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08|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18儉約詩解2己以順人上之所好下必甚競劉聰改過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21 17: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18儉約詩解2己以順人上之所好下必甚競劉聰改過
題文詩:
貞觀四年,時唐太宗,謂侍臣曰:崇飾宮宇,
游賞池台,帝王所欲,不欲.帝王所欲,
者放逸也,百姓所不,欲者勞弊.孔子云有,
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勞弊之事,誠不可施,於百姓也.
朕爲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誠能自節,
若百姓所,不欲必能,順其情也.魏徵:
陛下本憐,百姓每節,己以順人;臣聞以欲,
從人者昌,以人樂己,其必;隋煬帝,
志在無厭,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營造,
小不稱意,峻罰嚴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
競爲無限,遂至滅亡.此非書籍,所傳陛下,
目所親見;爲其無道,天命,陛下代之.
陛下若以,爲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不足,
更萬倍過,此亦不足.太宗曰所,奏對甚善,
非公朕安,得聞此言?貞觀十六,年太宗謂,
侍臣曰近,讀劉聰傳,將爲劉後,起鳳儀殿,
陳元達其,廷尉切諫,聰大怒命,斬之劉後,
手疏啟請,辭情甚切,聰怒乃解,而甚愧之.
人之讀書,欲廣聞見,以自益耳,朕見此事,
可爲深誡.比者欲造,一殿仍構,重閣今於,
藍田采木,並已備具,遠想聰事,斯作遂止.

【原文】

貞觀四年,太宗謂侍臣曰:『崇飾宮宇,游賞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①,百姓所不欲者勞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勞弊之事,誠不可施於百姓。朕尊爲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誠能自節,若百姓不欲,必能順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憐百姓,每節己以順人。臣聞'以欲從人者昌,以人樂己者亡」。隋煬帝志在無厭,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營造,小不稱意,則有峻罰嚴刑②。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爲無限③,遂至滅亡。此非書籍所傳,亦陛下目所親見。爲其無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爲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爲不足,更萬倍過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對甚善。非公,朕安得聞此言?』
【注釋】

①放逸:游賞玩樂的意思。

②峻罰嚴刑:嚴酷的刑罰。

③競爲無限:都爭著這樣來做而無限度。

【譯文】
貞觀四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說:『用華麗的裝飾宮殿,遊覽、觀賞池台,是帝王想做的事情,(也是)百姓不希望(帝王)做的事情。帝王想要做這些的原因是要享樂,百姓不希望的原因是(那樣會造成他們)勞弊。孔子說:'有一句話,可以終身施行的話,那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勞弊的事情,實在不可以強加在百姓身上。我尊爲帝王,富有四海,每件事都可以自己決定,如果能自我約束,如果百姓不想做,就能夠順應他們的情況。』魏徵說:『陛下本來已經愛民,每每約束自己來順應百姓。臣聽說:'爲別人著想的人能康健,以自私奪利爲思想的人不能長存。」隋煬帝思想貪得無厭,只喜歡奢侈,主管官員一旦有大工程,稍不如意,就以嚴刑待之。上級喜歡的,下級就千方百計奉承,長此惡性循環,直到滅亡的一天,不是書中記載,陛下也親眼目睹過。因爲他(煬帝)暴虐,所以順應天命讓陛下取代。陛下如果能吸取教訓,現在就不僅僅是這樣了。如果不知足,就比這還要嚴重得多。』太宗說:『愛卿所說的很好!不是你,朕怎麼能聽到這番忠言?』
【原文】

貞觀十六年,太宗謂侍臣曰:『朕近讀【劉聰①傳】,聰將爲劉後起鳳儀殿,廷尉②陳元達③切諫,聰大怒,命斬之。劉後手疏啟請,辭情甚切,聰怒乃解,而甚愧之。人之讀書,欲廣聞見以自益耳,朕見此事,可以爲深誡。比者欲造一殿,仍構重閣,今於藍田④采木,並已備具,遠想聰事,斯作遂止。』
【注釋】
①劉聰(?— 318):十六國時期漢國國君。310至318年在位。匈奴族,一名載,字玄明,劉淵之子。河瑞二年(310)劉淵死後,殺兄奪位。在位時窮兵黷武,廣建宮殿,浪費民力,沉湎酒色,激起各族人民的反抗。
②廷尉:獄官。
③陳元達:字長宏,本姓高,因生月妨父,改姓陳。劉聰時官至御史大夫。
④藍田:縣名。在陝西省渭河平原南緣,秦嶺北麓,渭河支流灞河上游。
【譯文】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我近來讀【劉聰傳】,書中說劉聰準備給他的劉皇后建造華麗的宮殿,廷尉陳元達對此痛切地陳詞,竭力勸諫劉聰不要這樣做,劉聰聽後大怒,命令把陳元達斬首。後來,劉皇后親手寫了奏疏替陳元達求情,在文辭和道理上都很懇切,劉聰的怒氣這才平息下來,而且內心感到很慚愧。人們讀書,都是要增長見識,使自己獲得好處,我看這件事,可以作爲借鑑。近來我想營建一座宮殿,並加造層樓,現在從藍田採辦的木料,都已齊備。但遙想起劉聰這件事,我就把這項營建工程停止了。』
湯勺 發表於 2025-6-11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儉約】篇治國之道探微——以劉聰改過爲鑒論君民同欲

【貞觀政要】卷十八所載太宗君臣論儉約事,實爲治國樞機之所在。貞觀四年太宗謂侍臣曰:"崇飾宮宇,游賞池台,帝王所欲,民所不欲"一語,道破君民關係之精微。本文試以"己以順人"爲綱,參稽劉聰改過史實,闡發儉約政治之深意。

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權力欲望的放大效應
太宗深諳【禮記】"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之理。其言帝王欲放逸而百姓惡勞弊,實揭示權力運作之鐵律:君主個人好惡必成天下風向。昔漢武帝好大宛馬而西域騷動,隋煬帝愛龍舟而天下疲敝,皆證【孟子】"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之誡。劉聰初即位時,將作大匠靳陵督建鶉儀殿過急,致工匠晝夜不得休,正顯此理——主君稍示侈心,臣下必變本加厲。

二、克己順人的政治智慧
太宗引【論語】"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實將儒家恕道轉化爲治國方略。劉聰聞工匠死而悔悟,夜叩光極殿謝罪,並停建殿宇,恰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實踐。這種將心比心的政治倫理,與【貞觀政要】同卷所載太宗拆毀層台、"不煩人而自足"的舉措互爲表里,形成"君儉則民富"的良性循環。

三、儉約政治的現代啟示
細味太宗"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勞弊"之論,可見其深明【韓非子·難勢】所言"聖人執要,四方來效"的權力本質。當代治理者尤當警惕:領導者的消費偏好會通過官僚體系幾何級放大。劉聰能及時改過,終免亡國之禍,恰證【周易】"不遠復,無祗悔"的自省價值。

結語:
【貞觀政要】此篇非徒記節儉美德,實闡發"君民同欲"的治國大道。太宗以"損己以順人"的智慧,成就"貞觀之治"的盛世圖景。劉聰故事則如鏡鑒,警示後人:唯有常存"百姓之心爲心"的敬畏,方能避免"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治理異化。治大國若烹小鮮,儉約之道,終在調和鼎鼐而已。
嚴刑厘 發表於 2025-7-19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八「儉約」章義疏——論帝王好尚與民本之衡

【貞觀政要】卷十八「儉約」章載貞觀四年太宗與侍臣論及宮室營建之事,其言曰:「崇飾宮宇,游賞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此語雖簡,實蘊儒家「民爲邦本」之深意,亦合【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之訓。今試析其義理,兼論劉聰改過之鑑。

一、帝王好尚與百姓勞弊之矛盾
太宗直言帝王之欲在「放逸」,而百姓之患在「勞弊」,此乃權力與民生之根本衝突。帝王以天下奉一身,若縱私慾而廣營宮室,必役民力、耗國帑,如隋煬帝之修東都、鑿運河,終致「役繁賦重,民不堪命」。故太宗引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爲誡,強調「節己以順人」——帝王當以百姓之心爲心,克制私慾以恤民力。此即【孟子】「樂民之樂,憂民之憂」之實踐。

二、「上之所好,下必甚焉」的連鎖效應
太宗更深慮者,乃「上有所好,下必競效」之弊。帝王若尚奢靡,則臣僚競相攀比,如【禮記】云:「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漢文帝躬行儉樸,故有「文景之治」;而西晉石崇、王愷鬥富,實因武帝奢風所導。太宗以「堯舜茅茨」自警,意在杜絕上行下效之禍,使百官「見素抱樸」,天下歸於淳厚。

三、劉聰改過之鑑與貞觀君臣共治
文中提及劉聰(十六國漢趙君主)改過之事,雖未詳述,然據【晉書】載,劉聰初年亦曾納諫減賦,惜未能持守,終致國亂。太宗以此反襯貞觀之治,正在於君臣同心:魏徵、王珪等屢諫奢靡,太宗從善如流,如停修洛陽乾元殿、減省畋獵之娛,皆顯「以民爲本」之政道。此即【貞觀政要】核心——君明臣直,共成治世。

結語:儉約非小節,實爲政之本
【老子】云:「治人事天莫若嗇。」太宗之倡儉約,非僅惜物,實爲固本培元之策。其以「百姓不欲」爲念,正合【大學】「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的絜矩之道。今人讀此章,當思「儉以養德」非虛言,而「與民休息」乃長治久安之基。後世帝王若忘此訓,難免重蹈「勞弊天下而覆舟」之轍矣。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貞觀政要】文本,結合儒家經典與史實,闡發太宗儉約思想之要義,文風力求簡淨,以符「疏解」體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