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97|回覆: 2

[新儒學] [論語心得] 1.1 爲人處事的根本思維有哪些?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1-2 13: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學而篇】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閱讀電子書

現代漢語
這一章用現代漢語來講的話,意思就是
孔子說,學習的知識能夠隨時隨地的實踐它這裡與第六章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遙呼相應,都是闡明如何『知行合一』的,不是一個很喜悅的事情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快樂的事情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他,這不就是一個君子應有的態度嗎?
論語譯註·學而篇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論語新解·學而篇先生說:『學能時時反覆習之,我心不很覺欣暢嗎?有許多朋友從遠而來,我心不更感快樂嗎?別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鬱不歡之意,不真是一位修養有成德的君子嗎?』

理解思路
不管是學與習,還是朋友相處,還是對自身認知,都必須立足於根本的思維:實事求是、實踐辨證、學與習結合、行與文結合,並且以『行』『習』爲重,『文』『學』爲輕。
人在汲取書本知識的過程中,會在腦海中形成一個『認知』的世界即意識形態,這種『認知』和現實是有差距的,因爲總有一些因素,會導致人的認知與事實有所偏差,所以我們要更加重視實踐,在恰當的時候將『認知』放到現實世界裡去實踐、辨證,把存在誤差的認知遺棄,這樣,我們才能保證自己對現實世界的認知能保持最低限度的偏差,也只有這樣才不會在處事過程中誤導自己。
因爲人性有差異,我們平時遇到的人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比如有的人全身都是消極的負能量,如果和這樣的人交朋友,我們就無法從他的身上獲得進步的動力,甚至只會得到負面的消極影響。

思維啟發
那麼,這一章給我們的啟發是什麼呢?
第一點,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給我們的啟發就是,我們以後多點將課本里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保障自己不會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迷失自己,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
第二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給我們的啟發就是,以後我們要多多交志同道合的、有正能量的、積極向上的、有遠大理想的朋友,這樣我們就能展開知識討論,相互激勵,提高我們自己。
第三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給我們的啟發就是,別人不知道我,是因爲我自己的德望不夠,那麼,我就要努力學習,做好我自己,提升我自己的德望,這樣才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我。

詞語注釋
子,論語『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時,『時』字在周秦時候若作副詞用.等於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的『以時』.『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的意思.王肅的論語注正是這樣解釋的.朱熹的論語集注把它解爲『時常』.是用後代的詞義解釋古書.
習,一般人把習解爲『溫習』.但在古書中.它還有『實習』.『演習』的意義.如禮記射義的『習禮樂』.『習射』.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這一『習』字.更是演習的意思.孔子所講的功課.一般都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像禮包括各種儀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這些.尤其非演習.實習不可.所以這『習』字以講爲實習爲好.
說,音讀和意義跟『悅』字相同.高興.愉快的意思.
有朋,古本有作『友朋』的.舊注說:『同門曰朋.』宋翔鳳樸學齋札記說.這裡的『朋』字即指『弟子』.就是史記孔子世家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譯文用『志同道合之人』即本此義.
人不知,這一句.『知』下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麼呢.當時因爲有說話的實際環境.不需要說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給說出.這卻給後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種說法我嫌牽強.所以仍照一般的解釋.這一句和憲問篇的『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精神相同.
慍,yùn.怨恨.
君子,論語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這裡是指『有德者』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西米露 發表於 2025-4-6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學而】首章三昧發微
(甲)知行本體論
【學而】開篇三句,實爲儒家工夫論之總綱。"學而時習"非謂簡單溫習,乃"格物致知"與"誠意正心"之統一。朱子【集注】解"習"爲"鳥數飛",正喻實踐之反覆體證。陽明先生雲"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恰與此章"學""習"相貫。所謂"悅",非感官之樂,乃"理義之悅我心"(孟子語)的德性愉悅,是主體與天道契合時的精神體驗。

(乙)友道之顯微
"有朋自遠方來"之樂,當與【易·兌卦】"朋友講習"互參。鄭玄注"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揭示儒家交友之要義在道義相砥。程明道謂"天地之間只有一個感與應而已",遠方來朋正是"同聲相應"的宇宙生命共鳴。此樂非世俗歡宴,實爲"德不孤,必有鄰"(【里仁】)的形上慰藉。

(丙)君子之氣象
"人不知而不慍"乃成德之驗。【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與此同揆。錢穆先生【論語新解】點出此境需"內心修養"。不慍非強忍,實爲"反身而誠"(【孟子】)後的超越心態。張載【正蒙】言"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君子正是破除"小我"執念,方能在"不知"中保持澄明。

(丁)三句一貫說
此章三句暗藏"成己-成物-成聖"次第:首句修己工夫,次句推己及人,末句天人貫通。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謂"學"字貫穿始終,實指"下學上達"的完整路徑。現代詮釋尤當注意:
1. "習"含批判性實踐維度,非機械重複
2. "朋"具精神共同體意涵,非功利交往
3. "不慍"體現主體性挺立,非消極隱忍

(戊)現代啟示錄
①知識經濟時代尤需警惕"知而不行"的異化,當以"習"療治知識焦慮
②虛擬社交泛濫之際,"遠方來朋"提醒真實精神交往的可貴
③信息爆炸環境中,"不慍"恰是保持認知定力的心法

按:此章實爲儒家"內聖外王"之縮影,三句如鼎足而立,共撐起"爲己之學"的宏大架構。學者若能於"悅""樂""不慍"處體認心性本源,則半部【論語】可治天下之說,思過半矣。

(全文798字)
清幽 發表於 2025-5-11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學而】首章三重境界的實踐哲學詮釋

【論語】開篇三句,實爲儒家立身處世之三重境界,蘊含著由內聖而外王的完整修養路徑。今試從實踐哲學角度,對此章作一系統詮釋。

一、"學而時習"的知行本體論
"學而時習之"非僅指知識溫習,實爲儒家知行觀的核心表述。朱子【集注】云:"學之爲言效也",強調效法先王之道;"時習"之"時",既指時序規律(【周易】"與時偕行"之義),更蘊含"當其可之謂時"(【禮記·學記】)的實踐智慧。王陽明在【傳習錄】中特別指出:"在事上磨鍊,方立得住",正是對此句的精妙闡釋。所謂"悅",乃主體通過實踐確證自我價值時產生的本體性愉悅,與【孟子】"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一脈相承。

二、"有朋遠來"的交往倫理學
"朋"字從二"月",指志同道合者。【周易·兌卦】"君子以朋友講習",揭示儒家交往倫理的雙重維度:橫向的學問切磋與縱向的道德感召。程頤釋此句爲"以善及人",強調德性輻射的超越性。值得注意的是,先秦"遠方"概念具有文化地理學意義,孔子周遊列國正是這種開放胸懷的實踐體現。在當代語境中,此句啟示我們建構"學習共同體"的重要性,正如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所言:"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三、"人不知不慍"的君子氣象說
"不慍"二字最見功夫,【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可作註腳。朱熹指出這是"成德之事",實爲道德自主性的最高體現。考【憲問】篇"不患人之不己知",可知孔子將認知主體性嚴格限定在自我完善範疇。這種"反求諸己"的思維模式,與西方主體間性理論形成有趣對話,展現出儒家特有的精神超越路徑。

實踐智慧啟示:
1. 建立"體用一源"的學習觀,以"習"爲檢驗"學"的標準,避免陷入"知而不行"的現代認知困境
2. 培育"德不孤,必有鄰"的交往理性,在數位化時代重構真實的精神共同體
3. 修煉"求仁得仁"的主體定力,在價值多元社會中保持文化自覺

此章三句實爲遞進關係:由自我修養(格物致知),到社會互動(誠意正心),終至精神超越(修身齊家)。錢穆先生【論語新解】點明:"本章三語,實亦孔子畢生爲學之自述"。今日重讀,尤當領會其"下學而上達"的實踐智慧,方不負聖賢垂訓之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戊子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二日巳時| 2025/5/19/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