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05|回复: 1

[其他] 《晏子春秋》卷3内篇问(上)诗解7景公问欲如桓公用管仲以成霸业晏子对以不能(桓公任贤举事不私节取于民而普施之)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1-14 15: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晏子春秋卷3内篇问(上)诗解7景公问欲如桓公用管仲以成霸业晏子对以不能桓公任贤举事不私节取于民而普施之
题文诗:
景公问曰:先君桓公,有管夷吾,保乂齐国,
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纠合兄弟,抚存翌州,
吴越受令,荆楚惛忧,莫不宾服,勤于周室,
天子加德.先君昭功,管子之力.亦欲,
存齐国之,政于夫子,以佐吾,彰先君之,
功烈而继,管子之业.晏子对曰:先君桓公,
能任用贤,国有什伍,治遍细民,贵不凌贱,
富不傲贫,功不遗罢,佞不吐愚,举事不私,
听狱不阿,妾无羡食,外臣,羡禄鳏寡,
无饥色;不以饮食,之辟害民,之财不以,
宫室之侈,劳人之力;节取于民,而普施之,
府无藏,无粟,上无骄行,下无谄德.
是以管子,能以齐国,免于难而,以吾先君,
参乎天子.今君欲彰,先君功烈,继管子业,
则无以多,毋,以嗜欲玩,好怨诸侯,
臣孰敢不,承善尽力,以顺君意?今君远贤,
而任谗谀;使百姓,不胜藉敛,若不得也;
厚取于民,而薄其施,多求诸侯,而轻其礼;
府藏朽蠹,礼悖诸侯,菽粟藏深,怨积于民;
君臣交恶,政刑无常;臣恐国之,危失而公,
不得享也.又恶能彰,先君功烈,继管子业!
   《原文》景公问欲如桓公用管仲以成霸业晏子对以不能第七景公问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有管仲夷吾保乂齐国,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纠合兄弟,抚存翌州,吴越受令,荆楚惛忧,莫不宾服,勤于周室,天子加德。先君昭功,管子之力也。今寡人亦欲存齐国之政于夫子,夫子以佐佑寡人,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晏子对曰:“昔吾先君桓公,能任用贤,国有什伍,治遍细民,贵不凌贱,富不傲贫,功不遗罢,佞不吐愚,举事不私,听狱不阿,内妾无羡食,外臣无羡禄,鳏寡无饥色;不以饮食之辟害民之财,不以宫室之侈劳人之力;节取于民,而普施之,府无藏,仓无粟,上无骄行,下无谄德。是以管子能以齐国免于难,而以吾先君参乎天子。今君欲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则无以多辟伤百姓,无以嗜欲玩好怨诸侯,臣孰敢不承善尽力,以顺君意?今君疏远贤人,而任谗谀;使民若不胜,藉敛若不得;厚取于民,而薄其施,多求于诸侯,而轻其礼;府藏朽蠹,而礼悖于诸侯,菽粟藏深,而怨积于百姓;君臣交恶,而政刑无常;臣恐国之危失,而公不得享也。又恶能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乎!”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从前我们的先君桓公,有管仲治理齐国,能成就武功而建立文德。联合兄弟国家,安抚冀州,吴越两国都听从号令,使楚国感到忧惧。诸侯没有不归服的,尽力于周室,周天子嘉奖其德行。先君功德显赫,是管子的功劳。现在我也想将齐国的政治委托给先生,先生辅助我,光大先君的功绩,完成管子的大业。”
     晏子回答说:“从前我们的国君桓公,能任用贤人,国家有什伍的管理制度,治理遍及百姓。地位高的不欺凌地位低的,富有的不傲视贫穷的。有功的不指斥无能之人,有才能的不唾弃愚笨的。办事没有私心,审理案件不偏私。在内妻妾没有过多的粮食,在外朝臣没有过多的俸禄,鳏寡之人面无饥色。不因自己饮食奢侈而耗损百姓的财力,不因自己宫室的奢华而辛劳百姓的力量。有节制地取之于民,而能遍施百姓。库府没有什么储藏,仓库里没有粮食。君王没有骄横之行,臣下没有谄媚之德。所以管子能够使齐国免于灾难,而让我们的先君与天子并立。现在君王想要彰显先王的功绩,继承管子时的霸业,就不要用自己过多的邪僻伤害百姓,不要因自己的嗜好使诸侯怨恨。我怎么敢不奉命而尽力,实现君王的愿望呢?现在君王疏远贤人,而任用谗谀之人;役使百姓唯恐没有竭尽全力,收取赋税唯恐不能倾尽其财;向百姓索取的多,而向其施舍的少,向诸侯谋求的多,而对他们轻视无礼。库府储藏的东西都腐烂了,而在礼节上与诸侯违逆;粮食深藏起来,而与百姓结下怨恨;君王与臣子关系紧张,而政策刑律变化无常,我担心国家有危险。而您不能享有它,又怎么能彰显先君的功绩而继承管仲的霸业呢?”
感到四四 发表于 2025-4-27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第七则所载景公与晏子之对答,实为春秋时期君臣治国理念之重要文献。本文拟从政治伦理、用贤之道、惠民政策三方面剖析其中精义,以明桓公霸业之所以成与景公不能效法之深层缘由。

一、桓公霸业之本:任贤不私的为政伦理
管仲相齐之成功,首在桓公能"举事不私"。《说苑·尊贤》载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破除私怨而专任仇雠,此非常人所能为。晏子所谓"昔吾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劳齐国",正点明其"任贤不贰"的特质。春秋霸主之中,齐桓公以"知人善任"著称,其政治伦理核心在于以公心代私欲,将国政委于贤能而非亲昵。此种"尚公"精神,实为霸业之基。

二、节用普施的辩证治国术
"节取于民而普施之"八字,蕴含深刻的治国智慧。《管子·权修》言"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与此互为表里。桓公时期"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史记·平准书》),通过盐铁专卖等政策节制豪强,又以"九惠之教"(《管子·入国》)惠及鳏寡,形成"取之有节,施之有度"的良性循环。晏子特别强调此点,实暗讽景公"内好声色,外好狗马"(《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的奢靡之风。

三、景公不能效法的三重困境
晏子直言"臣闻之,以臣谋君,鲜不败矣",揭示景公与桓公的本质差异:其一,桓公能忍私忿而景公"嬖人婴子死,公守之三日不食"(《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器量悬殊;其二,管仲治术讲究"仓廪实而知礼节"(《管子·牧民》),而景公时"民参其力,二入于公"(《左传·昭公三年》),赋敛无度;其三,桓公"尊王攘夷"得诸侯拥戴,景公则"欲东伐宋,南伐鲁"(《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缺乏政治号召力。

结语:
此段对话实为晏子"因事纳谏"的典型范例。通过对比二君治国之道,揭示"霸业非徒武力,实系德政"的儒家政治理想。桓公之成,在于以公心任贤、以仁政惠民;景公之失,在于私欲蔽明、苛政伤民。司马迁言"晏子俭矣,夷吾则奢"(《史记·管晏列传》),然观此章可知,晏子所重者在为政之本,其思想深度实超迈时代,至今犹具镜鉴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