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05|回復: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4内篇问(下)诗解12晏子使鲁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对以庇族13鲁昭公问鲁一国迷何也晏子对以化为一心(用贤去阿)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17 15: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4内篇问(下)诗解12晏子使鲁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对以庇族13鲁昭公问鲁一国迷何也晏子对以化为一心(用贤去阿)题文诗:
晏子使鲁,昭公悦曰:以子大夫,语寡人者,
天下众矣,今得见而,羡乎所闻,请私毋罪,
吾闻齐国,之君也盖,回曲之君,曷为以子,
大夫之行,事回曲君?晏子逡循,曰婴不肖,
婴之族又,不若婴待,婴祀先者,五百家故,
不敢择君.及晏子出,昭公语人,曰其仁人,
反复亡君,安危国而,不私利焉;僇崔杼尸,
灭贼乱徒,不获名焉;使齐外无,诸侯之忧,
内无国患,不伐功焉;鍖然不满,退讬于族,
晏子也可,谓仁人矣.晏子聘鲁,昭公问焉:
吾闻之莫,三人而迷,今吾以鲁,一国迷虑,
之而不免,于乱何也?晏子对曰:君之所尊,
举而富贵,入所以与,图身出所,与图国及,
左右逼迩,皆同于君,之心者也.犒鲁国化,
而为一心,曾无与二,何暇有三?夫逼迩于,
君侧者距,本朝之势,国之所以,不至治也;
左右谗谀,相与塞善,德行以衰;士者持禄,
游者养交,身所以危.诗经有曰:芃芃棫朴,
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趋之.此言古者,
圣王明君,使以善贤.故外知事,之情而内,
得心之诚,是以不迷.贤者真情,情通君民.

【原文】
晏子使鲁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对以庇族第十二

晏子使鲁,见昭公,昭公说曰:『天下以子大夫语寡人者众矣,今得见而羡乎所闻,请私而无为罪。寡人闻大国之君,盖回曲之君也,曷为以子大夫之行,事回曲之君乎?』

晏子逡循对曰:『婴不肖,婴之族又不若婴,待婴而祀先者五百家,故婴不敢择君。』

晏子出,昭公语人曰:『晏子,仁人也。反亡君,安危国,而不私利焉;僇崔杼之尸,灭贼乱之徒,不获名焉;使齐外无诸侯之忧,内无国家之患,不伐功焉;鍖然不满,退讬于族,晏子可谓仁人矣。』
12【译文】
晏子出使鲁国,拜见了鲁昭公,昭公高兴地说:『天下在我面前谈到大夫您的人太多了,今日得以见面,超出了我所听到的,请私下里(问一个问题)而不要怪罪我。我听说您国的国君,是个邪曲之君。为什么以大夫您的能力,而去事奉邪曲之君呢?』晏子恭顺地回答说:『我不成材,我的族人又不如我,仰仗我维系祭祀祖先的有五百家,所以我不敢选择君主。』晏子离去,昭公对人说:『晏子是个仁德之人。使失位的国君恢复君位,使危亡的国家安定,而不谋求个人的利益;杀戮崔杼的尸体,消灭叛乱的人,不猎取虚名;使齐国在外没有诸侯进攻的忧虑,在内没有国家的忧患,而不夸耀自己的功劳;谦虚而不自满,退身托辞是家族的原因,晏子可以称为仁德之人了。』
【原文】

鲁昭公问鲁一国迷何也晏子对以化为一心第十三

晏子聘于鲁,鲁昭公问焉:『吾闻之,莫三人而迷,今吾以鲁一国迷虑之,不免于乱,何也?』

晏子对曰:『君之所尊举而富贵,入所以与图身,出所与图国,及左右逼迩,皆同于君之心者也。犒鲁国化而为一心,曾无与二,其何暇有三?夫逼迩于君之侧者,距本朝之势,国之所以(不)治也;左右谗谀,相与塞善,行之所以衰也;士者持禄,游者养交,身之所以危也。诗曰:'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趋之。」此言古者圣王明君之使以善也。故外知事之情,而内得心之诚,是以不迷也。』
13【译文】
    晏子到鲁国聘问,鲁昭公问道:『我听说,凡事不同三个以上的人商量便会迷乱,现在我与鲁一国的人商量,仍不免于迷乱,什么原因呢?』晏子回答说:『君王您任用并使他们富且贵的人,在内迎合君意,在外奉君意而行,以致身边亲近的大臣同与君王的想法一致,使鲁国上下思想统一成一个想法,从来没有过第二种意见,又怎会有第三种意见呢?那些亲近于君王身边的人,抗拒本朝的势力,国家因此不治;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相互勾结,堵塞贤路,这是德行败坏的原因。为官的只知保有俸禄,不做官的则豢养私党,这是君王自危的原因。【诗】云:'茂盛的树木堆积起来点火,端庄的君主,众人归附他。」这是说古代的圣王明君任用的是贤德之人。所以他们外能了解事情的真相,内能得臣子的真情,所以不会迷乱。』
猴子捞月 發表於 2025-6-29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二章析义——论仁臣之体与明君之鉴

一、庇族章之微旨
晏子使鲁,昭公以「回曲之君何以事之」相诘,实含试探贤臣立身之道。晏子对曰「婴不敢择君」,表面自谦族弱,内蕴深意:
1. 宗法伦理之责:周制「大宗百世不迁」,晏氏五百家祀事系焉。晏子以「庇族」为辞,实申《礼记》「不遗旧」之义,彰士大夫「收族」之责。
2. 事君以道之则:《荀子·臣道》云「逆命而利君谓之忠」,晏子辅景公,正以「从道不从君」为纲。其言外之旨,在讽昭公当察臣之实绩,非拘于君表曲直。

昭公叹其「仁人」,恰中《论语》「仁者安仁」之谛。晏子僇崔杼而不居功,安齐邦而不伐能,皆「仁以为己任」之体现,非徒事君,实为「庇民」——五百家之祀,即万民之缩影也。

二、鲁迷章之鉴戒
昭公问「一国皆迷」,晏子直指「化为一心」之弊,实发《尚书》「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之覆:
1. 壅蔽之祸:左右同质则「距本朝之势」,暗合《韩非子·孤愤》「重人不能忠主而进其仇」之论。鲁廷谗谀塞善,恰如《诗经》「谗人罔极,交乱四国」所刺。
2. 用贤之要:引《棫朴》「左右趋之」,申明圣王「使以善贤」之道。晏子所谓「外知事之情,内得心之诚」,即《孟子》「集广益」与《中庸》「诚明」合一之治术。

三、通章大义
两章对观,可见晏子立言之体:
臣道:处回曲之君则「庇族」存礼,遇迷国之问则「去阿」崇贤,始终守「仁」为本。
君道:昭公能识晏子之仁而不能自破「一心」之局,恰证《管子》「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戒——明于鉴人而暗于省己,实为后世君主殷鉴。

要之,晏子之对,非仅机辩之辞,实乃「国士」风骨与「经师」智虑交融。读此篇者,当于「不敢择君」见其忠厚,于「不暇有三」察其峻切,斯得之矣。

(全文798字)
破魔狂魈 發表於 2025-7-2 22:2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二章析义

一、庇族之仁与事君之道(第十二章)
鲁昭公以“回曲之君”质疑晏子事齐之由,晏子对曰:“婴之族待祀者五百家,故不敢择君。”此答蕴三重深意:
其一,宗法责任重于个人荣辱。春秋世卿制度下,晏氏为齐望族,晏子以“庇族”为托,实则以宗族存续为政治底线,体现“仁”之实践非独善其身,而在“推己及族”。
其二,事君以义而非以君性。晏子不辩君之曲直,而强调臣职在“祀先安族”,暗合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之义,彰显士大夫以制度伦理超越君主个人品行的政治智慧。
其三,谦德之下的政治韬略。昭公赞其“鍖然不满”,正是晏子“和而不同”之体现——表面托辞族务,实则通过维系宗族稳定以制衡君权,此即《礼记》所谓“大臣法,小臣廉”的共治精神。

二、一心之化与用贤之要(第十三章)
鲁昭公问“一国皆迷”,晏子直指“左右同于君心”之弊,其论可分三层次解:
1. 政治生态的单一化危机。“逼迩者同于君心”导致“国无与二”,此即《尚书》“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之戒。晏子揭示专制体系中近臣趋同必然堵塞言路,呼应管仲“墙有耳者微谋外泄”的壅蔽之患。
2. 贤佞之辨的治乱关键。以“谗谀塞善”“士持禄游者养交”批判鲁国用人失当,引《诗·棫朴》“左右趋之”为对照,强调明君须使“外知事之情,内得心之诚”,此乃《孟子》“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之先声。
3. “化为一心”的真谛。晏子所言“一心”,非趋附之同,而是“用贤去阿”形成的共识性治理。如《周易》“二人同心”之喻,真正的“一心”需以异见相砥为前提,此即文末“情通君民”的治国至境。

结语
两章对话展现晏子“仁”学的双重维度:于私德,以家族责任为政治选择的锚点;于公义,以贤能政治解构专制迷思。其言似谦而实峻,语若婉而理极刚,足为后世“事君以道”之圭臬。鲁昭公终未能悟晏子之诫,后失国于季氏,恰印证“一国迷虑”之害,而晏子之智,愈见其深矣。

(全文798字)

注释
[1] “鍖然不满”:《说文》“鍖,鏶也”,此处喻晏子谦抑如金器敛芒。
[2] “芃芃棫朴”:《毛传》释为“贤人众多”,晏子引此诗暗讽鲁国贤士不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