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93|回復: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3内篇问(上)诗解11景公问古之盛君其行如何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别相恶交相贼)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14 18:4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3内篇问(上)诗解11景公问古之盛君其行如何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别相恶交相贼)题文诗:
景公问曰:古之盛君,其行何如?晏子对曰:
薄俭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宽于世:
其处上也,足以明政,行教而不,以威天下;
其取财也,权民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
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不淫于乐,不遁于哀;
尽智导民,而不伐焉,劳力岁事,而不责焉;
为政尚交,相利故下,不以相害,其行教尚,
兼相爱故,百姓不以,相恶为名;刑罚中法,
废罪顺民.是以贤者,处上不华,不肖者处,
下而不怨,四海之内,社稷之中,粒食之民,
一意同欲,若私家政,生有遗教,此盛君行.
景公不图.晏子曰臣,闻问道者,更正则闻,
道者更容;君税敛重,今民心离;市买悖公,
故商旅绝;玩好充实,故家货殚.积邪在上,
蓄怨藏民,嗜欲备侧,毁非满国,而公不图.
景公曰善.于是令使,玩好不御,公市不豫,
宫室不饰,业土不成,止役轻税,上下行之,
百姓相亲.兼相爱交,相利别相,恶交相贼.
【原文】
景公问古之盛君其行如何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第十一

景公问晏子曰:『古之盛君,其行何如?』
晏子对曰:『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其处上也,足以明政行教,不以威天下;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不淫于乐,不遁于哀;尽智导民,而不伐焉,劳力岁事,而不责焉;为政尚相利,故下不以相害,行教尚相爱,故民不以相恶为名;刑罚中于法,废罪顺于民。是以贤者处上而不华,不肖者处下而不怨,四海之内,社稷之中,粒食之民,一意同欲。若夫私家之政,生有遗教,此盛君之行也。』公不图。晏子曰:『臣闻问道者更正,闻道者更容。今君税敛重,故民心离;市买悖,故商旅绝;玩好充,故家货殚。积邪在于上,蓄怨藏于民,嗜欲备于侧,毁非满于国,而公不图。』
公曰:『善。』
于是令玩好不御,公市不豫,宫室不饰,业土不成,止役轻税,上下行之,而百姓相亲。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古代的圣明之君,他们的德行怎样?』晏子回答说:『自身节俭而厚待百姓,对自身严格而对世人宽容;他们身居君位,足能用清明的政治教化百姓,而不威迫天下。他们取用财物,权衡有无,均衡贫富,而不用来满足自己的嗜好与欲望。诛责不回避权贵,奖赏不遗弃贫贱。不过度欢乐,也不沉溺于哀伤。竭尽自己的智慧引导人民,而不夸功;勤于政事,而不责求于民。治理国家崇尚相互有利,所以百姓不以利相互伤害;施行教化崇尚相互爱护,所以百姓不以相互怨恨为荣。刑罚合于法律,废置顺于民心。所以,贤德之人身处高位而不得意喧哗,平庸的人身处下位而没有怨言,四海之内,社稷之中,全国民众,同心同意,好像是自家的家务一样。活着的时候对百姓施以厚利,死去的时候,留下遗教,这就是圣明之君的德行。』景公不放在心上。晏子说:『我听说,问道的人更正行为,听道的人更改容色。现在君王赋税沉重,所以民心背离;买卖不公平,所以商人绝迹;玩乐的物品多,所以生活用品少。邪僻聚结于上,积怨藏于民心,一切的嗜好欲望都备办在身边,毁谤充满了国家,而您不放在心上。』景公说:『好。』于是,下令玩乐的物品不再用,买卖不许欺诈。宫室不再装饰,正在修建的土木工程不再修筑,停止劳役、减轻赋税,上下一致行动,百姓相互亲爱。
江步 發表於 2025-6-7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第十一章所载景公与晏子之对答,实为治国理政之要义,今试析其精微,以明圣君之道。

晏子论古之盛君,首重"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此与《尚书》"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之训一脉相承。其治国要义有三:一曰政教清明,"明政行教而不以威天下",暗合孔子"为政以德"之说;二曰取财有度,"权有无,均贫富",此即《周易》"损上益下"之道;三曰赏罚公正,"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与《韩非子》"刑过不避大臣"之论相通。晏子更提出"为政尚相利""行教尚相爱",此与墨子"兼相爱,交相利"之说相呼应,然其内涵实以儒家仁政为本。

晏子谏言艺术尤可称道。其先陈古圣王之制,继以"臣闻问道者更正"转折,直指时弊:税敛重则民心离,市买悖则商旅绝,玩好充则家货殚。此"积邪在上,蓄怨藏民"之论,实本《孟子》"率兽食人"之喻。其谏言结构严谨,先立典范,后陈现状,终使景公幡然改图。

景公之"玩好不御,公市不豫"等政令,体现"节用爱民"思想。值得注意的是,文本末"兼相爱交相利,别相恶交相贼"之语,虽显墨家色彩,然观全文主旨,实为强调执政者当以利民为本,使民自相亲爱,与《论语》"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之理相通。

此章深意在于揭示:为政之道,不在威权而在德化,不在聚敛而在均平。晏子所谓"一意同欲"的理想政治状态,正是儒家"大同"思想的先声。其"劳力岁事而不责"的主张,更可见早期民本思想的萌芽。后世董仲舒"调均"之论、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之说,皆可于此章觅得端倪。
蓬恰恰 發表於 2025-7-28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第十一章解义
——论盛君之道与为政之本

景公问盛君之行,晏子对以“薄身厚民”之道
景公所问“古之盛君其行何如”,实为探求治国之本。晏子答以“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此十六字乃王道精义。盛君之德,首在克己:身居高位而明政行教,不以威权慑人;取财“权有无,均贫富”,不纵私欲;赏罚“不避贵”“不遗贱”,持法如一;节制哀乐,导民以智而不自矜,劳民事而不苛责。此即《尚书》“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之践履。

为政尚“相利相爱”,刑罚顺民
晏子言“为政尚相利,行教尚相爱”,暗合墨子“兼相爱、交相利”之旨,然更重君臣上下之序。盛君之治,必使贤者居上不骄,不肖处下无怨,四海“一意同欲”。其要在于“刑罚中法,废罪顺民”——法度合于天道,举措顺应民心。此与《管子》“令顺民心则威令行”相通,皆言政教之本在得民。

讽谏景公:积邪蓄怨之弊
晏子直言景公时弊:“税敛重而民心离,市买悖而商旅绝,玩好充而家货殚。”此三患皆因上位者“积邪蓄怨”,纵嗜欲而塞忠言。其警示“毁非满于国”,恰如《荀子·君道》所谓“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晏子以“问道者更正”为喻,谓君若求道,当先正己之容,即改税敛、肃市贾、俭宫室,方能导民向善。

景公纳谏与墨家思想之映照
景公终从谏令“玩好不御,轻税止役”,使百姓相亲。晏子所言“兼相爱、交相利”虽与墨子同辞,然其本质仍属儒家“仁政”范畴。盖晏子之“相利”以均平为本,“相爱”以礼义为界,异于墨子无差等之爱。而“别相恶、交相贼”之戒,正是对“礼崩乐坏”时代之针砭,强调君臣民各安其分,方成治世。

结语
本章之要,在阐明盛君以俭德修身、以公心治国。晏子之对,既承周公“敬德保民”之训,又开孟子“民贵君轻”之先,更以务实之策补儒家理想。其言“问道者更正”,尤可为当政者镜鉴——欲闻大道,必先正己容、更己行,此千古不易之理也。

(全文798字)

按:本文依经解义,参以《管子》《荀子》互证,辨析晏子与墨家思想之异同,谨守国学诠释之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