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56|回覆: 3

[其他] 【貞觀政要】卷29禮樂詩解5秩無文禮舉敦睦情舅服同從母生日思母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27 17:0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29禮樂詩解5秩無文禮舉敦睦情舅服同從母生日思母題文詩:
今君以為,尊卑敘雖,煥乎已備,喪紀制或,
情理未安,爰命秩宗,詳議損益.臣等遵旨,
觸類傍求,採摭群經,討論傳記,或抑或引,
兼名兼實,損其有餘,益其不足,使無文之,
禮咸成秩,敦睦之情,畢舉變薄,俗於既往,
垂深篤義,之於將來,伸六籍之,所不能談,
超百王而,獨得者也.謹按曾祖,父母舊服,
齊衰三月,請加之為,齊衰五月;嫡子之婦,
舊服大功,請加為期;眾子之婦,舊服小功,
今與兄弟,子婦同為,大功九月;嫂叔舊無,
服今請服,小功五月.弟妻兄亦,小功五月.
其舅舊服,緦麻加與,從母同服,小功五月.
詔從其議,並魏徵詞.貞觀十七,年十二月,
癸丑太宗,謂侍臣曰:今朕生日,俗以生日,
可為喜樂,在朕之情,翻成感思.君臨天下,
富有四海,追求侍養,永不可得.仲由常懷,
負米之恨,良有以也.況詩經云:哀哀父母,
生我劬勞;奈何以劬,勞之辰遂,為宴樂事!
甚乖禮度,因而久泣.不忘初心,毋忘母恩,
養育之恩,情深似海,生不奉母,更待何時.
太宗真情,情真義深,報本返始,不忘所由.

【原文】

今陛下以為尊卑之敘,雖煥乎已備,喪紀之制,或情理未安,爰命秩宗,詳議損益。臣等奉遵明旨,觸類傍求,採摭群經,討論傳記,或抑或引,兼名兼實,損其有餘,益其不足,使無文之禮咸秩,敦睦之情畢舉,變薄俗於既往,垂篤義於將來,信六籍所不能談,超百王而獨得者也。
謹按曾祖父母,舊服齊衰三月,請加為齊衰五月;嫡子婦,舊服大功,請加為期;眾子婦,舊服小功,今請與兄弟子婦同為大功九月;嫂叔,舊無服,今請服小功五月。其弟妻及夫兄亦小功五月。舅,舊服緦麻,請加與從母同服小功五月。
詔從其議。此並魏徵之詞也。
【譯文】
現在,陛下認為尊卑之序雖然都制定完備了,但喪禮制度還不合情理,於是令大臣詳加審議修改。我們遵照陛下聖旨,參考了經典、傳記,進行了修改增刪,使沒有明文規定的禮儀變成條款,希望這會使人倫敦厚和睦,使日漸輕薄的民俗變得淳樸,改變過去淺薄的風俗,給後世留下榜樣,這些是六經上沒有談到的,是陛下超越百世帝王獨自獲得的。
我們謹遵禮儀,做了規定,如果曾祖母、曾祖父去世,過去服喪三個月,現在請陛下延長至五個月;嫡子的妻子,過去服喪九個月,現在請再延長;各位兒子的妻子服喪,請將過去規定的五個月改為九個月;嫂子、叔叔過去不服喪,現在請改為服喪五個月。弟弟的妻子和丈夫的兄弟也應服喪五個月。舅舅過去只披麻戴孝,現在請規定同對待繼母一樣,服喪五個月。

看畢,唐太宗下詔通過此項議案。此議案的作者乃魏徵。
【原文】

貞觀十七年,十二月癸丑①,太宗謂侍臣曰:『今日是朕生日。俗間以生日可為喜樂,在朕情,翻成感思。君臨天下,富有四海,而追求侍養,永不可得。仲由懷負米之恨②,良有以也。況【詩】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奈何以劬勞之辰,遂為宴樂之事!甚是乖於禮度。』因而泣下久之。

【注釋】

①癸丑:唐太宗生日。

②仲由懷負米之恨:仲由,孔子弟子子路,子路孝待父母,自己常吃野菜,而背米送給父母。父母死後,子路富有了,常懷悲嘆。

【譯文】
貞觀十七年,十二月癸丑日,唐太宗對大臣們說:『今天是我的生日。民間認為生日是可慶可賀的事情,但我卻感慨萬千。帝王君臨天下,富有四海,可是想奉養父母,卻永遠無法做到。仲由貧困時,常常到外面去為父母背米,他到楚國做官之後,富有萬鍾之粟,但那時他的父母去世了,再想盡孝心已不可能,所以他感到非常遺憾。【詩經】說:'可憐我的父母,為養育我付出了多少艱辛啊。」怎麼可以在父母生我這樣艱難的日子,舉辦宴會尋歡 作樂呢?這實在是與禮儀相違。』說完,便情不自禁地哭泣了許久。
黎右 發表於 2025-8-1 2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禮樂篇第五則闡微:論喪服改制與孝道本真

【禮制損益之精義】
貞觀君臣論禮,非拘泥古制,而重在"情理之安"。魏徵領銜修訂喪服制度,其要旨在於"損有餘、益不足",以"敦睦之情"為本,實現"無文之禮咸秩"的禮治理想。考其變革:曾祖父母服由齊衰三月增至五月,強化尊祖之義;嫡子婦服由大功升為期年,明嫡庶之別;眾子婦與兄弟子婦同服大功九月,示平等之倫;嫂叔增小功五月,補人倫缺漏;舅服由緦麻提至小功,與從母同,此尤見"因情制禮"之妙——母黨親屬服制趨同,實為對"母子一體"倫理的延伸。

【太宗生日感思的禮意深蘊】
貞觀十七年太宗"生日泣母"之事,恰與喪服改制形成互文。彼時民間慶賀生辰,太宗卻引【詩經】"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而悲泣,此非矯情,實為"禮本於情"的生動實踐。仲由負米之典的援引,更將孝道提升至"追養繼孝"的哲學高度——君主雖"富有四海",然"生不奉母"的永恆缺憾,恰證孝道超越世俗權力的永恆性。這種"以哀易樂"的逆向思維,正是貞觀禮制"反本修古"精神的體現。

【禮樂文明的貞觀範式】
觀此二事,可見貞觀禮制改革有三重境界:
一曰"緣情制禮"。嫂叔無服補為小功,舅服等同從母,皆據人倫實情調整形式。
二曰"以禮顯義"。嫡庶服制差異維繫宗法,曾祖加服強化慎終追遠,皆使抽象倫理具象化。
三曰"禮以載道"。太宗"生日思母"將私人情感升華為"孝治天下"的象徵,使禮制不止於儀文,而成為道德教化的活體。

要之,貞觀之治所以垂範後世,正在其既能"採摭群經"而守禮之本,又能"超百王獨得"而通禮之變。今人讀此,當識"禮者天地之序"的真諦,非在繁文縟節,而在使"敦睦之情畢舉"的文明精義。

(全文798字)
南橋淨士 發表於 2025-8-2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貞觀禮制損益與孝道本懷】

(開篇明義)
【貞觀政要】所載禮制之議,實為唐太宗以"緣情制禮"精神匡正世風之要典。魏徵等臣工"採摭群經,討論傳記"而損益舊儀,非徒條文增刪,乃深具"使無文之禮咸秩,敦睦之情畢舉"之宏旨。今就禮制調整與孝思內涵試作闡發。

(禮制損益精義)
觀其修訂要旨有三:
一、 親親之等:曾祖父母服制由齊衰三月延至五月,體現"慎終追遠"之深化。鄭玄注【儀禮】云"三月者一時而變",太宗延為五月,恰合【禮記】"喪期稱情而立文"之義。
二、 嫡庶之序:嫡子婦服期、眾子婦升大功,實本【喪服傳】"正體於上"之說,通過服制差異強化宗法秩序,此即"兼名兼實"之妙用。
三、 人倫拓展:嫂叔增小功五月,舅服比從母,突破【開元禮】舊制。孔穎達疏謂"推恩以廣愛",正與此處"變薄俗於既往"相呼應。

(孝思本懷探微)
貞觀十七年太宗生日之嘆,尤見制禮之本心:"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之吟,非僅個人感懷,實為禮制修訂之精神註腳。其特點在於:
1. 情禮相生:以"生日感思"否定宴樂習俗,暗合【孝經】"毀不滅性"的節制之道,將私人情感升華為禮法示範。
2. 政教一體:太宗言"君臨天下,富有四海,而追求侍養永不可得",恰說明禮制修訂乃是以帝王之孝導引天下孝風,此即【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治術實踐。
3. 經典新詮:引【詩經】而解【儀禮】,正是以"六籍所不能談"的創造性詮釋,達成"超百王而獨得"的治理境界。

(結語)
貞觀禮制之損益,表面是"嫂叔有服""舅同從母"等條文變更,實質乃"因人情而為之節文"(【禮記·坊記】)的文明建構。太宗生日垂淚與禮書修訂本屬一事:前者示孝思之誠,後者明孝治之方。今人讀此,當識"禮者履也"(【說文】)的真諦——唯有情禮相濟,方能使"深篤之義垂於將來",此即貞觀之治留給後世最珍貴的文化遺產。

(全文計798字)
半夜遛腿 發表於 2025-9-2 11:06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二十九【禮樂】篇所載貞觀年間關於喪服制度的修訂,實為唐代禮制建設的重要實踐,亦體現了太宗朝以禮導情、以制化俗的治國理念。以下謹就原文要義析而論之。

【禮以緣情,制由義起】
太宗謂『喪紀之制,或情理未安』,故命禮官詳議損益。此非徒拘古禮,乃以人情為本,以義理為衡。魏徵等臣『採摭群經,討論傳記』,其要在『損其有餘,益其不足』,使禮文與人情相協,此即【禮記】所謂『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也。

【喪服加等,敦睦為要】
此次改制之具體措施,如曾祖父母服由齊衰三月加為五月,嫡子婦由大功加為期年,眾子婦由小功改為大功,嫂叔之間增服小功五月,舅服由緦麻加同從母之小功,皆以『敦睦之情畢舉』為旨歸。尤其嫂叔、舅服之加重,突破古禮『嫂叔無服』『舅服緦麻』之舊例,正是基於家庭倫理中親密實情而調適禮文,使『無文之禮咸秩』,實為禮制人性化之演進。

【生日感思,以情踐禮】
貞觀十七年太宗於生辰泣嘆『奈何以劬勞之辰,遂為宴樂之事』,更顯其以禮涵情之深意。太宗貴為天子,而常懷『負米之恨』,引【詩經】『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以自警,此非徒個人孝思,實為以身示範,倡導『報本返始』之風。其云『乖禮度』而『久泣』,正是以帝王之尊,踐行『禮者,體情制文』之精神,使禮不為虛文,而成為教化人心、淳厚風俗之實具。

【禮樂之質,在通情理】
貞觀禮制之調整,非為標新立異,乃在『使無文之禮咸秩,敦睦之情畢舉』。其目標在於『變薄俗於既往,垂篤義於將來』,此與孔子『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之教一脈相承。太宗與魏徵等臣所為,實乃以經典為據,以情理為衡,使禮制既合於古義,又通於今情,成就『超百王而獨得』之禮治典範。

要之,貞觀禮制之損益,非僅條文之增刪,實為以禮調適人情、以制化導世風之深刻實踐。其核心精神,在於『緣情制禮,因時立制』,使禮樂不為虛文,而成為敦睦人倫、淳厚風俗之實學。此亦為今日反思傳統文化者所當深味者也。

以上淺析,謹依原文義理而申說,力求契合貞觀禮治之精神,以就教於方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