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06|回覆: 1

[其他] 【貞觀政要】卷23杜讒邪詩解3任唯才行訐人小惡罪當讒人史官必書君之善過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24 17:1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23杜讒邪詩解3任唯才行訐人小惡罪當讒人史官必書君之善過
題文詩:
尚書左仆,射杜如晦,奏言之曰:監察御史,
陳師合上,拔士論謂,思慮有限,一人不可,
總知數職,以論臣等.謂戴胄,曰朕以至,
公治天下,今任玄齡,如晦非為,勛舊以其,
有才行也;此人妄事,毀謗止欲,離間君臣;
昔蜀後主,雖然昏弱,齊文宣王,雖狂悖然,
國稱治由,任諸葛亮,楊遵彥也,不猜之故.
之,任如晦等,亦復如法.流陳師,
合於嶺外.貞觀中君,謂房玄齡,杜如晦曰:
朕聞自古,帝王上合,天心以致,太平者皆,
股肱之力.朕比開直,言之路者,庶知冤屈,
欲聞諫諍.所有上封,事人多,告訐百官,
細無可采.歷選,前王但有,君疑於臣,
則下不能,上達欲求,盡忠極慮,何可得哉?
無識之人,務行讒毀,交亂君臣,殊非益國.
自今以後,有上書訐,人小惡者,當以讒人,
之罪罪之.魏徵為,秘書監有,告征謀反.
太宗曰:魏徵昔吾,之讎只以,忠於所事,
吾遂拔而,用之何乃,妄生讒構?竟不問征,
遽斬告者.貞觀十六,年太宗謂,諫議大夫,
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比來記我,行事善惡?
遂良曰:史官之設,君舉必書;善既必書,
過亦無隱.宗曰朕今,勤行三事,亦望史官,
不書吾惡;一則鑒前,代成敗事,以為元龜;
二則進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則,斥棄群小,
不聽讒言;吾能守之,終不轉也.善過必書.
【原文】
尚書左僕射杜如晦奏言:『監察御史陳師合上【拔士論】,謂人之思慮有限,一人不可總知數職,以論臣等。』太宗謂戴胄曰:『朕以至公治天下,今任玄齡、如晦,非為勛舊,以其有才行也。此人妄事毀謗,止欲離間我君臣。昔蜀後主昏弱,齊文宣狂悖,然國稱治者,以任諸葛亮、楊遵彥不猜之故也。朕今任如晦等,亦復如法。』於是,流陳師合於嶺外。
【譯文】
尚書左僕射杜如晦上奏說:『監察御史陳師合上奏【拔士論】,說一個人的思考能力有限,不可以身兼數職。我認為,這是在議論我們這些大臣啊。』看過奏書,唐太宗對戴胄說:『我推行公正的治國原則,現在我重用房玄齡、杜如晦,並非考慮到他們是舊時的功臣,而是因為他們德才兼備的緣故。陳師合這個人胡 亂議論朝政,其目的是想離間我們君臣之間的關係。過去,蜀國後主劉禪昏庸孱弱,齊文宣王狂妄無理,然而國家卻治理得井然有序,就是因為他們毫無疑心地任用了諸葛亮、楊遵彥這些良才的緣故。我現在任用杜如晦等大臣,也基於此。』於是,把陳師合流放到邊遠的地區。
【原文】
貞觀中,太宗謂房玄齡、杜如晦曰:『朕聞自古帝王上合天心,以致太平者,皆股肱之力。朕比開直言之路者,庶知冤屈,欲聞諫諍。所有上封事人,多告訐百官,細無可采。朕歷選前王,但有君疑於臣,則下不能上達,欲求盡忠極慮,何可得哉?而無識之人,務行讒毀,交亂君臣,殊非益國。自今以後,有上書訐人小惡者,當以讒人之罪罪之。』
【譯文】
貞觀年間,唐太宗對房玄齡、杜如晦說:『我聽說,自古以來的帝王,能夠順從天意,使天下獲得太平,都必須依賴於大臣的輔佐。我希望眾大臣廣開言路,申明冤情,讓我聽到諍言。現在,所有上書提意見的人,大都是告發百官,意見非常繁多,讓人無法定奪。我發現,歷朝歷代只要君王懷疑臣下,那麼下面的意見就不會傳達到朝廷上面,想要臣民們盡職盡忠,是不可能的。而無恥小人,專以誹謗他人為能事,破壞君臣之間的關係,這對國家是非常不利的。從今以後,凡有人上書揭發別人的小過失,應當以誹謗之罪論處。』
【原文】
魏徵為秘書監,有告征謀反者。太宗曰:『魏徵,昔吾之讎,只以忠於所事,吾遂拔而用之,何乃妄生讒構?』竟不問征,遽斬所告者
【譯文】
魏徵做秘書監的時候,有人告發他謀反。唐太宗非常氣憤地說:『魏徵過去是我的敵人,但因為他對自己的職責盡心盡力,於是我就提拔任用他,現在怎麼會傳出他謀反的讒言呢?』結果唐太宗不詢問魏徵,反而把告發者處以斬首之刑。
【原文】
貞觀十六年,太宗謂諫議大夫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比來記我行事善惡?』遂良曰:『史官之設,君舉必書。善既必書,過亦無隱。』太宗曰:『朕今勤行三事,亦望史官不書吾惡。一則鑒前代成敗事,以為元龜;二則進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則斥棄群小,不聽讒言。吾能守之,終不轉也。』
【譯文】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對諫議大夫褚遂良說:『你負責撰寫起居注的工作,近來你們記錄我所做的事情是善還是惡呢?』褚遂良說:『朝廷專門設置了史官,君主一舉一動都得記錄下來。善的既然必須記,過失也一定不加隱瞞。』唐太宗說:『我現在正在認真做三件事,也是希望史官沒有我的過失可寫。一是對照前代成功、失敗的事實,作為鑑戒;二是任用品德良好的人,共同辦好政事;三是斥退小人,不聽信讒言。這三點我會堅持下去,始終不會改變。』
易梔 發表於 2025-4-26 17:02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杜讒邪】卷二十三詮解

【貞觀政要】卷二十三【杜讒邪】篇,載唐太宗君臣防微杜漸、明辨讒言之要義。杜如晦所奏陳師合【拔士論】一事,尤見貞觀朝『任賢唯才』之政風與『杜讒正己』之君道。今試析其理,以彰聖賢之鑑。

一、 任官唯才,不以勛舊
太宗謂戴胄曰:『朕以至公治天下,今任玄齡、如晦,非為勛舊,以其有才行也。』此語直指貞觀用人之本。房玄齡、杜如晦皆非開國元勛,而太宗委以樞要,蓋因其『才行』足以經綸天下。漢代蕭何、曹參以功高拜相,然貞觀之治更重『職以能任』,此實承【尚書】『官不及私昵,惟其能』之旨。陳師合謂『一人不可總知數職』,看似合於分工之理,然未察賢才之『通變達權』。太宗不罪師合,而駁其論,正顯『量才授職』之智。

二、 訐人小惡,罪同讒佞
杜如晦指陳師合之奏為『讒構』,非因諱疾忌醫,乃因其論以『思慮有限』為由,暗諷房、杜專權。古人云:『君子攻人之過,當存忠厚;小人訐人之私,必逞機心。』師合若真憂政體,當直諫於朝,而非以『拔士』之名行離間之實。【論語】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讒言初若毫末,積久可潰堤防。太宗明察其隱,故以『至公』示天下,使知『訐小惡』者,其心可誅。

三、 史官直筆,君過必書
篇末言『史官必書君之善過』,尤見貞觀君臣之敬畏。太宗嘗謂褚遂良:『卿記起居,人主得觀之否?』對曰:『史官書人君言動,以儆懲惡,未聞自取而觀。』太宗然之。此即『君舉必書』之史職,亦【春秋】褒貶之遺意。貞觀之盛,非獨賴明君良臣,更因有『善惡並錄』之史筆,使後世知『杜讒』非止防人,實為自省。

結語
【杜讒邪】此章,雖敘一事,而三義具焉:任官當以才德為先,杜讒當絕纖芥之隙,史筆當存斧鉞之嚴。太宗不罪言者而正其理,不掩己過而畏史書,此所以成『貞觀』之治也。後世讀此,當思『讒邪』之害,不僅在朝堂傾軋,更在人心之偏蔽。唯有『至公』如日月,方能照破陰諛,此千古不易之道也。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貞觀政要】原文,參以【尚書】【論語】之旨,闡發『杜讒』深義。文風力求簡古,兼顧義理明晰,以合『國學大師』之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