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77|回复: 1

[其他] 《晏子春秋》卷4内篇问(下)诗解6景公问贤不肖可学乎晏子对以勉彊为7景公问富民安众晏子对以节欲中听8景公问国如何则谓安晏子对以内安政外归义9景公问诸侯孰危晏子对以莒其先亡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1-16 20: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晏子春秋》卷4内篇问(下)诗解
6景公问贤不肖可学乎晏子对以勉彊为7
景公问富民安众晏子对以节欲中听8景公问国如何则谓安晏子对以内安政外归义9景公问诸侯孰危晏子对以莒其先亡
题文诗:公问人性,有贤不肖,可学乎?晏子对曰:
经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者其人.
诸侯,并立善而,不怠为长;列士并学,
终善者师.为师之道,传道授业,至道真情,
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
非始非终,善始善终,有始有终,始终不渝.
景公问曰:富民安众,?晏子曰易;
节欲民富,中听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也.
景公问曰:国如何则,可谓安矣?晏子对曰:
下无讳言,官无怨治;通人不华,穷民不怨;
喜无羡赏,忿无羡刑;上礼于士,下恩于民;
地博不兼,兵彊,不劫弱国;百姓皆能,
内安其政,外归其义:可谓安矣.至归心归,
心归情归,圣主正义,万众一心,真情自归.
景公问曰:当今之时,诸侯孰危?晏子对曰:
莒其先亡!公曰何故?晏子:地侵于齐,
货竭于晋,是以亡也.唯利是图,不义故亡.
《原文》
景公问贤不肖可学乎晏子对以勉彊为上第六景公问晏子曰:“人性有贤不肖,可学乎?”晏子对曰:“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者其人也。故诸侯并立,善而不怠者为长;列士并学,终善者为师。”【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人性有贤与不贤,可以学来吗?”晏子回答说:“《诗》云:'高山人们都仰望,大路人们都行走。’向往的是那些仰望高山、行走大路的人啊。所以,诸侯并立,行善而不懈怠的人成为首领;众多学士一同学习,善始善终的人成为老师。”
《原文》
景公问富民安众晏子对以节欲中听第七景公问晏子曰:“富民安众难乎?”晏子对曰:“易。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译文】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使人民富庶、民众安心,困难吗?”晏子回答说:“容易。节制贪欲则百姓富庶,治狱得当则民众安心。做到这两件事就够了。”
《原文》
景公问国如何则谓安晏子对以内安政外归义第八景公问晏子曰:“国如何则可谓安矣?”晏子对曰:“下无讳言,官无怨治;通人不华,穷民不怨;喜乐无羡赏,忿怒无羡刑;上有礼于士,下有恩于民;地博不兼小,兵彊不劫弱;百姓内安其政,外归其义:可谓安矣。”
8【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国家怎样才能叫做安定?”晏子回答说:“百姓没有顾忌敢于直言,官吏没有枉判的官司;显达的人不喧哗,不得志的人不怨恨;高兴时不过度奖赏,忿怒时不过度刑罚;对上有礼于士,对下有恩于百姓;土地广大而不去兼并地狭之国,军队强大而不侵夺弱小之国;百姓在内安定于他的政治,外面的人归服于他的仁义。这就可以称为安定了。”
《原文》
景公问诸侯孰危晏子对以莒其先亡第九景公问晏子曰:“当今之时,诸侯孰危?”晏子对曰:“莒其先亡乎!”公曰:“何故?”对曰:“地侵于齐,货竭于晋,是以亡也。”9【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现在这个时代,诸侯哪一个有亡国之危?”晏子回答说:“大概是莒国先灭亡吧?”景公说:“什么原因?”回答说:“国土被齐国侵占,财物被晋国掠尽,因此亡国。”
发表于 2025-4-26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诸章义疏

《晏子春秋》所载齐景公与晏婴问答六章,实为先秦治国理政思想之精粹。今择其要义,分疏如次:

一、贤不肖可学章(第六章)
景公问人性贤不肖是否可学,晏子引《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为对。此二句郑玄笺云:"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晏子之意在于强调:贤德非天赋,乃通过"勉强为之"的实践功夫可达。此与《荀子·性恶》"化性起伪"说相通,皆主张通过后天努力转化本性。值得注意的是,晏子特举"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的持续修为,暗合《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富民安众章(第七章)
晏子提出"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的治国纲领。"节欲"之说源自《尚书·无逸》"克自抑畏",管子亦言"审度量,节衣食"(《管子·牧民》),皆指统治者当节制私欲以宽民力。"中听"尤具深意,《尚书·吕刑》云"罔不中听狱之两辞",晏子扩展为行政当执两用中,此乃儒家"中庸"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体现。二者相济,方能使"民富"与"民安"如车之两轮并进。

三、国家安定章(第八章)
"内安政,外归义"六字,实为晏子政治哲学之总纲。内政方面强调"正德以幅之",即《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所谓"幅利"思想,主张以道德规范利益分配;外交主张"归义",与《孟子·梁惠王上》"以德行仁者王"相呼应。晏子特别指出"厚民"为安内之本,"事大"为和外之要,这种内外兼治的思路,较之管子"尊王攘夷"更具道德自觉。

四、诸侯危亡章(第九章)
晏子预判莒国将先亡,其理据在于"辟陋而远,贪而好利"。此论与《左传》昭公十八年子产论"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相发明。晏子揭示的"不修礼义则邦分崩"规律,正是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的先声。其以道德水准预判国家存亡的方法,开《孟子·离娄上》"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论之先河。

统观四章,晏子思想体系有三重特质:其一,强调道德实践的主体能动性;其二,注重政治运作的辩证平衡;其三,坚持内政外交的道德准则。其说上承周公"敬德保民"之教,下启孔孟仁政之学,在齐国稷下学风与鲁国儒学传统之间架设津梁。司马迁称"晏子谏说,犯君之颜"(《史记·管晏列传》),观此数章,非惟见其犯颜之勇,更可见其立论之精、用心之仁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