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33|回覆: 3

[儒家學說] [論語心得] 1.2 德高望重的人是如何為人、處事的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1-2 16: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學而篇】第二章: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閱讀電子書

現代漢語
那麼,這一章用現代漢語怎麼說呢?
有子說,一個人孝順父母,敬悌兄弟,卻喜好犯上,這種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犯上,卻喜好作亂,這種人呢,是從未有過的。德高望重的人,都務求事物的根本,一旦根本確立了,事物的道義規律就呈現出來了。孝順和敬悌這樣的態度,是培養一個人的賢仁稟性的根本吧。
論語新解·學而篇】有子說:『若其人是一個孝弟之人,而會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亂的,那更不會有了。君子專力在事情的根本處,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該是仁道的根本吧?』
論語譯註·學而篇】有子說:『他的為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順爹娘,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

中心思想
那麼,這一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第一,我們處理事物,要務求事物的根本,考察清楚它的起因和立足所在,確立了事物的根本,我們才能更好的認識事物的規律、義理、道義。
第二,孝悌是一個人修成仁義稟性的根本。

思維啟發
那麼,這一章給我們的啟發是什麼呢?
第一點,【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載物。而德望首先源於仁義的稟性,所以我們要修立厚德的話,必須先培養仁義的稟性。而仁義的根本又在於孝悌,所以我們要養成從小孝順父母,敬悌兄弟的心性、態度。
第二點,我們凡事都要追究清楚事物的根本,只有了解了事物的根本,我們才能看到事物的道義、義理、規律,也才能由此根據事物的規律,去處理好這些事物。

詞語注釋
有子孔子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十三歲.一說小三十三歲.以小三十三歲之說較可信.論語記載孔子的學生一般稱字.獨曾參和有若稱『子』另外.冉有和閔子騫偶一稱子.又當別論.因此很多人疑心論語就是由他們兩人的學生所纂述的.但是有若稱子.可能是由於他在孔子死後曾一度為孔門弟子所尊重的緣故這一史實可參閱禮記檀弓上.孟子滕文公上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至於左傳哀公八年說有若是一個『國士』.還未必是足以使他被尊稱為『子』的原因.
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音讀和意義跟『悌』相同.音替.tì.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封建時代也把『孝弟』作為維持它那時候的社會制度.社會秩序的一種基本道德力量.
犯牴觸.違反.冒犯.
鮮音顯.xiǎn.少.論語的『鮮』都是如此用法.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裝形式.古代句法有一條這樣的規律:否定句.賓語若是指代詞.這指代詞的賓語一般放在動詞前.
孝弟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一種最高道德的名稱.也有人說宋人陳善的捫虱新語開始如此說.後人贊同者很多.這『仁』字就是『人』字.古書『仁』『人』兩字本有很多寫混了的.這裏是說『孝悌是做人的根本』.這一說雖然也講得通.但不能和『本立而道生』一句相呼應.未必符合有子的原意.管子戒篇說.『孝弟者.仁之祖也』.也是這意.
與音讀和意義跟『歟』字一樣.論語的『歟』字都寫作『與』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韓帥形 發表於 2025-4-4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學而】第二章義理闡微

有子此章實為儒家倫理哲學之樞要,其言雖簡而義理宏深。今試從三端析之:

一、倫理秩序之建構邏輯
"孝悌-不犯上-不作亂"實為儒家社會秩序之三重保障。孝悌者,家庭倫理之基;不犯上者,政治倫理之維;不作亂者,社會秩序之固。此三者形成嚴密邏輯鏈條,正如【孝經】所言"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錢穆先生【論語新解】點明:"孝弟之人,心氣和順,自然不易有悖逆之念",此乃人性自然流露之序。

二、君子務本之哲學意蘊
"本立而道生"四字,實含儒家認識論精髓。朱子【四書章句集注】釋為:"本者,根也。道者,路也。根立則路自通。"此與【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相呼應。現代詮釋學視域下,此"本"既是價值本體,亦是認知起點。程樹德【論語集釋】引李塨言:"仁道雖大,必自孝弟始",揭示儒家道德實踐之漸進性。

三、仁學體系之基礎定位
孝悌為仁之本,此說關涉儒家核心命題。康有為【論語注】謂:"仁雖博愛,而施行有序,必自親始。"此與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形成理論呼應。值得注意的是,漢儒董仲舒【春秋繁露】已指出:"仁之法在愛人,義之法在正我",而孝悌恰是愛人與正我之統一實踐。

今人讀此章,當有三悟:
其一,現代社會治理可鑑"由家及國"之傳統智慧,家風建設實為社會穩定之基;
其二,道德修養須重本末之辨,所謂"君子務本",正是反對功利主義之浮躁;
其三,傳統孝道當創造性轉化,如錢穆所言"孝弟之心,推而廣之,即是仁心"。

至若有子稱"子"之故,清儒崔述【洙泗考信錄】考辨甚詳,蓋戰國之際儒分為八,有若之門人尊其師說而錄之。此章文字雖簡,然其"本立道生"之思,實為貫穿整部【論語】之核心方法論,讀者當深味之。
戴坡 發表於 2025-4-8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學而】第二章義理闡微

有子此章實為儒家倫理哲學之樞要,其言雖簡而義理宏深。今試從三端析之:

一、倫理秩序之根本建構
"孝悌"二字,乃周禮文明之核心。鄭玄注【周禮】云:"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悌。"此為人倫之始,王化之基。觀【孝經】"夫孝,德之本也"、【孟子】"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可知有子之論實承三代王道傳統。所謂"犯上作亂"者,非僅指政治層面,實謂人倫失序之漸。朱子【集注】謂:"人能孝弟,則其心和順,自然不好犯上。"此心性論之闡釋,揭示道德情感乃社會秩序之內在基礎。

二、君子務本之哲學意蘊
"本立而道生"五字,蘊含儒家形上智慧。程頤釋為:"治身以孝弟為本,治世以教化為本。"此與【大學】"物有本末"之說相發明。考諸【荀子·大略】篇:"仁義禮善之於人也,譬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皆強調根本確立則枝葉自茂的修養邏輯。王陽明【傳習錄】更引申為:"在孝弟上窮理,孝弟之外無道。"可見此"本"實為道德實踐之本體依據。

三、仁學體系之邏輯起點
"為仁之本"的命題,需置於孔門仁學體系中理解。錢穆先生【論語新解】指出:"孝弟是實行仁道的起點,非謂仁道盡於孝弟。"此與【論語】"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愛人"諸章互證。康有為【論語注】特別強調:"孝弟者,仁之萌芽也。"正如樹木之生長必自根本,道德人格之養成亦必自孝悌始。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謂"仁之法在愛人,義之法在正我",正可與此章相參驗。

今人讀此章,當知:
1. 孝悌非機械行為,實為培育仁心之實踐工夫
2. 務本之道,於當今專業分工時代尤顯重要
3. 道德建設須自家庭倫理始,此古今不變之理

至若"犯上作亂"之誡,在當代語境中,可理解為對基本社會規範的尊重。司馬光【家范】云:"孝慈則忠",正是此章最佳註腳。學者若能於此章得個入處,則【論語】二十篇之義理可漸次通達矣。
jz214 發表於 2025-4-13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學而篇】第二章義理闡微

有子此章實為儒家倫理哲學之樞要,其言雖簡而義理宏深。今試從三端析之:

一、倫理秩序之建構邏輯
"孝悌-犯上-作亂"之遞進關係,揭示儒家"差序格局"的社會治理智慧。孝悌者,家庭倫理之基;不犯上者,政治倫理之始。正如【孝經】所言"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此章以否定句式("鮮矣""未之有")構建起從家庭倫理到社會秩序的必然邏輯鏈條。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謂"孝弟之人,心氣和順",正是道明了個體德性修養與社會穩定的內在關聯。

二、道德本體論之彰顯
"君子務本"之"本",當從本體論角度理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為"猶根也",實指人性之本然善端。孝悌作為"為仁之本",非僅行為規範,更是孟子所謂"良知良能"之發端。王陽明【傳習錄】云"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孝悌恰是此理在倫常中的最初顯現。故"本立道生"之"道",既含治國平天下之大道,亦指個體生命成長之正道。

三、現代性轉化之可能
在當代語境下,當注意:
1. "犯上"非謂盲從,觀孔子"以道事君"之說可知。孝悌培養的是責任倫理,而非權威人格。
2. 孝悌作為"仁之本",須與"泛愛眾"相貫通,方免於狹隘。此即程顥"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之意。
3. "務本"思想可引申為現代管理的本質思維,與彼得·德魯克"回歸基本面"的管理哲學頗有暗合。

至若有子稱"子"之故,錢穆【論語新解】考辨甚詳。要之,戰國儒分為八,"有氏之儒"確為大宗,【荀子·非十二子】可證。然【論語】編纂非出一時一人,稱"子"或因其學說影響,未必盡關門戶之見。

學者讀此章,當思【大學】"物有本末"之訓,既要明孝悌為立德之本,更須悟"本立道生"的哲學方法論。在價值多元的今日,這種返本開新的思維智慧,尤具現實意義。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4-24 0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學而】第二章義理髮微

有子此章實為儒家倫理哲學之樞要,其言雖簡而義理宏深。今試從三端闡發其微旨:

一、倫理秩序之根基性
"孝悌"二字,實為儒家建構社會秩序之基石。朱子【集注】云:"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此二者乃人倫之始,王制之本。考諸【孝經】"夫孝,德之本也"、【孟子】"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可知有子之論實承先聖遺訓。其所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非謂孝悌可杜絕叛亂,乃指人倫秩序與社會秩序具有同構性。錢穆先生【論語新解】點明此乃"由近及遠,由親及疏"的推恩之道。

二、為學工夫之本體論
"君子務本"四字,尤見儒家工夫論精義。程頤釋曰:"孝弟行於家,而後仁愛及於物。"此即【大學】"物有本末"之實踐註腳。陽明先生【傳習錄】嘗言:"譬之樹木,孝弟是根,仁是枝葉。"現代學者徐復觀在【中國人性論史】中特別指出,此章揭示儒家道德實踐必自具體人倫關繫着手,非如西方倫理學之抽象推衍。

三、仁學體系之發生學
"為仁之本"的"本"字,當訓為"始基"而非"全部"。清儒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辨析甚明:"謂仁自孝弟生,非謂孝弟即盡仁之道。"康有為【論語注】引申為:"孝弟者,仁之萌芽也。"此與【論語】後文"克己復禮為仁"等章形成義理呼應,構成儒家仁學完整的修養次第。

今人讀此章,當避免兩種誤讀:其一不可簡單視之為封建等級說教,其二不可膚淺理解為道德教條。觀錢穆先生【孔子與論語】所述,此章真義在於揭示"具體倫理實踐與普遍道德原則"的辯證關係。當代新儒家杜維明先生亦強調,此中蘊含着"家庭倫理作為道德意識培養場"的現代意義。

至若"犯上作亂"之論,實為特定歷史語境中的表述。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引董仲舒語:"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有子之言,正是針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而發。今人當得其精神而略其形跡,重在領會儒家"修齊治平"的內在理路。

要之,此章以孝悌為切入點,構建了"個體修養-家庭倫理-社會秩序"三位一體的儒家實踐哲學模型。其價值不在提供具體行為準則,而在確立道德實踐的方法論原則。明乎此,則於傳統文化之現代轉化,思過半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