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10|回覆: 1

[其他] 劉向【說苑】卷1君道詩解5【荀子】卷12君道篇詩解5 至道大形禮公定分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9 11:2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至道大形,大形無形,無形有情:隆禮至法,
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纂論公察,
則民不疑;賞勉罰偷,則民不怠;兼聽齊明,
天下歸之.後明分職,序順事業,材技官能,
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公義明而,
私事息矣.如是而然,德厚者進,佞說者止,
貪利者退,廉節者起.尚書有曰:其先時者,
殺之無赦;不逮時者,亦殺無赦.人習事固,
人之百事,如耳目鼻,不相借官.故其職分,
而民不怠,名分次定,而序不亂,兼聽齊明,
百事不留.如是然則,臣下百吏,至於庶人,
莫不修己,後敢安止,誠能而後,敢受其職;
百姓易俗,小人變心,奸怪之屬,莫不返愨;
夫是之謂,政教之極.天子垂拱,不視而見,
不聽而聰,不慮而知,不動而功,獨坐天下,
從如一體,四肢從心,真情所至,是謂大形.
詩經有曰:溫溫恭人,維德之基.此之謂也.
至道大形形:表現。此指實行『至道』以後所表現出來的政治效果:隆禮至法至:極,使……成為最高,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纂論公察纂:集。論:辨察、考究。纂論:與『公察』對文義近,指考察賢能時集中各方面的人員進行審查,則民不疑;賞勉罰偷勉:【集解】作『克』,據【韓詩外傳】卷六第三章改,則民不怠;兼聽齊明齊明:無所不明,則天下歸之。然後明分職,序事業,材技官能材:通『裁』,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則德厚者進而佞說者止,貪利者退而廉節者起。【書】曰引文見偽古文【尚書·胤征】:『先時者,殺無赦;不逮時者,殺無赦。』
譯文最好的政治原則的最大效驗:推崇禮義,使法制高於一切,那麼國家就會有常規;尊重賢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那麼民眾就會知道努力的方向;集體審查,公正考察,那麼民眾就不會懷疑了;獎賞勤勞的人,懲罰偷懶的人,那麼民眾就不會懶惰了;同時聽取各種意見,完全明察一切事情,那麼天下人就會歸順他。然後明確名分職責,根據輕重緩急的次序來安排工作,安排有技術的人做事,任用有才能的人當官,沒有什麼得不到治理,那麼為公家效勞的道路就暢通了而謀私的門徑就被堵住了,為公的原則昌明了而謀私的事情就止息了。像這樣,那麼品德淳厚的人就得到起用而巧言諂媚的人就受到遏止,貪圖財利的人被黜退而廉沽奉公的人被提拔。【尚書】說:『在規定的時刻之前行動的,殺而不赦;沒有趕上規定時刻而落後的,殺而不赦。』
人習其事而固。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故職分而民不探探:尋求,指另謀他職。一說當從【韓詩外傳】作『慢』,也通,次定而序不亂,兼聽齊明而百事不留。如是,則臣下百吏至於庶人莫不修己而後敢安止止:【集解】作『正』,據世德堂本改。止:居祝,誠能而後敢受職;百姓易俗,小人變心,奸怪之屬莫不反愨;夫是之謂政教之極。故天子不視而見,不聽而聰,不慮而知,不動而功,塊然獨坐而天下從之如一體、如四胑之從心塊然:同『巋然』,獨自屹立而不動的樣子,即上文『不視』、『不聽』、『不慮』、『不動』的樣子。胑:同『肢』,夫是之謂大形。【詩】曰引詩見【詩·大雅·抑】:『溫溫恭人,維德之基。』此之謂也。
譯文人們往往因為熟悉了自己的工作而固守本職不改行。人們的各種工作,就像耳朵、眼睛、鼻子、嘴巴等不可以互相替代官能一樣。所以,職務劃分後,民眾就不會再謀求他職;等級確定後,秩序就不會混亂;同時聽取各種意見,完全明察一切,那麼各種工作就不會拖拉。像這樣,那麼大臣百官直到平民百姓就無不提高了自己的修養以後才敢安居,真正有了才能以後才敢接受官職;百姓改變了習俗,小人轉變了思想,奸邪怪僻之流無不轉向誠實謹慎,這就叫做政治教化的最高境界。所以天子不用察看就能發現問題,不用打聽就能明白真相,不用考慮就能知道事理,不用動手就能功成業就,巋然不動地獨自坐着而天下人順從他就像長在一個身體上一樣、就像四肢順從思想的支配一樣,這就是最好的政治原則的最大效驗。【詩】云:『溫柔謙恭的人們,是以道德為根本。』說的就是這種人。?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孔世 發表於 2025-4-7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與【荀子】君道思想發微

劉向【說苑】與【荀子·君道篇】所論"至道大形"之說,實為儒家政治哲學之精要。所謂"大形無形",乃指至道之效驗雖無形可見,然其情實昭著。此中深意,當從三端闡發:

一、禮法綱維之道
"隆禮至法"之說,非謂法家之嚴刑峻法,而是以禮為體,以法為用。荀子言"國有常",即強調禮法乃國家之常經。【禮記】云"禮者,天地之序也",正與此相發明。禮法並重,使民知所措手足,此治國之綱紀也。

二、用人之要
"尚賢使能"四字,實為千古治道之樞機。【尚書】"野無遺賢"、【論語】"舉直錯枉"之說,皆可與此互證。而"纂論公察"之法,尤見古人選賢之慎。漢代察舉、唐代科舉,皆本此意。賞罰明則民不怠,此【韓非子】"二柄"之說,然荀子以"兼聽齊明"為歸,其境界更高。

三、分職定序之理
"明分職,序事業"六字,道出官僚制度之精義。管子所謂"四民分業",韓非"循名責實",皆不出此範圍。至若【尚書】"先時""不逮時"之誡,尤見古人重時效、嚴考課之意。官職分明如耳目鼻口各司其職,此【莊子】"百官殊職"之喻也。

末引【詩經】"溫溫恭人,維德之基",點明君道之本在於德。天子垂拱而治,非真無所作為,乃由"隆禮至法"達致"公道達而私門塞"之境。此中"獨坐天下從如一體"之象,實為儒家"內聖外王"理想之極致呈現。

要之,此段文字雖簡,然已囊括儒家治國之三大要義:立制度、用賢才、明職分。其中"公道""公義"與"私門""私事"之辨,尤值今人深思。讀古人書,當如此段所示,既明其文辭,更通其義理,方能得聖賢著述之真精神。
孔世 發表於 2025-4-29 17: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至道大形與禮法之治】

【荀子·君道】所論"至道大形"之說,實為治國理政之精要。所謂"大形無形",乃指至道之效驗非拘於形跡,而顯於政教之極。今試析其要義:

一、禮法為國之綱紀
"隆禮至法"者,非謂嚴刑峻法,實乃"以禮正序,以法定分"。【禮記】云:"禮者,天地之序也;法者,天地之則也。"禮法相濟,則國有所守。劉向【說苑】載晏嬰之語:"禮者,所以御民也;法者,所以齊俗也。"此正與荀子"國有常"之說相發明。

二、尚賢使能之要
"尚賢使能"非徒尊其位,要在"明分職,序事業"。管子曰:"察能授官,班祿賜予。"【尚書·皋陶謨】"九德"之說,皆為此道註腳。故"材技官能"之際,當如【周禮】六官之分,各守其職而不相淆亂。

三、賞罰之道
"賞勉罰偷"非專尚威,實為"勸善沮惡"之術。【尚書·甘誓】"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正此義也。然賞罰之要,在於"纂論公察",此即【論語】"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之深意。

四、兼聽齊明之效
"兼聽則明"本出【管子】,荀子引申為"天下歸之"之要。蓋人君當如【詩經】"不明爾德,時無背無側"所示,使"德厚者進,佞說者止"。此即【易經】"天地交而萬物通"之理。

五、名分職守之序
"明分職"之說,實本於【周禮】"六官分職"之制。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尚書】"先時""不逮時"之誡,正是強調職守之分。此乃"公道達而私門塞"之根本。

結語:
至道之極,終歸於"溫溫恭人,維德之基"。觀【詩經】此句,可知荀子所言"政教之極",實為德禮相成之境。昔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刪述六經,皆為此道。今人讀【君道】篇,當思"垂拱而治"非謂無為,實乃"德盛化神"之效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