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3|回覆: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2內篇諫(下)詩解9景公獵休坐地晏子席而諫10景公獵逢蛇虎以為不祥晏子諫11景公為台成又欲為鍾晏子諫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9 19: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2內篇諫(下)詩解9景公獵休坐地晏子席而諫10景公獵逢蛇虎以為不祥晏子諫11景公為台成又欲為鍾晏子諫
題文詩:景公獵休,坐地而食,晏子後至,滅葭而席.
公不:不席而,坐地二三,子莫席而,
子獨搴草,而坐何也?晏子對曰:臣聞介冑,
不席,獄訟不席,屍坐堂上,不席三者,
憂也.故不敢以,憂侍坐也.景公曰諾.
席曰:大夫皆席,寡人亦席.坐不席地.
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
而問之曰: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
殆謂不祥?晏子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
有賢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
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今,
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也,曷為不祥!
景公為台,台成欲鍾.晏子諫曰:君國者不,
樂民之哀;君不勝欲,既築台矣,今復為鍾,
是重斂民,民必哀矣.斂民之哀,而以為樂,
不祥非所,以君國者.公乃止之.知止利民,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真情之窟,能知所止.

  【原文】景公獵休坐地晏子席而諫第九景公獵休,坐地而食,晏子後至,左右滅葭而席。公不說,曰:『寡人不席而坐地,二三子莫席,而子獨搴草而坐之,何也? 』晏子對曰:『臣聞介冑坐陳不席,獄訟不席,屍坐堂上不席,三者皆憂也。故不敢以憂侍坐。』公曰:『諾。』令人下席曰: 『大夫皆席,寡人亦席矣。』
【譯文】
景公打獵,休息,坐在地上吃飯。晏子後到,拔了些蘆葦當作蓆子坐下。景公不高興了,說:『我沒用蓆子坐在地上,身邊這幾個人也沒有誰坐蓆子,而您自己拔草坐在上面,為什麼?』晏子回答說:『我聽說,甲冑之士不坐席,有訟案在身的人不坐席,家裏有喪事的不坐席。這三種人,都是懷有憂傷的人。所以,不敢以憂傷之人的禮節陪坐。』景公說:『好。』命令隨從鋪下蓆子,說:『大夫都坐蓆子,我也坐蓆子。』【原文】景公獵逢蛇虎以為不祥晏子諫第十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不祥也?』晏子對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
【譯文】
齊景公外出田獵,上山時見到了老虎,下到沼澤時,遇見了蛇。回去後,召見晏子問他說:『今天我出外田獵,上山就遇見了老虎,下澤就遇見了蛇,大概是所說的不吉利吧?』晏子回答說:『國家有三件不吉利的事,這件事不在其中。國有賢人而國君不知,是一不祥;知道而不任用,是二不祥;任用而不信任,是三不祥。所說的不祥,就是像這些事情。今天上山遇見老虎,而山是老虎的棲身之地;下澤遇見蛇,沼澤是蛇的藏身之所。到了老虎的棲身之地,蛇的藏身之所,見到它們,有什麼不吉利的呢?』【原文】景公為台成又欲為鍾晏子諫第十一景公為台,台成,又欲為鍾。晏子諫曰:『君國者不樂民之哀。君不勝欲,既築台矣,今復為鍾,是重斂於民,民必哀矣。夫斂民之哀,而以為樂,不祥,非所以君國者。』公乃止。
【譯文】
景公建造高台,高台建成,又想鑄造鐘。晏子進諫說:『統治國家的人不以百姓的痛苦為歡樂。君王欲望無窮,已經築造高台,今天又要造鐘,這是加重百姓的賦稅,百姓一定會很痛苦。加重百姓的賦稅使他們悲苦,來換取自己的快樂,不吉利,不是作為國君之人該做的。』景公於是作罷。
是飛 發表於 2025-7-30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諫下三章義疏

【晏子春秋】卷二內篇諫下第九至十一章,載晏子三諫景公事,雖情節各異,然皆以"禮制匡君"為要義。茲分疏如次:

第九章"獵休坐地"章,實為禮制存廢之大防。景公田獵休憩時徑坐於地,晏子獨"滅葭而席",非為矯飾,實存【禮記·曲禮】"君子式黃髮,下卿位,入國不馳,入裏必式"之深意。晏子對曰"介冑坐陳不席"者,正合【周禮·夏官】"大司馬教坐作進退之節"的兵禮規範。其諫言"臣不敢以怠慢之禮事君",恰與【左傳·昭公七年】"禮,人之干也。無禮,無以立"相呼應,彰顯春秋時期"禮者為國本"的政治倫理。

第十章"逢蛇虎"章,晏子破"災異說"之迷障。景公以遇蛇虎為不祥,晏子舉"三不祥"正之,其"有賢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三端,實本【尚書·洪範】"五事"之說,將天人感應轉化為政治倫理命題。此與【荀子·天論】"星墜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的理性精神一脈相承,體現齊國士大夫階層對巫祝文化的超越。

第十一章"為台為鍾"章,直指"勞民傷財"之弊。晏子"君不勝欲為台,今復欲為鍾"之諫,暗合【孟子·梁惠王】"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的批判邏輯。其"斂民之哀而以為樂"的論斷,更是【管子·牧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的具體實踐。值得注意的是,晏子以"鍾將不和"喻指社會矛盾,此即【禮記·樂記】"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的反向運用。

三章雖事異而理同,皆顯現晏子"以禮諫君"的智慧。其諫言結構均循"指陳現象—揭示本質—引禮為據—歸本仁政"的範式,與【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的儒家主張深度契合。而景公從諫如流的態度,亦反映春秋時期"士階層"對君權的理性制約。晏子之諫,非徒為事君之術,實乃【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之微言大義的具體實踐,足為後世諫臣範式。

(全文798字)
fxqk001 發表於 2025-8-1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諫下三章義疏

【晏子春秋】卷二內篇諫下第九至十一章,載晏子三諫景公事,雖情節各異,然其諫君之道一以貫之。今據文本,析其大義如次:

第九章"獵休坐地"章,見晏子禮諫之智。景公田獵休憩,席地而坐而食,見晏子獨鋪葦席,乃不悅。晏子對曰:"臣聞介冑坐陳不席,獄訟不席,屍坐堂上不席,三者皆憂也。今君為台榭將役民,故不敢以憂侍坐。"此諫之妙,在不直言君過,而以禮制為據。【禮記·曲禮】云"坐毋箕",晏子以"三不席"之禮暗示國君失儀,更將築台勞民之憂寄於坐席之間,使景公自悟其非。

第十章"逢蛇虎"章,顯晏子正祥異之辨。景公獵遇蛇虎,以為不祥。晏子舉三不祥對之:"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此論直指為政根本。【荀子·天論】言"星墜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晏子之說正與此同,將災異之辨由天道引向人事,彰顯先秦理性精神。其列舉三不祥,實為君主用賢之要道,較之【尚書·洪範】"五福六極"之說,更具政治針對性。

第十一章"為台為鍾"章,呈晏子止奢靡之方。景公築台既成,復欲鑄鐘。晏子引【詩】"愷悌君子,民之父母"為諫,直言"君侈為樂,多斂於民",此乃"奪民財而不得其用"。【左傳·昭公三年】載晏子"屨賤踴貴"之嘆,與此章同一機杼。其諫術特點在引【詩】為證,以"民本"破"君欲",既合【孟子】"民貴君輕"之義,又得【周易】"節以制度"之旨。

綜觀三章,晏子諫術有三要:一曰"緣禮而諫",借禮制規範曲達諷喻;二曰"反異為常",將神秘現象轉化為政治倫理問題;三曰"引經據典",以經典權威制約君主私慾。其言約而義豐,婉而多諷,足為後世諫臣法式。劉向【說苑·正諫】云"諫有五義",晏子兼得"譎諫""諷諫"之妙,非特忠直,實具智慧。讀此三章,可知【晏子春秋】雖列子部,其政治智慧實與儒家經義相通,宜乎太史公將管晏同傳,蓋取其"諫君匡過"之義也。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