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37|回復: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39灾祥诗解1天下至公而后祥瑞妖不胜德修德销变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3 12:2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39灾祥诗解1天下至公而后祥瑞妖不胜德修德销变题文诗:
贞观六年,谓侍臣曰:朕见众议,以祥瑞为,
美事频有,表贺庆者,如朕本心,但使天下,
太平人人,家给人足,虽无祥瑞,亦可比德,
于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有芝草,
遍街凤凰,巢苑囿亦,何异桀纣?尝闻石勒,
时有郡吏,燃连理木,煮白雉肉,吃岂得称,
为明主耶?又隋文帝,深爱祥瑞,遣秘书监,
王劭著衣,在朝堂对,考使焚香,而读皇隋,
感瑞经也.旧尝见传,说此事实,以为可笑.
为人君当,须至公理,天下以得,万姓欢心.
若尧舜在,百姓敬之,如天地爱,之如父母,
动作兴事,人皆乐之,发号施令,人皆悦之,
此大祥瑞.此后诸州,所有祥瑞,不用申奏.
圣主真情,公正无私,天下至公,祥瑞乃见.
贞观八年,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
淮多大水.太宗以问,侍臣秘书.监虞世南,
曰春秋时,梁山塌崩,晋侯而召,伯宗问焉,
伯宗对曰:国主山川,是故山崩,川竭君为,
之不举乐,降服乘缦,祝币以礼.梁山也者,
晋所主也.晋侯从之,故得无害.文帝元年,
汉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而崩,水大出令,
郡国毋献,施惠天下,远近欢洽,亦不为灾.
后汉灵帝,时青蛇见,御座晋惠,帝时大蛇,
长三百步,见于齐地,经市入朝.按蛇宜在,
草野而入,市朝所以,为怪耳今,蛇见山泽,
深山大泽,必有龙蛇,盖不足怪.又山东雨,
虽则其常,然陰潜久,恐有冤狱,君宜断省,
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
销变灾害.太宗为然,因遣使者,赈恤饥馁,
申理冤讼,多所原宥.至德真情,妖不可干.
【原文】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此见众议以祥瑞①为美事,频有表贺庆。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无祥瑞,亦可比德于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有芝草遍街衢,凤凰巢苑囿,亦何异于桀、纣?尝闻石勒②时,有郡吏燃连理木,煮白雉肉吃,岂得称为明主耶?又隋文帝深爱祥瑞,遣秘书监王劭著衣冠,在朝堂对考使焚香,读【皇隋感瑞经】。旧尝见传说此事,实以为可笑。夫为人君,当须至公理天下,以得万姓之欢心。若尧、舜在上,百姓敬之如天地,爱之如父母,动作兴事,人皆乐之,发号施令,人皆悦之,此是大祥瑞也。自此后诸州所有祥瑞,并不用申奏。』

【注释】

①祥瑞:吉祥的征兆。

②石勒:匈奴人,字世龙。晋元帝时,据襄国称帝,史称后赵。

【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我近来见人议论,认为上天呈现吉祥的征兆是美好的事情,频频上表庆贺。而我认为,只要天下太平,家家户户富足美满,即使上天没有祥瑞之兆,也可比尧、舜的清明之治了。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夷狄等少数民族又侵犯中原,纵然满街都长着芝草,苑囿中有凤来栖,这样的时代与桀、纣时又有什么差别呢?我听说后赵石勒称帝的时候,有个郡县的官员点燃连理木,煮白雉肉吃,故意制造祥瑞,难道石勒就可因此被称作明君吗?另外,隋文帝最喜欢祥瑞。他叫秘书监王劭穿着特异的衣服,戴着奇怪的帽子,在朝堂上当着众位大臣洗手焚香,闭着眼睛,口中念念有词,读【皇隋感瑞经】。我过去看到这些人为制造祥瑞之兆,觉得可笑之极。身为国君应当治理好天下,以此来赢得百姓的拥戴。尧、舜在位时,百姓像对待天地那样敬重他们,像对待父母那样爱戴他们。不管什么事情,百姓都乐意去做,他们发号施令,百姓都乐意接受,这才是真正的祥瑞之兆啊。从今以后,各州府如果发现有祥瑞之兆,就不要再上报朝廷了。』

【原文】

贞观八年,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①及江 、淮多大水。太宗以问侍臣,秘书监虞世南对曰:『春秋时,梁山崩,晋侯召伯宗而问焉,对曰:'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乐,降服乘缦,祝币以礼焉。」梁山,晋所主也。晋侯从之,故得无害。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令郡国无来献,施惠于天下,远近欢洽,亦不为灾。后汉灵帝时,青蛇见御座;晋惠帝时,大蛇长三百步,见齐地,经市入朝。按蛇宜在草野,而入市朝,所以为怪耳。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陰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太宗以为然,因遣使者赈恤饥馁,申理冤讼,多所原宥。

【注释】

①山东:崤山以东地区。

【译文】
贞观八年,陇右一带发生山崩,大蛇时常出没。另外,崤山以东及江淮地区也常常发生洪灾。唐太宗向大臣们询问此事,秘书监虞世南说:『春秋的时候,梁山崩塌,晋国国君召集大臣伯宗查问原因,大臣伯宗说:『山川是国家的主脉,如今山崩溃,河断流,大王现在应该不再奏乐、不穿华丽的衣服,乘坐没有文饰的马车,用钱币拜祭梁山。』梁山,是晋国属地,晋国国君采纳了这个意见,果然事后再无灾害。汉文帝元年,齐、楚之地有二十九座山在同一天崩溃,洪水泛滥。汉文帝下令周围的郡国不再向朝廷进献供奉,又向老百姓施加恩惠,远近之地的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不久,灾害自然消失。后来汉灵帝时,有人在皇帝的御座旁发现了一条青蛇;晋惠帝时,在齐地发现了一条长三百步的大蛇,这条蛇经过集市进入朝堂。一般来说,蛇应当生活在杂草丛生的荒野,而这条蛇却进入了集市、朝堂,所以大家都非常奇怪。现在有人在大山、大河边发现了蛇,深山大河必潜藏着龙蛇,这是自然现象,实不足为怪。另外,山东普降大雨,虽是寻常之事,但时间持续过长,恐怕民间有冤情,应当重新审理官司,或许可以顺从天意。而且邪不压正,只要修炼道德就可以使灾害自然消失。』唐太宗觉得此话有理,于是就派使者到灾区赈济灾民,采用宽大为怀的政策重新审理官司,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
薛炊攻 發表於 2025-7-21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三十九〈灾祥〉章所载太宗君臣论祥瑞事,实为治国理政之要义。太宗以石勒郡吏烹煮连理木、白雉肉为食之荒诞,隋文帝令王劭诵《皇隋感瑞经》之虚妄为例,直指人君当以"至公理天下"为务,诚为千古不易之论。今试析其理有三:

一、祥瑞之本在德政
太宗谓"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无祥瑞,亦可比德于尧舜",此正合《尚书·洪范》"五福六极"之说。古人以"休徵咎徵"观政得失,然《春秋》载"陨石于宋五"乃记异不记祥,孔子修《春秋》"灾异不言祥瑞",皆明圣王当重实政。汉代王充《论衡·异虚篇》早已斥"凤皇骐驎,太平之瑞"为虚妄,太宗之论实承此辨正传统。

二、灾异之应以修德
贞观八年陇右山崩,虞世南引《左传》梁山崩事及汉文帝应对之策,阐发"国主山川"之理。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禬礼哀围败",郑玄注"山川之神,主水旱厉疫",古人本有灾异修省之制。太宗遣使赈灾、理冤,正合董仲舒"天人感应"说中"灾异谴告"之积极意义,非徒事禳祷而已。

三、明君之鉴在民心
所谓"动作兴事,人皆乐之;发号施令,人皆悦之,此是大祥瑞",实本《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之旨。北魏孝文帝曾言"国家兴在德不在瑞",与太宗"妖不胜德"之论同出一辙。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特录此事,正是以唐太宗为"不惑于祥瑞"的明君典范。

要之,太宗君臣之论,上承先秦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理性传统,下启后世"务实政、轻虚祥"的治国理念。清儒王夫之《读通鉴论》评此事曰:"太宗之明,能知瑞不足凭而德可为瑞",可谓的论。今人读史至此,尤当深思为政者若舍本逐末,徒矜祥瑞而忽民生,则纵有凤凰巢阁之异,适足为桀纣之续耳。
黎劭 發表於 2025-7-28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三十九《灾祥》章所载太宗君臣论祥瑞事,实为传统政治哲学中"灾异天谴说"之重要实践案例。太宗以"至公理天下"为治国圭臬,其祥瑞观呈现出三重理论向度:

一、祥瑞本质论:德政为体,符瑞为用
太宗明言"天下太平,家给人足"方为真祥瑞,此论直承《尚书·洪范》"王道正直"之说。石勒郡吏烹煮连理木、白雉事,恰如《论衡·讲瑞》所讥"物以希为贵"的虚妄;隋文帝令王劭诵《皇隋感瑞经》,更堕入谶纬神学之窠臼。太宗以"尧舜之德"解构传统祥瑞符号,将政治合法性基础彻底转向德治实践,此乃对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创造性转化。

二、灾异应对论:阴阳和合,德胜妖孽
陇右山崩、大蛇屡现等异象,虞世南引《春秋》梁山崩及汉文帝故事为鉴,揭示"国主山川"的政治象征意义。其"妖不胜德"说本于《左传》"德胜不祥"思想,而"修德销变"的应对策略,则暗合《周易·系辞》"仰观俯察以通神明"的认知路径。太宗遣使赈灾、理冤之举,实为《周礼·大司徒》"荒政十二"的唐代实践。

三、政治伦理观:以民为鉴,天道自显
"万姓欢心即大祥瑞"的论断,本质是将《孟子·尽心》"民为贵"理念具象化。这种将祥瑞标准从"天垂象"转为"民见德"的思想转向,与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载舟覆舟"之喻互为表里。取消祥瑞奏报的制度调整,更彰显出贞观政治"去魅务实"的理性精神,为后世《通典·礼典》"削祥瑞志"的先声。

要言之,贞观君臣的灾祥之辨,既承续了《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的传统认知,又通过"德本瑞末"的价值重构,实现了从神秘主义向理性主义的跨越。这种政治智慧,对于当代治理仍具镜鉴意义——真正的"祥瑞",永远存乎民心向背之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