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28|回復: 2

[其他]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诗解19景公游寒涂不恤死胔晏子谏(财屈力竭骄泰奢侈国危而亡)20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晏子谏(贤君饱知人饥温知人寒逸知人劳)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8 16: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诗解19景公游寒涂不恤死胔晏子谏财屈力竭骄泰奢侈国危而亡20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晏子谏贤君饱知人饥温知人寒逸知人劳
题文诗:公游寒涂,睹死胔而,默然不问.晏子谏曰:
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
与之财使,令不劳力,敛不费民.先君将游,
百姓皆悦,曰君当幸,游吾乡乎!今君游于,
寒涂,四十里氓,殚财不足,以奉,
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
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亲上;
骄泰奢侈,上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
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婴惧公族,
之危以为,异姓之福.公曰然;为上忘下,
厚敛忘民,吾罪大矣.敛死胔,发粟于民,
据四十里,氓不服政,其年,三月不游.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裘,
坐堂侧陛.晏子入见,有间,公曰怪哉!
雨雪,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
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饥,
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
公曰善!寡人闻命.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睹者,无问其乡;睹于里者,无问其家;
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与食,
疾者兼岁.孔子闻曰:晏子,明其所欲,
景公能行,其所善也.设身处地,利民为本.

  【原文】景公游寒涂不恤死胔晏子谏第十九景公出游于寒涂,睹死胔,默然不问。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使令不劳力,籍敛不费民。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吾乡乎!」 今君游于寒涂,据四十里之氓,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藉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胔,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其年,公三月不出游。
【译文】
景公出宫到寒途游玩,看见路边有暴露的尸体,他沉默着没有过问。晏子进谏说:『从前先君桓公出游,看见饥饿的人就给他们吃的,看见有病的人就给他们钱物。派遣徭经不劳损民力,征敛赋税不耗费民财。先君出游,百姓都高兴地说:'国君该到我们这里巡游了吧?」现在君王您到寒速巡游,这里方圆四十里的人民,倾尽钱财不移交纳赋敛,竭尽全力不能完成徭役。饥寒交迫,死尸一个接着一个,而国君您竟不过问,有失为君之道。财力都尽,百姓没有理由敬爱君王;骄恣放纵,国君不会爱护百姓。上下离心,君臣不亲近,这是夏、商、周三代衰亡的原因。现在君王的行为,我担心这会是王族的危险,异姓的福音。』景公说:『对。身在上位而忘了下民,过多地征敛而忘了百姓的生活,我的罪过太大。』于是,盛殓了死尸,给百姓发放了粮食,处在方圆四十里的百姓,一年不服徭役,景公三个月不出游。【原文】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晏子谏第二十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译文】

  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金不右 發表於 2025-4-25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二章义疏

《晏子春秋》所载景公二事,虽分章而叙,实为治国大道之一体两面。十九章言"财屈力竭则国危",二十章言"推己及人乃贤君",二者皆以君德为枢机,以民本为旨归,诚为儒家"仁政"思想之先声。

一、寒涂不恤死胔章:奢靡亡国之鉴
景公游于寒途见腐尸而漠然,晏子直谏以桓公旧事。桓公之行有三善:见饥予食、见疾赐财、役民以时。此即《孟子》"制民之产"雏形,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之实践。晏子斥景公"财屈力竭"之弊,实指三层:
1. 聚敛无度:如《礼记·大学》言"财聚则民散",公室奢泰必致民力枯竭。
2. 役民失时:违《尚书》"不夺农时"之训,春筑台而冬游寒,阴阳失序。
3. 德政不修:尸骸暴露不葬,犹《左传》所讥"厚敛以雕墙",乃亡国之兆。
晏子以"殚财""疲民"为戒,与《老子》"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遥相呼应,揭示君民贫富对立之必然恶果。

二、狐裘不知天寒章:仁心施政之本
景公着狐白裘而问"雪三日不寒",晏子以"古之贤君"为对,其要义有三:
1. 体察之道:贤君之"饱知饥、温知寒、逸知劳",即孔子"己欲立而立人"之恕道,非仅感官之知,乃将心比心之仁。
2. 施政之基:《尚书》"民惟邦本"在此具象化,晏子直指"公不知"实为"不仁",犹孟子"见牛未见羊"之喻。
3. 讽谏之艺:不直言景公奢靡,而举贤君旧范,暗合《诗》教"主文谲谏"之法,此晏子善谏之典型。

三、二章互鉴之深意
两事看似独立,实为因果:
十九章言"国危"之果,二十章言"君德"之因。
财竭源于不仁,寒涂腐骨与狐裘暖殿,恰成朱门酒肉臭之对照。
晏子谏术由直斥("婴惧公族之危")转为讽喻("婴闻古之贤君"),体现"因事制宜"的谏诤智慧。

结语
此二章堪称"君德镜鉴":桓公之仁政存亡继绝,景公之佚乐伏祸未萌。晏子之谏,非徒记事,实为后世立"仁民爱物"之纲。班固《汉书》称晏子"节俭力行,尽忠极谏",观此二章,诚哉斯言!今人读之,犹见"民为贵"之精义,与"不忘初心"之训古今辉映。
无无人人 發表於 2025-6-20 18:14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谏上二章义疏

《晏子春秋》所载景公二事,虽分章而述,实为治国之道一体两面。十九章"寒涂不恤死胔",二十章"衣裘不知天寒",皆以人君之"不知"为病根,而晏子之谏,实乃儒家"仁政"思想之先声。今试析其要义:

一、寒涂死胔章:财屈力竭之戒
景公见道旁腐尸而漠然,晏子举桓公旧政以谏。桓公之行有三重深意:
1. 赈饥疗疾:直接施予食货,乃"仁"之发用。《孟子》"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之讽,与此同源。
2. 劳役有度:"令不劳力"合于《尚书》"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之训,暗合"使民以时"之旨。
3. 薄敛节用:"敛不费民"直指《礼记》"财聚则民散"之弊。晏子谓"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实为"民惟邦本"之具象化。其警示"骄泰奢侈必亡",较《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更显法家式峻切。

二、狐白裘章:君心体物之要
景公着名裘而问"寒甚",晏子以"古之贤君"四知为对:
1. 饱知人饥:暗合《孟子》"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的推己及人。
2. 温知人寒:与《诗经》"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形成君臣视角反差。
3. 逸知人劳:源自《周易》"君子以俭德辟难"的忧患意识。
此三知非仅道德劝诫,实为"圣王先识民困"的政治智慧。《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正可为此注脚。

三、二章互文见义
1. 认知差异:前章"不见死胔"是感官遮蔽,后章"不知天寒"是心性麻痹,二者递进揭示人君脱离民瘼之危。
2. 谏言策略:晏子前以历史经验(桓公)警示后果,后以理想范式(贤君)引导提升,刚柔并济。
3. 思想脉络:从"戒奢"的物质层面,升华至"推仁"的精神层面,完整呈现儒家"仁政—王道"的理论架构。

结语
二章虽寥寥数语,已涵摄"民本""节用""推恩"三重治国枢要。晏子之谏,非独为景公发,实为后世立镜。司马光《资治通鉴》论"人主当察民隐",正与此遥相呼应。读此二章,当思《大学》"民之所好好之"的真谛,方不负晏子一片警世之心。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