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12|回覆: 1

[儒家學說] [論語心得] 2.3 為什麼今天那麼多人才想要移民?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延章 發表於 2022-11-14 21: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為政篇】第三章: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閱讀電子書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孔子說,『用政策來引導人民,用刑名來整治人民,人民可以免於罪罰,但不知恥;用仁德來教導人民,用禮法來肅正人民,人民將會知恥,而且恪敬他的本分。』
論語新解·為政篇】先生說:『用政治來領導人,用刑法來整齊人,人求免於刑罰便算了,不感不服領導是可恥。若把德來領導人,把禮來整齊人,人人心中將感到違背領導是恥辱,自能正確地到達在上者所要領導他們到達的方向去。』
論語譯註·為政篇】孔子說:『用政法來誘導他們,使用刑罰來整頓他們,人民只是暫時地免於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誘導他們,使用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道,是『導』的古字,導是『導』的正體字。用政策、刑名來對付人民,其『導』『齊』方式,自然與用仁德、禮法來對待人民時的方式是不同的,所以第一個導只能做引導解,政策引導,第二個導則是教導,用君王自己的仁德來教化百姓的意思,第一個齊做整治解,與刑罰對應,第二個做肅正解,禮法就是用於規導人民,讓人民自我端正,自我肅敬,向士大夫看齊。
二、刑名之下,人民會想方設法去規避刑名,躲開政策比如逃跑,因此,不但不知恥,反而會形成奸詐狡猾的壞習性;而經過仁德教化,禮法肅正的人民,會從心性上知恥向善,因此不但安居樂業,而且正視他的本分。禮記·緇衣】: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閱讀電子書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管理的最好方法,是用仁德來教化,用禮法來肅正。
要注意的是,禮法不是行為規範,是處事儀式,需要莊嚴的儀式感。如果大家不理解,可以留意抖音上一些武術禮儀,因為武術需要十分用功的鍛煉,和嚴格的行為規範,所以傳統搞武術的禮法儀式感很強。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首先,稟性不善的人,內心沒有恥辱感,我們應當積極修養自己的稟性,以就合於仁義禮智信等品德,這樣才能從內心知恥,而且正視本分,掌握好自己的命運;
然後,修成仁義禮智信的稟性,提升了自己的品德,才能提高管理能力,提升命格。這道理對於一個家庭、家族,乃至國家,都是相通的。

詞語注釋
道,有人把它看成『道千乘之國』的『道』一樣,治理的意思;也有人把它看成『導』字,引導的意思,我取後一說。
免,先秦古書,若單用一個『免』字,一般都是『免罪』、『免刑』、『免禍』的意思。
格,這個字的意義本來很多,在這裡有把它解為『來』的,也有解為『至』的,還有解為『正』的,更有寫作『恪』,解為『敬』的,這些不同的講解都未必符合孔子原意。【禮記·緇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閱讀電子書這話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釋,較為可信,此處『格心』和『遁心』相對成文,『遁』即『遁』字,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應該是親近,歸服,嚮往,所以用『人心歸服』來譯它。
按:筆者認為,格字在這裡與遁字未必形成對立的反義。【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閱讀電子書,孔子所言『民有格心』,當出於此。鄭玄注『格』為『本』,即『格心』為『本心』,義即民生本分之心;又『格物』取鄭玄所注,即為『本物』,義即『究物之本』。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4-8 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道之以德"章義疏與當代啟示

【經義考辨】
本章以"道""齊"為綱,分疏兩種治國方略之差異。"道"字當從【說文】"所行道也"本義引申為引導,然前者為政令之導(【周禮】"宰夫掌治法以考百官府"),後者為德化之導(【尚書】"德惟善政")。鄭玄注"齊"為"整之使如一",實則刑齊為強制約束(【管子】"制斷五刑"),禮齊乃自發整飭(【禮記】"禮者,天地之序也")。錢穆先生【論語新解】特標"格"字當訓為"正",朱子【集注】釋"格其非心"尤得聖意。

【歷史鏡鑒】
三代以降,秦任法術而速亡,漢初尚黃老、武帝尊儒術,實為本章最佳註腳。董仲舒【天人三策】言"教化立而奸邪皆止",恰合"有恥且格"之旨。唐太宗【帝范】云"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可謂深得夫子微言大義。觀今日北歐諸國重社會福利而輕嚴刑峻法,新加坡融儒家倫理於現代法治,皆暗合"德主刑輔"之古訓。

【現代啟示】
當代移民潮現象,正可由此章窺見端倪。彼追求法治完善之地,猶"道之以政"層面;嚮往文化包容之所,方達"道之以德"境界。管子云"倉廩實而知禮節",然物質豐裕若缺精神引領(如中東產油國),終非久安之道。孔子所言"無恥"與"有恥"之辨,實為文明認同之核心——當制度約束淪為投機遊戲(如合理避稅),道德自覺方能鑄就文化向心力(如日本公德意識)。

【實踐智慧】
1. 個人修養:當以"慎獨"功夫培養恥感意識,如【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
2. 企業管理:宜效法稻盛和夫"敬天愛人"哲學,超越KPI考核
3. 教育之道:應如王陽明【訓蒙大意】主張"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
4. 社會治理:可借鑑"楓橋經驗"中德治教化與法治保障結合模式

章末當申:夫子此論非謂廢刑政,乃強調德禮為本。程子言"必有【關雎】【麟趾】之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今日觀之,任何良法美制若無文化根基,終如無本之木。移民現象背後,實為人類對"有恥且格"文明形態的本能追尋。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7-30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政教之本與當代移民潮的文明反思】

【論語·為政】此章實為政教根本之辨。夫子所言"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與"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之異,非僅施政手段之別,實乃文明形態之分野。今觀移民潮湧,其深層實為不同文明治理範式之選擇。

考"道"字本義,【說文】云:"所行道也",引申為導引之義。鄭玄注【周禮】謂:"道猶導也",此解最得聖意。政刑之治如以韁繩御馬,德禮之化若以水草養其性。馬遷【史記·酷吏列傳】載嚴刑峻法之弊,正可證"民免而無恥"之實。而【大戴禮記·禮察】言"禮者禁於將然之前,法者禁於已然之後",恰成德禮與政刑功能之別注。

今世移民現象,表面觀之或為經濟差異使然,然細究其里,實有更深層文明焦慮。西方社會以法治立國,然"齊之以刑"日久,遂生"無恥"之弊。如北美都會區犯罪率與司法成本俱增,恰如夫子所誡。反觀新加坡以禮樂教化輔刑政之治,其民"有恥且格"之效顯焉。故當代人才流動,實含對文明治理模式之選擇。

禮法之要,非在儀文末節。【白虎通義】釋禮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其本質在建立神聖秩序感。今抖音所見傳統武術之禮,其抱拳、鞠躬等儀軌,皆含"克己復禮"之深意。移民者所求者,往往非僅物質優渥,實乃此等使人"知恥且格"的文明生態。

至若修養之道,【孟子·盡心上】言"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正是對夫子之教的最佳詮釋。當代人當以"慎獨"功夫養其廉恥之心,如【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之謂。移民與否,究其根本,實為是否能在所處文明中獲得這種德性滋養。

要之,夫子此章揭示的政教原理,於今仍有鏡鑒之效。治世者當思"道之以德"之本,求學者宜體"有恥且格"之實。文明對話時代,吾人更需在古今中西之辨中,尋得安身立命之正道。移民現象背後,實為對"使人成為人"的文明環境的永恆追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