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71|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17誠信詩解2忠讜者慮誹謗之尤敬疏君子情不上通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21 13:4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17誠信詩解2忠讜者慮誹謗之尤君子情不上通
題文詩:
王道休明,十有餘載,威加海外,萬國來庭,
倉廩日積,土地日廣,然而道德,未益,
仁義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盡,
誠信雖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終,之美故也.
貞觀之始,聞善驚嘆,暨八九年,猶悅從諫.
自茲厥後,漸惡直言,雖或勉強,有所容諫,
非復曩時,之豁如也.謇諤之輩,稍避龍鱗;
便佞之徒,肆其巧辯.謂同心者,為擅權也;
謂忠讜者,為誹謗謂,之為朋黨,雖忠信而,
可疑謂之,為至公雖,矯偽無咎.強直者畏,
擅權之議,忠讜者慮,誹謗之尤.正臣不得,
盡其言也,大臣莫能,與之爭也.熒惑視聽,
郁於大道,妨政損德,其在此乎?故孔子曰:
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君子小人,貌同心異.
真誠君子,掩人之惡,揚人善臨,難無苟免,
殺身成仁.小人也者,不恥不仁,不畏不義,
惟利所在,危人自安.苟在危人,何所不至?
今欲將求,致治必委,之於君子;事有得失,
訪於小人.其待君子,則敬而疏,遇小人也,
必輕而狎.狎則言無,不盡疏則,情不上通.
是則毀譽,在於小人,於,君子實乃,
興喪所在,可不慎哉!此乃孫卿,所謂使,
智者謀之,與愚,使修潔士,行之與污,
鄙人疑之,欲其成功,可得乎哉?中智之人,
豈無小惠?才非經國,慮不及遠,然雖竭力,
盡誠猶未,免於傾敗;小人之,內懷奸利,
承顏順旨,其為禍患,不亦深乎?立直木而,
疑影不直,雖竭精神,勞思慮其,不得明矣.
【原文】

自王道休明①,十有餘載,威加海外,萬國來庭,倉廩日積,土地日廣,然而道德未益厚,仁義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盡於誠信,雖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終之美故也。普貞觀之始,乃聞善驚嘆,暨八九年間,猶悅以從諫。自茲厥後,漸惡直言,雖或勉強有所容,非復曩時之豁如②。謇諤之輩③,稍避龍鱗;便佞之徒,肆其巧辯。謂同心者為擅權,謂忠讜者為誹謗。謂之為朋黨 ,雖忠信而可疑;謂之為至公,雖矯偽而無咎。強直者畏擅權之議,忠讜者慮誹謗之尤。正臣不得盡其言,大臣莫能與之爭。熒惑視聽,郁於大道,妨政損德,其在此乎?故孔子曰『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蓋為此也。
【注釋】

①休明:原意是美而明,這裡是太平盛世的意思。

②豁如:豁然曠達,聰明大度。

③謇(jiǎn)諤之輩:忠誠正直、敢於直言的人。

【譯文】
自從陛下登基,實行王道,已有十多年了,神威遍及四方,各國使者前來朝拜,國家糧倉日益充實,國土日益寬廣。然而,我認為如今道德和仁義仍然不篤厚,為什麼呢?因為朝廷對侍臣子的態度還不夠誠信,雖然陛下在貞觀初期勤於政務,有一個好的開頭,但卻沒能做到善始善終。貞觀初年,陛下聽到好的意見就很驚喜,到貞觀八、九年間,仍然樂於接受意見。可是,從那之後,陛下您漸漸討厭直言,有時即使勉強接受,也不像早年那般納諫如流了。因此,忠正的大臣,逐漸為了避免觸犯您不敢直言;而那些奸邪之人,正好大肆發揮他們巧舌如簧的本領。他們誣陷與朝廷同心同德的人是濫用職權,中傷直言進諫的人是在誹謗朝政。說一個人結黨 營私,即使他忠誠中正也會讓人覺得可疑;說一個人大公無私,即使他弄虛作假也不會遭受責備。所以剛強正直的人害怕玩忽職守的罪名,忠誠正直的人擔心誹謗朝廷的惡名。於是正直的忠臣不能完全陳述自己的想法,朝中重臣也不能與之爭辯是非。聖上被迷惑視聽,破壞了治政的原則,妨政害德的原因就在這裡吧?因此孔子說:『厭惡那些口齒伶俐毀滅國家和家庭的人。』大概說的正是如今的情形啊。

【原文】

且君子小人,貌同心異。君子掩人之惡,揚人之善,臨難無苟免,殺身以成仁。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惟利之所在,危人自安。夫苟在危人,則何所不至?今欲將求致治,必委之於君子;事有得失,或訪之於小人。其待君子也則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輕而狎。狎則言無不盡,疏則情不上通。是則毀譽①在於小人,刑罰加於君子,實興喪之所在,可不慎哉!此乃孫卿所謂『使智者謀之,與愚者論之,使修潔之士行之,與污鄙之人疑之,欲其成功,可得乎哉?』夫中智之人,豈無小惠?然才非經國②,慮不及遠,雖竭力盡誠,猶未免於傾敗;況內懷奸利,承顏順旨,其為禍患,不亦深乎?夫立直木而疑影之不直,雖竭精神,勞思慮,其不得亦已明矣。
【注釋】

①毀譽:詆毀或讚譽。

②經國:治理國家。

【譯文】
況且君子和小人,外表一致,內心不一。君子寬容別人的缺點,表揚別人的優點,危難之時絕不苟且偷生,即使犧牲生命也要成就仁義的美德。小人不知羞恥,不講仁德,不知敬畏,不守信義,只知唯利是圖,誣陷別人於危險境地自己卻苟安於世。如果將危險推給別人,那麼他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現在,朝廷治理國家,將重任委託給君子,可是如果政務有所偏差,就向小人打探情況。對待君子,尊敬卻很疏遠。對待小人,輕視卻又親近。親近小人,那麼小人就會口蜜腹劍;疏遠君子,那麼朝廷就得不到實情。所以對人詆毀讚譽的權利實際掌握在小人手中,而受到刑罰處置的總是君子,這關係到國家的安危,陛下能不慎重對待嗎?誠如孫卿所說的:『讓有智能的人謀劃,那麼愚蠢的人就會議論;讓品行高潔的人實行,那麼卑鄙的人就會懷疑,要想事情成功,怎麼可能呢?』具有中等智能的人,他們也有自己的能力。可是他們非治國之才,缺乏深謀遠慮,即使竭盡全力,仍然難免失敗。更何況心懷奸邪私利,處處阿諛逢迎的小人呢,這些人難道不是國家的禍患嗎?豎立直木,卻懷疑它的影子不直,即使耗盡腦力也不能看到歪斜的影子,這是很明白的事。
大缶 發表於 2025-7-15 19:4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七誠信篇闡微:論忠讜之道與君臣情通

【貞觀政要】卷十七【誠信】篇所載唐太宗之反思,實為帝王治國之要樞。其言『王道休明,十有餘載,威加海外,萬國來庭,倉廩日積,土地日廣』,然『道德未益厚,仁義未益博』,此問直指為政之本——誠信不彰,則德化難行。太宗自省『待下之情未盡』,可謂洞見癥結。

一、忠讜者憂誹謗,君子情不上通
文中『忠讜者慮誹謗之尤,敬疏君子情不上通』二句,道盡君臣隔閡之弊。忠直之士,本欲竭誠進諫,然懼『誹謗』之罪,故言路壅塞;君子雖懷敬慎之心,卻因禮制疏遠,難以上達真情。此非獨貞觀之困,實歷代政權之通病。【論語·子路】云『君子易事而難說』,謂君子以道事君,然若君心不誠,則『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太宗之慮,正在於未能以誠感召,致上下之情睽隔。

二、王道之基,在於推誠待下
太宗以『待下未盡』為憾,實暗合【孟子】『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之義。貞觀之治所以稱盛,正因君臣以誠相濟。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曰『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即強調君主須破除猜疑,廣開言路。若『情不上通』,則如【周易·泰卦】所言『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政令雖繁,終失其本。

三、德厚化博,必自誠信始
『道德未厚,仁義未博』之嘆,揭示武功文治之辨。倉廩實、疆域廣,僅霸道之跡;欲行王道,必以誠信為樞機。【中庸】言『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太宗晚年所悟,恰與此契。貞觀初期,太宗嘗以『銅為鏡,正衣冠;以古為鏡,知興替;以人為鏡,明得失』自勉,然盛世既成,漸生驕矜,遂有『情不上通』之弊。此亦警示後人:治國之道,非徒恃威權,而在持守初心。

結語
【貞觀政要】此章,非獨錄史實,更寓深意於微言。太宗之問,實為千秋帝王之鏡鑒。誠信既失,則忠讜裹足,仁義徒懸;唯有推心置腹,方能上下交泰。今人讀之,猶當思『待下以誠』四字,非惟治國,亦為修身之要義也。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經史互證之法,融匯【論語】【孟子】【中庸】之旨,詮釋貞觀政要之微義,力求文風簡古而理趣明晰,合乎國學論述之規範。
林陶奔 發表於 2025-7-20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七誠信篇詮解:論忠讜之道與君臣情志之通

【貞觀政要】所載唐太宗貞觀之治,乃中國政治史上以『誠信』為樞機之典範。卷十七【誠信】篇中『忠讜者慮誹謗之尤,敬疏君子情不上通』一節,直指為政者納諫之難與君臣情志隔閡之弊,今試析其要義。

一、盛世表象下的道德焦慮
文中言『王道休明,十有餘載,威加海外,萬國來庭,倉廩日積,土地日廣』,此貞觀盛世之貌也。然太宗猶嘆『道德未益厚,仁義未益博』,其憂不在國勢,而在『待下之情未盡』。此語深契儒家『為政以德』之旨——政績豐碩而德化未彰,恰如孔子所戒『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太宗之自省,實為對『內聖外王』理想之追問:武功文治終須歸本於人心之厚。

二、忠讜之難與誹謗之懼
『忠讜者慮誹謗之尤』一句,揭露諍臣進諫之心理困境。貞觀朝雖以『主納忠諫,臣進直言』著稱,然魏徵亦曾言『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貞觀政要·納諫】),足見直言須賴君上營造『無咎無譽』之氛圍。太宗嘗以『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自警(【帝范】),然實踐中,忠臣仍懼『批逆鱗』之禍。此即韓非子所謂『說難』——非徒言之難,而在聽者之心(【說難】)。

三、情不上通:君臣隔閡之根源
『敬疏君子情不上通』直指禮法制度下之溝通壁壘。儒家雖倡『君臣以義合』,然現實中,尊卑之儀常成情感之障。太宗與魏徵『如鏡之鑑形,美惡必見』之關係(【貞觀政要·任賢】),實賴雙方突破『君尊臣卑』之形式束縛。此句警示:若徒有敬君之表,而無推心置腹之誠,則『仁義博厚』終成虛文。

四、當代啟示:誠信為政的本質
貞觀之治的啟示在於:盛世之基不在制度完備,而在執政者能否以『誠信』貫通上下。太宗晚年撰【金鏡述】云『以欲從人者昌,以人樂己者亡』,正是對『情不上通』之反思。今人觀之,猶當深思:政治文明之高度,終以『君心與民心同頻』為尺度。

結語
【貞觀政要】此段文字,表面論諫諍之難,實則闡發『誠信』為貫通權力與道德之血脈。讀史者當識:貞觀氣象非徒在四夷賓服,而在那一念『未益厚』的自省,與『情上通』的實踐。此乃中國政治智慧之精髓所在。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