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15|回覆: 1

[其他] 【貞觀政要】卷34辨興亡詩解2突厥忘恩行暴亂任小人則敗亡國在己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28 17: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34辨興亡詩解2突厥忘恩行暴亂任小人則敗亡國在己題文詩:
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天道,福善禍淫,
事猶影響.昔啟民之,亡國來奔,隋文帝也,
不吝粟帛,大興士眾,營衛安置,乃得存立.
既而強富,子孫不思,念報其德,才至始畢,
即起兵圍,帝於雁門.及隋國亂,恃強深入,
遂使昔安,立其國者,身及子孫,並為頡利,
兄弟所戮.今頡利之,破亡豈非,背恩忘義,
之所至也?群臣咸曰:誠如聖旨.咎由自取.
貞觀九年,北蕃歸朝,人奏突厥,大雪人飢,
羊馬並死;中國人在,彼者其皆,入山作賊,
人情大惡.唐太宗乃,謂侍臣曰:觀古人君,
行仁義任,賢良則理;行暴亂任,小人則敗.
突厥所信,任者並共,公等見之,略無忠正,
可取也者.頡利亦復,不憂百姓,恣情所為,
朕以人事,觀之其亦,何可久矣?魏徵進曰:
昔魏文侯,問李克諸,侯誰先亡?曰吳先亡.
文侯問故?李克對曰:數戰數勝,數勝主驕,
數戰民疲,不亡何待?頡利可汗,遂逢隋末,
中國喪亂,恃眾內侵,今尚不息,此必亡道.
君深然之.貞觀九年,太宗謂曰:頃讀北周,
北齊之史,末代亡國,之主為惡,多相類也.
齊主好奢,所有府庫,用之略盡,乃至關市,
無不稅斂.朕常謂此,猶如饞人,自食其肉,
肉盡必死.倘若人君,賦斂不已,百姓既弊,
其君亦亡,齊主即是.然周天元,帝與齊主,
若為優劣?魏徵對曰:二主者也,亡國雖同,
其行則別.齊主偄弱,政出多門,國無綱紀,
遂至亡滅.周天元帝,性凶而強,威福在己,
亡國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論之,齊主為劣.

【原文】

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天道福善禍淫,事猶影響。昔啟民亡國來奔,隋文帝不吝粟帛,大興士眾營衛安置,乃得存立。既而強富,子孫不思念報德,才至始畢,即起兵圍煬帝於雁門。及隋國亂,又恃強深入,遂使昔安立其國家者,身及子孫,並為頡利兄弟之所屠戮。今頡利破亡,豈非背恩忘義所至也?』群臣咸曰:『誠如聖旨。』

【譯文】
貞觀五年(631),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上天給善人降福、給壞人降禍,事必報應。當年突厥的啟民可汗失國南奔,隋文帝不惜粟帛錢財,動員了大批兵士守衛安置,使他們能夠生存下來。不久突厥富強了,啟民可汗的子孫卻不想報答恩德。到始畢可汗時,就起兵把隋煬帝圍困在雁門關。等到隋朝大亂,又恃強深入,致使當年幫助啟民可汗安家立國的隋朝官員自身和子孫,都遭到頡利可汗兄弟的屠殺 。如今頡利可汗破滅了,難道不是忘恩負義的下場嗎?』大臣們都說:『確實像陛下所說的那樣。』

【原文】

貞觀九年,北蕃歸朝人奏:『突厥內大雪,人飢,羊馬並死。中國人在彼者,皆入山作賊,人情大惡。』太宗謂侍臣曰:『觀古人君,行仁義、任賢良則理;行暴亂、任小人則敗。突厥所信任者,並共公等見之,略無忠正可取者。頡利復不憂百姓,恣情所為,朕以人事觀之,亦何可久矣?』魏徵進曰:『昔魏文侯問李克:'諸侯誰先亡?」克曰:'吳先亡。」文侯曰:'何故?」克曰:'數戰數勝,數勝則主驕,數戰則民疲,不亡何待?」頡利逢隋末中國喪亂,遂恃眾內侵,今尚不息,此其必亡之道。』太宗深然之。

【譯文】
貞觀九年(635),北方突厥歸順的人奏疏說:『突厥境內連降大雪,百姓饑荒,羊和馬都死了。住在那裡的漢人都跑到山裡做了山賊,民情非常動盪。』太宗對侍臣們說:『觀察古代的君主,實行仁義、任用賢良就能使國家得以治理;施行暴政、任用小人國家就會敗亡。突厥所信任的人,和我們大家所看到的,根本沒有忠誠正直的可取之處。首領頡利又不關心百姓,恣意妄為,我用人情世故來分析,他又怎麼可能長久呢?』魏徵進言說:『從前魏文侯詢問李克:'諸侯之中誰會最先滅亡?」李克回答:'吳國先滅亡。」魏文侯問:'為什麼呢?」李克說:'屢戰屢勝,經常勝利就會驕傲,而經常發動戰爭就會使民生疲弊,不滅亡還等什麼呢?」頡利趁着中原大亂,就依仗自己兵強馬壯入侵中原,到今天還不想息戰,這就是他必然滅亡的道路。』太宗對此非常贊同。

【原文】

貞觀九年,太宗謂魏徵曰:『頃讀周、齊史,末代亡國之主為惡多相類也。齊主①深好奢侈,所有府庫用之略盡,乃至關市無不稅斂。朕常謂此猶如饞人自食其肉,肉盡必死。人君賦斂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齊主即是也。然天元②、齊主若為優劣?』征對曰:『二主亡國雖同,其行則別。齊主偄弱③,政出多門,國無綱紀,遂至亡滅。天元性凶而強,威福在己,亡國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論之,齊主為劣。』

【注釋】

①齊主:指齊後主,名緯,世祖之子。

②天元:北周宣帝,自稱天元皇帝。

③偄(ruǎn)弱:軟弱,怯懦。

【譯文】
貞觀九年,唐太宗對魏徵說:『近來我讀北周、北齊的史書,發現末代亡國的君主,所從事的壞事多數都很類似。齊主高緯非常奢侈,府庫所藏,幾乎都被他揮霍光了,以至於關隘市集,沒有哪一處不徵收賦稅的。我常說,這就像嘴饞的人吃自己身上的肉一樣,肉吃完了自己也就死了。君主不停地征斂賦稅,百姓既已疲弊,他們的君主也就滅亡了,齊主就是這樣的人。然而後周天元皇帝與齊主相比較,誰優誰劣呢?』魏徵回答說:『這兩個君主雖然同樣亡國,他們的做法還是有所區別。齊主懦弱,朝廷政令不一,國家沒有綱紀,以至滅亡。天元帝生性兇悍好強,作威作福獨斷專行,國家的滅亡,都由他一手造成的。從這方面來看,齊後主要劣一些。』
並船 發表於 2025-4-2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三十四『辨興亡』章所載太宗君臣論突厥興亡事,實為治國理政之鏡鑒。今就原文要義闡發如下:

一、天道福善禍淫之顯驗
貞觀五年太宗所論突厥啟民可汗事,揭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之理。隋文帝以萬乘之尊拯突厥於危亡,資其粟帛、遣兵營衛,可謂仁至義盡。然突厥坐大後非但不念舊恩,反於雁門之圍、隋末喪亂時乘危入寇,終致"身及子孫並為頡利兄弟所戮"。此正應【尚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之訓,突厥"背恩忘義"實為自取滅亡之根由。

二、任賢與暴政之因果律
貞觀九年論突厥亡國因由,太宗明指"行仁義任賢良則理,行暴亂任小人則敗"的治亂規律。頡利可汗所用皆諂佞之徒,如魏徵所言"略無忠正可取",復加"不憂百姓,恣情所為",其敗亡實屬必然。此與【荀子·王制】"明主急得其人,暗主急得其勢"之論暗合,突厥之亡恰為"親小人,遠賢臣"的典型反例。

三、數戰數勝之危殆觀
魏徵引李克論吳國"數戰數勝"之喻尤具深意。頡利恃隋末喪亂屢犯中原,正蹈"主驕民疲"之覆轍。【老子】云"大軍之後,必有凶年",突厥頻年用兵致"羊馬並死""人情大惡",恰如【左傳】所戒"逞於一時之強,而亡終身之望"。

四、周齊亡國比較之鑑
太宗與魏徵論北周、北齊亡國之異同,揭示兩種敗亡模式:齊主高緯"政出多門"顯綱紀崩壞之象,周天元"威福在己"見剛愎自用之弊。二者雖殊途同歸,然魏徵判齊主為劣,實因"偄弱失統"較之"獨夫專制"更失人君體統,此即【帝范】所謂"亂世之主,各有所失"的典型註腳。

結語:
太宗君臣論興亡之道,始終緊扣"存亡在己"的核心要義。突厥之亡在背德棄義,周齊之滅在失道寡助,皆印證【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之理。今觀貞觀之治所以昌明,正在太宗能以此類歷史教訓為戒,始終秉持"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治國智慧。此章所載,實為"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的生動詮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