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83|回覆: 1

[文化反思] 曾仕強:禮多必詐!真的嗎?看看經典里的聖賢如何看待禮的使用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1-9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曾仕強說

你越緊張啊,人家越懷疑你。

你幹嘛那麼緊張呢?你真的沒有這個動機,你那麼緊張幹什麼?

你看,很多人老是跟人家一再道歉,『我真的沒有心,你不要懷疑我』,沒有人會相信你的。

一個人,內心越充實的時候,他的語言越少,因為他認為我本來就沒有嘛。

那你是這樣又要誤會,就是你去誤會好了嘛,又沒什麼了不起的。

但是有很多人小題大做,一而再,再而三,那就叫做什麼?禮多必詐

這話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就事實而言的。

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一個人如果心裡沒鬼,或者沒有特別的目的,都不會繁瑣地重複某種動作,或言辭。

論語·里仁篇】第二十六章: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閱讀電子書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為君王或者說上司做事,不管是禮儀上,還是工作上,重複多次,就會自取其辱;和朋友來往,不管是禮儀上,還是言辭處事上,重複多次,就會和朋友疏遠了。

在上司看來,你完成工作,盡到職守,做好本分就夠了,你要是一天打幾十次招呼,工作不斷重複,他就會厭煩,會認為你有特殊目的,而且工作上的重複,未必就是謹慎、嚴謹,反而很容易影響到工作的效率和團隊協作的進度。

對於朋友來說也是這樣,你在禮儀上一重複,他也不得不跟着你重複,給你答禮,這樣就很尷尬。嚴重的,朋友會質疑你和他之間的關係究竟有沒有那麼鐵,怎麼你這麼見外。所以你看,影響到了朋友之間的義也就是朋友之間在的關係,朋友的意義、義理

當然,用禮不能過度,也不能不足。

論語·學而篇】第十二章: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閱讀電子書

有子在這裡就講得很完備了。

禮的使用,以『和』為度,什麼是『和』呢?『和』就是多個人之間,關係、協作能做到平衡。比如一個家庭,要『和』,就必須制定夫妻之間的禮,使得夫妻之間,不會因為一些過失或誤解,而出現矛盾;有了禮,夫妻之間的協作,就能像一輛車的各部分,以特定的方法結合起來,能構成一輛車,實現車的功能作用一樣。所以『禮之用』,以『和』為節度,該大禮就用大禮,該小禮就用小禮,不該用的就不要用。

但如果知道為人處事應該做到『和』,以為能『和』就可以了,不需要用禮也行,那就錯了。本來禮就是先王為了『和』才發明的,你現在把禮丟掉了,還怎麼『和』?

所以,禮的使用,不能過度,也不能不足。過度了扭曲事物之間的義理,不足了影響事物之間的『和』。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鄭何 發表於 2025-4-9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禮多必詐"與儒家禮學的中道精神】

曾仕強先生提出的"禮多必詐"觀點,在當代人際交往中頗具警示意義。此說源於【論語·里仁篇】子游"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的教誨,揭示過度執禮反失其真的道理。然細究儒家經典,禮之本質實為"文質彬彬"的中道實踐,需從三個層面辯證理解:

一、禮之本在誠
【禮記·樂記】云:"著誠去偽,禮之經也。"孔子強調"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指出無真誠之心的禮節如同虛設。明代大儒王陽明在【傳習錄】中特別批判"儀節愈繁,而誠意愈衰"的流弊。曾國藩家書亦告誡:"禮之過度,反生隔閡。"這正與曾仕強所言"內心充實者語言少"暗合,體現儒家"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的修養觀。

二、禮之用貴和
有子"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的論斷,揭示禮的實踐智慧。朱熹注曰:"和者,從容不迫之意。"此"和"非無原則的調和,而是如【中庸】所言"發而皆中節"的恰如其分。漢代鄭玄釋【儀禮】時強調"禮有經權",即在基本原則(經)下需靈活變通(權)。如侍君之禮,【禮記·曲禮】規定"三諫而不聽則逃",既盡臣道又不陷愚忠,正顯中道智慧。

三、禮之弊在執
程頤指出:"執禮而不達權,反為禮縛。"(【二程遺書】)這警示我們,過度強調形式禮儀會導致三種異化:一是【荀子·禮論】批評的"拘儒"之弊,二是【孟子·離婁下】警示的"以禮食則飢而死"的本末倒置,三是王夫之【讀通鑑論】揭示的"禮文盛而實德衰"的虛偽風氣。清代顏元更直言:"終日兀坐書房,使人萎惰,禮之賊也。"

當代社會尤需重思禮的本質。孔子"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雍也】)的訓誡,啟示我們:在商務往來中,禮節性郵件反覆確認反顯心虛;在朋友交往時,過度客套反而製造距離感。當如【周易·繫辭】所言"易簡而天下之理得",以真誠為本,以適度為度,方得禮之真義。

要之,儒家禮學精髓正在"時中"二字。禮非外在約束,實為內心德性的自然流露。明儒呂坤【呻吟語】說得透徹:"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過與不及皆失其正,惟存誠執中,方能如【禮記】所言"禮從宜,使從俗",成就真實不欺的人際關係。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6-4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禮多必詐"與儒家禮學的中道精神】

曾仕強先生提出的"禮多必詐"觀點,確實揭示了人際交往中值得警惕的現象。然細究儒家經典,此說僅得禮學之一隅。【論語·里仁】子游所言"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實為強調禮之"過猶不及"的中道智慧,非謂禮之本然有詐。

考諸【禮記·曲禮】"禮不妄說人,不辭費",正與曾氏所言形成互文。禮之本質在"節文"二字——"節"者制其過,"文"者補其不及。孔子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雍也】),恰說明禮之運用須在質樸與修飾間保持張力。過度繁複的禮儀,確如子游所警,易使"德之賊也"的鄉愿滋生。

然【荀子·禮論】明言"禮者,養也",揭示禮之正向功能。周公制禮作樂,正在於"因人情而為之節文"(【禮記·坊記】)。有子"禮之用和為貴"的著名論斷,更確立"和"為禮的價值尺度。此"和"非無原則的調和,而是【中庸】"發而皆中節"的恰如其分。如祭祀時"祭不欲數,數則煩"(【禮記·祭義】),亦如君臣間"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的簡明互動。

具體於當代實踐,可見三重維度:其一,禮當因時損益。【周易·革卦】象辭"君子以治歷明時",提示禮儀須隨時代演進。今人若執古禮而不知變通,反失"時中"之義。其二,禮貴真誠無妄。【孟子·離婁】"恭敬之心,禮也",強調內在德性為禮之本。過度道歉確顯心虛,然非禮本身之過,乃行禮者失其誠爾。其三,禮求人際和諧。【尚書·舜典】"八音克諧,無相奪倫",喻示禮儀猶如社會交響,各守其分而不相侵。

要之,"禮多必詐"之誡,當與"無禮則悖"(【禮記·仲尼燕居】)之訓對觀。孔子"約之以禮"(【論語·雍也】)的教導,正在於尋求"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明乎此,則知禮非外在束縛,實為成就"君子人格"的必由之路。今人處世,既不可如叔向譏子產"辭之輯矣,民之洽矣"(【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般繁文縟節,亦不可效季氏"八佾舞於庭"(【論語·八佾】)的僭越無禮。惟以"敬"存心,以"和"為度,方得禮之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