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7|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18儉約詩解3節喪反真葬者藏也厚葬奢侈勞民傷財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21 17:1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18儉約詩解3節喪反真葬者藏也厚葬奢侈勞民傷財題文詩:
貞觀十一,年詔曰朕,聞死者終,欲物反真;
葬者藏也,欲令人之,不得見也.上古垂風,
未聞封樹;後世貽則,乃備棺槨.譏僭侈者,
非愛厚費;美儉薄者,實貴無危.是以唐堯,
聖帝谷林,有通樹說;秦穆明君,葬橐泉無,
丘隴之處.仲尼孝子,防墓不墳;延陵慈父,
嬴博可隱.斯皆懷無,窮之慮成,獨決之明,
乃便體於,九泉非為,徇名百代.洎乎闔閭,
違禮珠玉,以為鳧雁;始皇無度,墓葬水銀,
以為江海;季孫擅魯,斂以璵璠;桓魃專宋,
葬以石槨,莫不因多,藏以速禍,由有利而,
招以折辱.玄廬既發,致焚如於,夜台黃腸,
再開同暴,骸於中野.詳思曩事,豈不悲哉?
由此觀之,奢侈者也,可以為戒,節儉者可,
以為師矣.朕居四海,之尊而承,百王之弊,
未明思化,中宵戰惕.雖送往典,詳諸儀制,
失禮之禁,著在刑書,而勛戚家,多流遁於,
習俗閭閻,之內或侈,靡而傷風,以厚葬為,
奉終高墳,以為行孝,遂使衣衾,棺槨極盡,
雕刻之華,靈冥器窮,金玉之飾.富者以越,
法度相尚,貧者而破,資產不逮,徒傷教義,
無益泉壤,為害既深,宜為懲革.王公以下,
爰及黎庶,自今以後,送葬有不,依令式者,
州府縣官,明加檢察,隨狀科罪.在京五品,
以上勛戚,仍錄奏聞.厚葬之弊,勞民傷財.

【原文】

貞觀十一年,詔曰:『朕聞死者終也,欲物之反真①也;葬者藏也,欲令人之不得見也。上古垂風,未聞於封樹;後世貽則②,乃備於棺槨。譏僭侈者,非愛其厚費;美儉薄者,實貴其無危。是以唐堯,聖帝也,谷林有通樹③之說;秦穆,明君也,橐泉無丘隴之處。仲尼,孝子也,防墓不墳④;延陵,慈父也,嬴、博可隱。斯皆懷無窮之慮,成獨決⑤之明,乃便體⑥於九泉,非徇名⑦於百代也。洎乎闔閭違禮⑧,珠玉為鳧雁⑨;始皇無度,水銀為江 海⑩;季孫擅魯,斂以璵璠;桓魃專宋,葬以石槨,莫不因多藏以速禍,由有利而招辱。玄廬既發,致焚如於夜台;黃腸再開,同暴骸於中野。詳思曩事,豈不悲哉?由此觀之,奢侈者可以為戒,節儉者可以為師矣。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戰惕。雖送往之典詳諸儀制,失禮之禁著在刑書,而勛戚之家多流遁於習 俗,閭閻之內或侈靡而傷風,以厚葬為奉終,以高墳為行孝,遂使衣衾棺槨極雕刻之華,靈冥器窮金玉之飾。富者越法度以相尚,貧者破資產而不逮,徒傷教義,無益泉壤,為害既深,宜為懲革。其王公以下,爰及黎庶,自今以後,送葬之具有不依令式者,仰州府縣官明加檢察,隨狀科罪。在京五品以上及勛戚家,仍錄奏聞。』

【注釋】

①反真:本意是去其外飾,還其本真。這裏是死後靈魂升天的意思。
②貽則:遺留下來的習俗。
③通樹:樹喪是古代一種喪葬方法,即用樹皮把屍體裹起來,架於樹木之間,任其腐毀。通樹即從簡喪葬之意。
④防墓不墳:孔子合葬父母親於防這個地方,只有墓穴而沒有墳丘。古時穴地為墓,堆土為墳。
⑤獨決:即操守。
⑥便體:死後安適。
⑦徇名:博取名望。
⑧闔閭(hé lǘ)違禮:指昊王闔閭死後葬於虎丘山下,動用十萬人治喪,『穿土為川,積壤為丘,銅棺三重,湖池六尺,以黃金珠玉為鳧雁』。
⑨鳧雁:像鴨子似的鳥。這裏指用黃金珠玉做成假鳥,作為陪葬之物。
⑩始皇無度,水銀為江海:指秦始皇死後葬於驪山,用水銀注於墓下,是為江 海。
【譯文】
貞觀十一年,唐太宗下令說:『我聽說,死是人生的終結,它讓人回歸到自然,葬就是收藏,要讓別人不能再看到自己。上古的風俗,並沒有堆墳樹碑。只是到了後世,才在葬禮儀式上下工夫。有人譏刺葬禮奢侈,這並非是吝惜錢財,而是為了提倡節儉薄葬,避免貽害自己和子孫。所以,唐堯很聖明,死後葬在谷林,僅在墳邊栽上樹木作為標記。秦穆公是明君,去世後葬在橐泉,並沒修築高大的陵墓。孔子是孝子,他把雙親合葬在防這個地方,只有墓穴而不堆墳。延陵是慈父,他本可以在嬴、博兩地之間埋葬他的兒子,但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心裏懷着長遠的考慮,他要使兒子的屍體安然地埋於地下,而不是為了獲得後世的讚美之辭。相反,吳王闔閭違背禮制,用珠玉做成野鴨大雁,作為陪葬。秦始皇荒淫無度,墳墓裏有水銀做的江河大海。季孫在魯國擅政,他用瑪瑙之類的美玉裝殮屍體。桓魃在宋國專權,墓葬建造石槨。這些人都是因為在墓裏埋藏了大量的財物而招致了災禍,由於墓裏有利可圖而遭受折辱。
有的墳墓在發掘之後,葬器都被焚燒在墓穴中,有的棺槨被打開,屍骸暴露在曠野。仔細思量往事,豈不讓人悲哀。由此看來,奢侈的人可以作為我們的鑑戒,節儉的人可以為人師。我位居四海之尊,承接百王之弊,如果不明白如何教化百姓,睡到半夜都會為之恐懼憂慮。雖然現在喪葬的法規,在儀制中已經有詳細的記載,對違禮的處罰,也在刑書中寫明了,但是皇親貴族之中依然有很多人還在沿襲着陳舊的習俗,民間很多百姓也在葬禮時奢侈靡費,傷風敗俗,用厚葬來供奉死者,用高墳來表示孝道,衣衾棺槨,力求雕刻華麗,靈車冥器,也盡用金玉裝飾。富貴人家破壞法度,相互炫耀,貧窮之家傾家蕩產,彼此攀比,這樣做有傷風俗,無益教化,造成的危害已經很深了,現在,對此應予懲治革除。凡王公以下,直至百姓,從今以後,希望各州府的官員嚴格檢查,葬禮如有不遵照律令格式的,根據情節定罪。京城裏五品以上官員和皇親貴族如有違反,要寫下罪狀上奏朝廷。』
新的開始 發表於 2025-7-15 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八〖儉約〗篇所載貞觀十一年詔書,實為唐代喪葬禮制改革之重要文獻。太宗以"節喪反真"為核心,系統闡述"葬者藏也"的哲學意涵,其論述層次可分三重:

一、溯本清源論喪葬本質
詔書開篇即引【禮記·檀弓】"反真"之說與【易傳】"藏也"之訓,確立"喪葬本義在於返歸自然"的哲學基礎。考【莊子·大宗師】言"反真"乃解除形骸束縛,西漢楊王孫"裸葬以反真"正是此義。太宗將儒道喪葬觀熔鑄為一,指出上古"不封不樹"(【周易·繫辭】)方合天道,而棺槨之制實為後世權變。其列舉唐堯"通樹"(【呂氏春秋】載堯葬榖林,樹而不封)、秦穆公"無隴"(【漢書】注引【皇覽】)、孔子"不墳"(【禮記·檀弓】)等典,皆在說明喪葬真諦不在形跡而在心祭。

二、厚葬批判與歷史鏡鑒
詔書以"多藏速禍"為警策,歷數吳王闔閭"珠玉鳧雁"(【吳越春秋】載闔閭葬女以金鼎玉杯)、秦始皇"水銀江海"(【史記】載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季孫氏"璵璠斂屍"(【左傳】定公五年)等厚葬致禍案例。特別揭示"玄廬夜台"(墓室)被掘、"黃腸題湊"(【漢書·霍光傳】載天子葬制)遭毀的結局,與【鹽鐵論】"厚葬厚掘"之說遙相呼應。此段深得【呂氏春秋·節喪篇】"大墓無不抇也"之要義,將喪葬奢侈問題提升至存亡安危的高度。

三、禮法並施的制度改革
針對"勛戚越制""閭閻破產"的流弊,詔書提出雙重治理:其一援引【開元禮】"棺槨不得雕鏤"的令式,強化州縣檢察;其二要求五品以上官員喪事"錄奏聞",通過官僚系統示範。這種"刑書禁失禮"(【唐律疏議】有"諸發冢者加役流"條)與"禮制導風俗"並重的策略,實為漢文帝【遺詔】"厚葬破業"禁令的唐代升級版。文中"戰惕""懲革"等語,尤見太宗以帝王之尊而懷慎終追遠之誠。

要言之,此詔將道家反真思想、儒家慎終倫理、法家制度約束熔於一爐,形成"形神俱藏"的喪葬哲學。其以史為鑑的論述方式,與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見可欲則思知足"的儉德觀一脈相承,共同構成貞觀禮治思想的重要維度。今日觀之,其中"奢侈者戒,節儉者師"的訓示,仍不失為移風易俗之箴言。
+
道重さゆみ 發表於 2025-7-30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儉約】卷十八所載唐太宗貞觀十一年詔書,實為古代喪葬禮制思想之精要闡發。本文試從禮制本原、歷史鏡鑒與政教意義三重維度,對此詔書進行疏解。

一、喪葬之本原:返真藏形
詔書開宗明義引【禮記·檀弓】"死者欲其反真"與【易傳】"葬者藏也"為理論根基。唐太宗以"通樹說"(【呂氏春秋】載堯葬谷林,樹而不封)、秦穆公橐泉薄葬為例,揭示上古聖王"懷無窮之慮"的深層智慧。其要義在於:喪葬本質是生命回歸自然的儀式("便體於九泉"),而非彰顯名位的表演("徇名於百代")。孔子合葬父母於防而不起墳,延陵季子葬子嬴博"其坎深不至於泉"(【禮記·檀弓下】),皆體現"稱家之有無"的禮制精神。

二、厚葬之鑑戒:藏多速禍
詔書歷數闔閭以珠玉為鳧雁、始皇以水銀為江海等典故,形成強烈歷史對照。特別引用【左傳】襄公二年季孫宿以璵璠斂、【孔子家語】桓魋石槨之事,揭示"多藏必厚亡"的規律。其中"玄廬夜台焚如"典出【後漢書】董卓發漢陵,"黃腸題湊"見【漢書·霍光傳】,皆指厚葬終招盜掘之禍。這種"藏多速禍"的歷史辯證法,與【老子】"甚愛必大費"思想一脈相承。

三、移風易俗:禮刑並施
面對"勛戚流遁於習俗"的現狀,詔書展現"禮刑二元"的治理智慧。既重申【大唐開元禮】"棺槨不得雕鏤"的禮制規範,又強調"著在刑書"的強制約束。要求五品以上官員喪葬需"錄奏聞",體現"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差異化治理。這種"美儉戒奢"的教化實踐,正是【貞觀政要】"儉以息人"(卷六)思想的具體落實。

結語:
此詔書以"慎終追遠"的禮學精神為體,以"禁奢崇儉"的政教實踐為用,既承【尚書·無逸】"克自抑畏"之遺訓,又開白居易【禁厚葬詔】之先聲。其將喪葬制度提升至"安社稷、正人倫"的高度,至今仍為傳統禮制文明的重要鏡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