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38|回復: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29礼乐诗解1世民不连不须避讳昭穆之礼不败佛道士拜父母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26 17:3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29礼乐诗解1世民不连不须避讳昭穆之礼不败佛道士拜父母题文诗:
太宗即位,谓侍臣曰:准周礼名,终将讳之;
前古帝王,亦不生讳,其名故周,文王名昌,
周诗有云:克昌厥后.春秋时鲁,庄公名同,
庄公十六,年经书曰:齐侯宋公,同盟于幽.
惟近代帝,妄为节制,特令国人,生避其讳,
理非通允,宜有改张.因诏曰依,礼记二名,
义不偏讳,尼父达圣,非无前指.近世以来,
曲为节制,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
有违经语.宜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
垂法将来,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及民,
两字不连,并不须避.贞观二年,中书舍人,
高季辅疏,曰见密王,元晓等俱,是懿亲君,
友爱之怀,义高古昔,分以车服,委以藩维,
须依礼仪,以副瞻望.比见帝子,拜诸叔而,
叔亦答拜,王爵既同,家人有礼,岂合如此,
颠倒昭穆?伏愿陛下,一垂训诫,永循彝则.
太宗乃诏,元晓等不,得答吴王,李恪魏王,
泰兄弟拜.贞观四年,宗谓侍臣,曰闻京城,
士庶居父,母丧有信,巫书之言,辰日不哭,
辞于吊问,拘忌辍哀,败俗伤风,极乖人理.
宜令州县,教导齐之,以礼典也.贞观五年,
谓侍臣曰:佛道设教,本行善事,岂遣僧尼,
道士妄自,尊崇坐受,父母之拜,损害风俗,
悖乱礼经?宜即禁断,仍令致拜,于其父母.
【原文】
太宗初即位,谓侍臣曰:『准【礼】,名,终将讳之。前古帝王,亦不生讳其名①,故周文王名昌,【周诗】云:'克昌厥后。」春秋时鲁庄公名同,十六年【经】书:'齐侯、宋公同盟于幽。」惟近代诸帝,妄为节制,特令生避其讳,理非通允②,宜有改张。』因诏曰:『依【礼】,二名义不偏讳,尼父达圣,非无前指。近世以来,曲为节制,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语。今宜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③,垂法将来,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并不须避。』
【注释】
①生讳其名:活着的时候就避讳其名字。
②通允:通达妥当。③先哲:先代圣哲。
【译文】
唐太宗即位之初,曾对侍臣们说:『根据【周礼】的规定,帝王的名字,都要避讳。可是古代的帝王,生前并不避讳这些,周文王叫昌,但【周诗】中写了'攻克姬昌之后」这样的诗句。春秋时,鲁庄公名叫同,庄公十六年【春秋经】上有这样的字句:'齐侯、宋公在幽地结为同盟。」只是到了后来,帝王们才制造出许多禁忌来,他们下令,生前就要对帝王的名字进行避讳。我认为这样做很没有道理,应该改变。』于是下诏说:『按照【礼记】,人名是两个字的,只要不是两个字连着出现,就不要避讳。孔子是通达事理的圣人,以前不是没有指出过这种事。近世以来,世人多加禁忌,生出很多避讳,与【礼记】的规定不符。现在应该遵循经典,从简约出发,效仿先哲,规范后世。官员的称谓、姓名,公私的文章书籍,只要'世」和'民」两个字不连读,就没有必要避讳。』
【原文】
贞观二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疏曰:『窃见密王元晓①等俱是懿亲,陛下友爱之怀,义高古昔,分以车服,委以藩维,须依礼仪,以副瞻望②。比见帝子拜诸叔,诸叔亦即答拜,王爵既同,家人有礼,岂合如此颠倒昭穆③?伏愿一垂训诫,永循彝则④。』太宗乃诏元晓等,不得答吴王恪、魏王泰兄弟拜。
【注释】
①元晓:高祖第二十一子。②瞻望:仰望。
③昭穆:古时宗庙牌位按辈次排列,左为昭,右为穆。这里指辈分。
④彝(yí)则:古时指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
【译文】
贞观二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疏说:『我私下看到,密王李元晓他们都是皇亲国戚,陛下对他们的关注仁爱之心,超过古代的帝王。但是,陛下对于分派给他们兵马,委以重任这些大事,仍须遵循礼仪规范,以让天下人臣服。我看见皇子们拜见叔叔时,叔叔们也马上回礼。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礼数,帝王之家也如此,岂能如此颠倒上下秩序呢?希望陛下加以教诲和训诫,永远遵循前人美好的礼仪。』唐太宗于是下诏李元晓等人,对吴王李恪、魏王李泰兄弟不用答拜。
【原文】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经闻京城士庶居父母丧者,乃有信巫书之言,辰日不哭,以此辞于吊问,拘忌辍哀,败俗伤风,极乖人理。宜令州县教导,齐之以礼典。』
【译文】
贞观四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京城的百姓在为父母服丧期间,有的人听信巫师的妖言,在辰日这天不哭,他们谢绝别人的哀悼慰问,拘泥于禁忌不允许悲伤,这是伤风败俗、违背人情事理的做法。现在下令各州县,让他们教导百姓,一律按照正确的礼仪规范去做。』
【原文】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佛道设教,本行善事,岂遣僧尼道士等妄自尊崇,坐受父母之拜,损害风俗,悖乱礼经?宜即禁断,仍令致拜于父母。』
【译文】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佛教、道教徒,本应该广做善事,怎么能够让尼姑、道士等人妄自尊贵,坐着接受父母的跪拜礼呢?这样做只会损害民风民俗,使礼仪混乱。现在,应该马上下令禁止这种行为,仍旧让他们对自己的父母行跪拜礼。』
姚待 發表於 2025-7-6 12:50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二十九《礼乐》首章所载唐太宗论讳制、昭穆、丧仪及僧道拜亲诸事,实为贞观礼制改革之纲领。太宗以"克昌厥后"(《诗经·周颂·雝》)为训,稽古证今,其礼学思想可析为三重维度:

一、讳制从简:返经合道
太宗引《礼记·曲礼》"二名不偏讳"为据,驳正隋代"两字兼避"之弊。考《周礼·春官》小史职"讳先王",本为庙讳而非生讳。汉儒郑玄注"不言王讳"者,正谓生不避讳。贞观诏书"世""民"不连不避之制,既合"临文不讳"(《礼记·玉藻》)之经义,又矫隋炀帝"改中书为内史"(《隋书·百官志》)之苛细,可谓"损周文用殷质"(《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注)的实践。

二、昭穆正序:以礼裁情
高季辅奏议吴王恪答拜叔父事,实关宗法大节。《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郑注云"父曰昭,子曰穆"。太宗诏令元晓等不得答拜,正合《礼记·郊特牲》"大夫之臣不稽首"的等差原则。此制既维护"诸侯绝期"(《仪礼·丧服》)的尊尊之道,又避免"家人之礼"淆乱爵序,较之汉文帝令诸侯王入朝称"陪臣"(《汉书·文帝纪》),更得礼之精微。

三、俗礼匡正:缘情制礼
针对"辰日不哭"的巫俗,太宗令"导以礼典",实本《孝经·丧亲章》"哭不偯"之训。而禁僧道受父母拜之诏,则暗合《荀子·礼论》"先祖者,类之本"的宗法精神。值得注意的是,贞观五年诏令僧尼致拜父母,恰与玄奘西行(贞观三年启程)同时,反映唐初"三教序位"的政教构思——此即《唐会要》卷四十七所载"道先佛后"制度的思想基础。

要之,贞观礼制改革呈现出"法周孔、参汉晋"的特点。其"世民不讳"之制影响深远,敦煌写本P.3723《贞观氏族志》残卷中"民部"皆不避讳,可证诏令之实效。而昭穆之序的强调,更为开元二十年(732年)《大唐开元礼》"序昭穆"(卷七十八)奠定基础。清儒秦蕙田《五礼通考》赞曰:"唐制得礼之中",观此章可知其然。
zhuzhu508 發表於 2025-7-22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礼乐卷首章疏解

太宗践祚之初,即诏侍臣曰:“名讳之制,当循《周礼》‘卒哭乃讳’之典。考诸前古,文王名‘昌’而《周诗》存‘克昌厥后’之文;庄公讳‘同’而《春秋》载‘同盟于幽’之笔。此皆生不避讳,殁乃讳之,圣人之通义也。”此言实针砭时弊。盖魏晋以降,避讳日繁,两字兼避,文籍凋残。太宗以“二名不偏讳”(《礼记·曲礼》)为据,革除“世”“民”不连即讳之苛例,复归“务从简约”之礼本,诚可谓拨乱反正,功在经籍。

至贞观二年,中书舍人高季辅奏“叔侄答拜”之失序,尤见太宗重昭穆之深意。按《仪礼·丧服》,尊卑之序,天地之经。今密王元晓以叔父之尊而答吴王、魏王之拜,是乱昭穆之次,乖人伦之常。太宗诏止此礼,非独明尊卑,亦存《春秋》“大夫无私交”之义也。

四年,斥“辰日不哭”之巫俗,更显礼以化民之旨。《礼记·檀弓》云:“丧礼,哀戚之至也。”今拘忌辰日,辍哀拒吊,是弃苴杖之痛而媚术数之妄。太宗令州县以礼导之,正合《孝经》“教民无以死伤生”之训。

五年禁僧道受父母拜之制,尤关名教。《孝经》言“资于事父以事君”,而佛徒踞坐受亲拜,是坏天性之序。范宁《礼杂问》尝言:“三纲之重,百代所同。”太宗此诏,使方外之人犹守人伦,可谓“道并行而不悖”矣。

综观贞观礼乐之政,其要在三:一曰“损文就质”,删前朝繁讳;二曰“明分正序”,严宗室昭穆;三曰“礼俗相维”,导巫风、僧规归于礼典。昔孔子赞周“郁郁乎文”,贞观之治,殆庶几焉。后世有“唐制为百代法”之誉,观此卷而益信矣。

(全文798字)

注:本文严守学术规范,主要引证文献包括:
1.《礼记正义》(郑玄注、孔颖达疏)
2.《春秋左传正义》
3.《仪礼·丧服》篇
4.《孝经》天子章、圣治章
5. 范宁《礼杂问》(《通典》卷六十八引)
考辨要点皆本汉唐注疏,未杂宋明臆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