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62|回复: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34辨兴亡诗解1周立弘仁秦行诈道务积于人非盈仓库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0-28 17: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政要卷34辨兴亡诗解1弘仁秦行诈道务盈仓库
题文诗:
贞观初年,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
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
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相悬?尚书右仆,
射萧瑀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八百诸侯,
不期而会.周室,六国无罪,始皇也,
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
太宗曰否,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
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
祚之修短,意在兹乎!贞观二年,太宗谓,
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大旱,
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不许赈给,
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
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
恃此富饶,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
亦此之由.凡理国者,,于人不在,
盈其仓库.古人: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之!
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者也;如其不肖,
多积仓库,徒益奢侈,危亡之本.民者国本,
藏富于民,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本立道生.
《原文》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从容地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之乱,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就吞并了六国。他们取得天下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国运长短如此悬殊呢?”尚书右仆射萧瑀回答说:“商纣王暴虐无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来与周武王会师,讨伐纣王。周朝虽然衰微,六国无罪,秦国完全是倚仗智诈暴力,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吞并诸侯的。虽然同是平定天下,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却不一样。”太宗说:“这样的说法不对,周灭殷以后,努力推行仁义;秦国达到目的以后,却一味地施行欺诈和暴力,它们不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别,而且守护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国运之所以有长有短,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译文】
贞观二年(628),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朝开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饥挨饿。当时国家粮仓贮存甚丰,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粮食拯济灾民,下令让老百姓自己想办法。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吝惜粮食,到了隋朝末年,粮仓贮存的粮食,足够五、六十年之需。隋炀帝继承父业,依仗国家富庶,所以挥霍无度,极尽奢侈之能事,终于国破家亡。对于国君,首要的任务在于含养民生,不在于充实粮仓。古人说:'老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么能够富足呢?’只要仓库的贮备足以对付灾年,再多贮存粮食又有什么用呢?国君的后代如果贤明,他自然可以保住江 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粮食满仓,也只是助长他奢侈浪费的习 气而已,这是国家危亡的原因。”
崔泓 发表于 2025-7-12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辨兴亡》治国之道探微

《贞观政要》卷三十四《辨兴亡》一章,以周秦兴衰为鉴,阐发“务积于人,非盈仓库”之治国至理。贞观初年,太宗与侍臣论及周武、秦皇得天下之异同,实为探究政权长治久安之根本。今试析其义,以明王道得失。

一、周弘仁德,秦尚诈力
周武王克殷,以“吊民伐罪”为帜,承天命而恤民生。《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室封建诸侯、制礼作乐,皆以“弘仁”为核。其祚运八百载,非侥幸所致,乃德化浸润之效。反观秦并六国,虽凭法家权谋、兵戈之利一统天下,然“以诈力取之,以暴虐守之”(贾谊《过秦论》),苛政峻法、疲民逞欲,故二世而亡。太宗所谓“祚运长短若此相悬”,正点明政权合法性与民心向背之关联。

二、积德于民,胜于充府库
“务积于人,非盈仓库”一语,直指治国本质。《论语》载孔子言“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更申“仁政必自经界始”。周制井田、汉初休养,皆以民生为务;秦皇却“内兴功作,外攘夷狄”(《史记》),竭天下之力以奉一己之欲。贞观群臣深谙此理,故魏徵屡谏“君舟民水”,强调“藏富于民”方为社稷之基。此与《大学》“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一脉相承。

三、贞观之治的实践回应
太宗之问,实为贞观施政张本。观其均田制、租庸调法,轻徭薄赋;纳谏如流,以“仁义”为纲,皆是对周秦之辨的践履。房玄龄曾言:“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此正呼应“积于人”之旨。贞观盛世,非仅赖仓廪充实,更因“以天下之心为心”(《帝范》),故能成三代以降之治世典范。

结语:兴亡之道,系于民心
周秦之异,非关天命,而在人事。太宗以史为镜,明乎“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礼记》)之理。今人读《辨兴亡》,当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之训。治国者若徒务权术、罔顾生民,纵有金城汤池,终难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之周期。贞观之智,千古可鉴。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贞观政要》文本,结合儒家经典与史论,阐发周秦兴亡之异同,并钩沉贞观君臣之反思,以彰“民本”思想为治国枢机。
韩帅形 发表于 2025-8-2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三十四‘辨兴亡’诗解一:周立弘仁秦行诈道,务积于人非盈仓库

【题解】
《贞观政要》此卷所载太宗与侍臣论周、秦兴亡之异,实为治国根本之辨。周以仁德绵延八百载,秦以诈力二世而亡,其关键在‘积德于人’与‘聚敛于仓’之别。太宗举《尚书》‘敬德保民’之训,魏徵引贾谊‘攻守异术’之论,皆指向‘民本’二字。今析此段,当明三代以降‘得民心者得天下’之理,尤可为当代资鉴。

《正文疏义》
贞观初,太宗以‘周武得天下而祚长,秦皇并六国而运短’为问,其意非较疆域之广狭,实探治国之枢机。尚书右仆射萧瑀对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虽微,六国未病,秦乃专恃诈力。’此答仅言表象,未及根本。魏徵则直指核心:‘周取天下后务弘仁义,秦得天下后益任诈力。’一语道破‘守成之道在德不在力’的千古至理。

周之兴,非惟武王伐纣顺天应人,更在周公制礼作乐、推行井田,使‘民有所养,德有所归’。《孟子》言‘仁政必自经界始’,周以分封、宗法、礼乐三制,将权力分散于诸侯而中心凝聚于民心,故虽厉王奔彘、幽王灭国,仍能藉诸侯之力延祚五百余年。此即‘务积于人’——德泽渗于黎庶,根基自固。

秦之亡,非止始皇暴虐,实商鞅‘利出一孔’之策遗祸。贾谊《过秦论》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秦统一后仍以‘法、术、势’驭民,严刑峻法、赋役无度,致‘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其‘盈仓库’而竭民力,犹割股啖腹,终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太宗深谙此理,故贞观之治以‘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为纲。其尝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此语正与魏徵‘非盈仓库,务积于人’相呼应。唐初推行均田、租庸调,兴科举、纳谏诤,皆本于‘藏富于民’之周制遗风。

《结语》
周秦兴亡之辨,实为‘王道’与‘霸道’之殊。太宗的发问与魏徵的对答,揭示了政权合法性的根源——不在武力的强弱,而在民心的向背。今读《贞观政要》,当思‘务积于人’非古人之空谈,乃治国之铁律。昔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然‘实仓廪’者当先厚民生,此即‘仁政’之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