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52|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39災祥詩解3君舟民水百年樹人聞過即改從諫如流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3 12:3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39災祥詩解3君舟民水百年樹人聞過即改從諫如流題文詩:
貞觀十一,年時大雨,谷水溢泛,沖洛城門,
入洛陽宮,平地五尺,毀十九所,宮寺所漂,
七百餘家.謂侍臣曰:朕之不德,皇天降災,
將由視聽,弗明刑罰,失度遂使,陰陽舛謬,
雨水乖常.矜物罪己,載懷憂惕.朕又何情,
獨甘滋味?可令尚食,斷之肉料,進以蔬食.
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極言得失.中書侍郎,
岑文本上,封事曰聞,開撥亂業,其功既難;
守已成基,其道不易;故君居安,思危所以,
定其業也;有始有卒,以崇其基.雖億兆安,
方隅寧謐,既承喪亂,之後又接,凋弊之餘,
戶口減損,尚多田疇,墾僻猶少.覆燾恩著,
瘡痍未復;德教風被,資產屢空.是以古人,
譬之種樹,年祀綿遠,枝葉扶疏;種之日淺,
根本未固,雖壅黑墳,暖以春日,一人搖之,
必致枯槁.今之百姓,頗類於此.常加含養,
日就滋息;暫有徵役,隨日凋耗;凋耗既甚,
人不聊生;人不聊生,怨氣充塞;怨氣充塞,
離叛心生.故帝舜曰:可愛非君,可畏非民.
孔安國曰:人以君爲,命故可愛.君若失道,
人則叛之,故可畏也.仲尼有曰:君猶舟也,
人猶水也;水以載舟,亦以覆舟.故古哲王,
雖休勿休,日慎一日,良爲此也.伏惟陛下,
覽古今事,察安危機,上以社稷,爲重下以,
億兆在念.明選舉慎,賞罰進賢,才退不肖.
聞過即改,從諫如流.爲善在於,不疑出令,
期於必信,頤神養性,省游畋娛;雲奢從儉,
減工役費.務靜方內,不求僻土;載櫜弓矢,
不忘武備.凡此數者,雖爲國之,恆道陛下,
之所常行.臣之愚昧,惟願陛下,思而不怠,
則至道之,美與三皇,五帝比隆,億載祚與,
天地長久.雖使桑谷,爲妖龍蛇,作孽雉雊,
於鼎耳石,言於晉地,猶當轉禍,爲福變災,
爲祥更況,雨水之患,陰陽恆理,豈可謂之,
天譴而系,於聖心哉?古人有言:農夫勞而,
君子養焉,愚者言而,智者擇焉.輒陳狂瞽,
伏待斧鉞.太宗深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治國有常,利民爲本,本立道生,情真義深.

【原文】
貞觀十一年,大雨,谷水溢,沖洛城門,入洛陽宮,平地五尺,毀宮寺十九,所漂七百餘家。太宗謂侍臣曰:『朕之不德,皇天降災。將由視聽弗明,刑罰失度,遂使陰陽舛謬①,雨水乖常。矜物罪己,載懷憂惕②。朕又何情獨甘滋味?可令尚食斷肉料,進蔬食。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極言得失。』中書侍郎岑文本上封事曰『:臣聞開撥亂之業,其功既難;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業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今雖億兆安,方隅寧謐,既承喪亂之後,又接凋弊之餘,戶口減損尚多,田疇墾闢猶少。覆燾之恩著矣,而瘡痍未復;德教之風被矣,而資產屢空。是以古人譬之種樹,年祀綿遠,則枝葉扶疏;若種之日淺,根本未固,雖壅之以黑墳,暖之以春日,一人搖之,必致枯槁。今之百姓,頗類於此。常加含養,則日就滋息;暫有徵役,則隨日凋耗;凋耗既甚,則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則怨氣充塞;怨氣充塞,則離叛之心生矣。故帝舜曰:『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孔安國曰:『人以君爲命,故可愛。君失道,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猶舟也,人猶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是以古之哲王雖休勿休,日慎一日者,良爲此也。
【注釋】
①舛(chuǎn)謬:錯亂,錯謬。
②惕:擔心。
【譯文】
貞觀十一年,天降大雨。谷水河泛濫成災,沖毀了洛陽城門,淹進洛陽宮,平地水深五尺,毀壞宮寺十九處,淹沒民房七百多家。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是我沒有德行,所以皇天才會降災。大概是因爲我視聽不明、刑罰失當,才使陰陽錯亂,雨水反常吧。現在是應該撫恤百姓,反省我自己的過失的時候了,我還有什麼心情獨自安享這些珍饈美味呢?傳我令,停止供應肉類食品,只進蔬菜素食。另外,讓文武百官都上書奏事,暢言政事得失。』不久,中書侍郎岑文本呈上了一篇奏疏:
我聽說創業於亂世,是非常困難的;要守住已有的基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君王只有居安思危,才能鞏固基業:要有始有終,才能將基業發揚光大。如今雖然已經天下太平,但大唐是在戰亂中創業的,長期的戰爭使民生凋敝,百姓死傷無數,田地得到開墾的也很少。雖然貞觀以來朝廷實施了很多仁政,但戰爭的創傷非一時半刻可以平復;如今朝廷的道德教化已遍及天下,但老百姓依然很貧困。古人把治國比喻爲種樹,培育的時間越長,樹木越枝繁葉茂;如果培植的時間不夠,根基不穩固,雖然爲樹添上肥沃的黑土,讓春天和煦的陽光照耀它,但只要有人搖動樹木,樹木必然會折斷並枯萎。
現在的老百姓,就像培植不久的樹木。如果常常對百姓進行含養體恤,那麼他們就會恢復元氣;只要有勞役,他們就會氣息奄奄;過多消耗民力,就會民不聊生;民不聊生,就會怨聲載道;怨聲載道恐怕就會產生背離叛亂之心。所以舜說:『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孔安國說:『百姓把命運寄托在君王身上,所以君王可愛。君王治國無道,百姓就會反對他,所以百姓可畏。』孔子說:『君王像船,百姓像水。水可以使船浮起來,也可以使船沉沒。』所以自古以來,君王在天下太平之後內心的憂患並沒有消除,反而一日比一日更謹慎,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啊。

【原文】

伏惟陛下覽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機,上以社稷爲重,下以億兆在念。明選舉,慎賞罰,進賢才,退不肖。聞過即改,從諫如流。爲善在於不疑,出令期於必信,頤神養性,省游畋之娛;雲奢從儉,減工役之費。務靜方內,而不求闢土;載櫜弓矢①,而不忘武備。凡此數者,雖爲國之恆道,陛下之所常行。臣之愚昧,惟願陛下思而不怠,則至道之美與三、五比隆②,億載之祚與天地長久。雖使桑谷爲妖③,龍蛇作孽,雉雊於鼎耳,石言於晉地④,猶當轉禍爲福,變災爲祥,況雨水之患,陰陽恆理,豈可謂天譴而系聖心哉?臣聞古人有言:『農夫勞而君子養焉,愚者言而智者擇焉。』輒陳狂瞽,伏待斧鉞⑤。

太宗深納其言。
【注釋】

①載櫜(ɡāo)弓矢:櫜,古代盛衣甲或弓箭之囊。載櫜弓矢指把弓箭收藏起來,引申爲休戰或議和。

②與三、五比隆:三、五,三皇五帝。意謂與三皇五帝比擬。

③桑谷爲妖:傳說中的凶兆。

④石言於晉地:傳說中的凶兆。

⑤伏待斧鉞(yuè):伏地而等待誅殺。

【譯文】

希望陛下能通曉古今之事,體察政治的得失,上以國家爲重,下以蒼生爲念,公正地選舉官員,慎重地實施賞罰,提拔賢才,斥退庸人。清楚自己的過失並加以改正,從諫如流。用人不疑,言必有信。修養上,能無爲無欲,修持心性,免去游宴畋獵的歡娛;去掉奢侈,一切從儉,節省大興土木的費用。政治上,應崇尚清靜,不要無休止地開疆拓土,應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但也不可忘了軍備的必要。以上幾點,是治國應當堅持的原則,陛下自己也在身體力行。我不才,只希望陛下能持之以恆,使國家像三皇五帝時一樣興盛安定,萬世流芳。即使出現桑谷那樣的妖孽,有龍蛇興妖作怪,雞飛到鼎上鳴叫,晉地的石頭會說話這樣的怪事,也會轉禍爲福,化凶爲吉,何況雨水這樣的自然災害,是陰陽變化的常事,怎麼可以說是上天在譴責陛下,而讓您如此不安呢?古人說:『農民勞動而君子撫養他們,愚昧的人發表議論,聰明的人擇善而從。』臣妄自陳述膚淺之見,冒死進言。』

看了這篇奏疏,唐太宗認爲非常有道理,就採納了他的意見。
唐侏 發表於 2025-6-11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三十九"災祥"章所載貞觀十一年水患之事,實爲唐代政治哲學之重要典範。太宗面對自然災害所展現的"罪己"精神與岑文本"君舟民水"之諫,構成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災異論"與"民本論"的經典表述,其內涵值得深入剖析。

一、災異觀與政治自省機制
太宗將水患歸因於"視聽弗明,刑罰失度",體現【尚書·洪範】"咎徵"思想傳統。其"斷肉料,進蔬食"之舉,非徒形式,實爲【禮記·月令】"災年修政"理念的具體實踐。這種將自然現象與政治倫理相聯繫的思維模式,形成中國特有的"天人感應"政治哲學,爲君主專制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自我修正機制。

二、民本思想的深化發展
岑文本引仲尼"君舟民水"之喻,源自【荀子·王制】,其諫言包含三層深意:
1. 民生養護論:"種樹"之喻揭示戰後經濟恢復的長期性,強調【管子】"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的治國智慧。
2. 政治合法性論:援引舜帝"可愛非君,可畏非民"之說,深化【孟子】"民貴君輕"思想,將民心向背作爲政權存續的根本標準。
3. 危機預防論:"雖休勿休,日慎一日"的告誡,體現【周易】"安而不忘危"的憂患意識。

三、治國理政的辯證智慧
文本所陳"明選舉、慎賞罰"等八項建議,實爲貞觀之治的核心經驗:
1. 制度建構與道德修養並重:"進賢才"與"頤神養性"相輔相成。
2. 動態平衡的治理藝術:"載櫜弓矢"體現【司馬法】"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的辯證思維。
3. 常態與非常態的統一:將"恆道"與"變通"有機結合,展現儒家"經權"思想的政治實踐。

結語:
此段記載濃縮了傳統治國理政的精髓。太宗"聞過即改"的胸襟與岑文本"百年樹人"的遠見,共同構建了"貞觀之治"的思想基礎。其中蘊含的民本思想、危機意識與自我革新精神,對當代治理仍具啟示意義。正如魏徵所言:"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這段君臣對話的價值,正在於其超越時空的政治智慧。
蔡去 發表於 2025-6-20 20:25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三十九"災祥"章所載貞觀十一年水患事,實爲唐代政治哲學之重要標本。太宗以"君舟民水"之喻罪己修德,岑文本以"百年樹人"之理論治國要道,二者共同構建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災異—修省"的經典範式,其深意值得細究。

一、災異觀下的政治倫理自覺
太宗面對洛水泛濫致宮室損毀、民宅漂沒之災,首言"朕之不德",此非虛文謙辭,實乃董仲舒"災異譴告"說的實踐體現。【春秋繁露】云:"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太宗引咎自責,停膳減膳,正是以人君之"畏天"達成"恤民"之實。其"陰陽舛謬"之論,直承【漢書·五行志】"治宮室,飾台榭,內淫亂,犯親戚,侮父兄,則稼穡不成"的天人感應邏輯,將自然災害與政治得失建立道德聯繫,形成極具中國特色的政治問責機制。

二、岑文本治國三策的經學淵源
岑文本奏疏提出"守成不易"的命題,其"種樹"之喻源自【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他將治國比作樹木生長,強調政策延續性的重要,暗合【孟子】"勿奪農時"的仁政思想。其引孔安國釋【尚書】"可愛非君,可畏非民",揭示出"君—民"關係的辯證性:君權神聖性(可愛)與民本制約性(可畏)構成張力,這與【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的經典表述一脈相承。

三、"聞過即改"的實踐智慧
文本諫言"進賢才、退不肖"實本【尚書·咸有一德】"任官惟賢才";"雲奢從儉"化用【老子】"去甚去奢";"載櫜弓矢"出自【詩經·時邁】。這種將諸子思想熔鑄爲治國方略的表述方式,典型體現了貞觀朝"以儒爲體,兼采百家"的政治智慧。尤其"雖休勿休"四字,濃縮【尚書·呂刑】"雖畏勿畏,雖休勿休"的勤政精神,成爲唐代"慎終如始"政治文化的精煉表達。

結語:
此段記載展現的不僅是具體的救災措施,更是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災異—修省—更化"的完整邏輯鏈。太宗以"罪己詔"形式完成君德自省,岑文本則系統闡釋"守文之主"的爲政之道,二者共同構成"貞觀之治"的精神內核。其價值不在災異說本身是否科學,而在於建立權力自我約束的倫理機制,這正是【貞觀政要】歷經千年仍具啟示意義的根本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