許。在知識碎片化的時代,顏回式的專注與踐行,尤為可貴。學者若能如顏回之"默識心融",進而"身體力行",方可謂得為學之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