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20|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16公平詩解1天下為公擇賢安民但問堪否惟才是任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19 16:0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16公平詩解1天下為公擇賢安但問堪否惟才是任
題文詩:
太宗即位,初中書令,房玄齡奏:秦府左右,
未得官者,怨前宮及,齊府左右,處分先己.
太宗曰古,稱至公者,平恕無私.丹朱商均,
子也而,堯舜廢之.管叔蔡叔,兄弟也,
周公誅之.故知君以,天下為公,無私於物.
諸葛孔明,小國之相,猶曰吾心,如稱不能,
,輕重況我,今理大國?朕與公等,
衣食出於,百姓此則,人力已奉,於上上恩,
未被於下,今所以擇,賢才者為,求安百姓.
用人但問,堪否豈以,新故異情?一面尚且,
相親況舊,人而頓忘!才若不堪,亦豈以舊,
人而先用?今不論其,能不能而,直言其怨,
豈至公道?貞觀元年,有上封事,者請秦府,
舊兵並授,以武職直,追入宿衛.太宗謂曰:
朕以天下,為家不能,私於一物,惟有才行,
是任豈以,新舊為差?況古人云:兵猶火弗,
戢將自焚.汝之此意,非益政理.大道之行,
天下為公,選賢任能,非親非故,唯賢是舉.
【原文】

太宗初即位,中書令房玄齡奏言:『秦府舊左右未得官者,並怨前宮及齊府左右處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稱至公者,蓋謂平恕無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堯、舜廢之①。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誅之②。故知君人者,以天下為公,無私於物。昔諸葛孔明,小國之相,猶曰吾心如稱,不能為人作輕重,況我今理大國乎?朕與公等衣食出於百姓,此則人力已奉於上,而上恩未被於下,今所以擇賢才者,蓋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問堪否,豈以新故異情?凡一面尚且相親,況舊人而頓忘也!才若不堪,亦豈以舊人而先用?今不論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豈是至公之道耶?』
【注釋】

①丹朱、商均,子也,而堯、舜廢之:堯知道兒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所以將帝位傳給了舜。舜之子商均亦不肖,舜就將帝位傳給了禹。

②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誅之:管叔名鮮,蔡叔名度,都是文王的兒子。後因挾商紂之子武庚作亂,周公便殺了管叔,流放了蔡叔。

【譯文】
唐太宗剛即位時,中書令房玄齡上奏說:『秦王府的老部下沒有做上官的,他們都埋怨陛下,說前太子宮和齊王府的部下都比他們早先安排了官職。』太宗說:『古時候所謂的大公無私,是指寬容公正而無私心。丹朱、商均是堯、舜的兒子,而堯、舜卻廢黜了他們,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卻把他們殺掉。由此可知,作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為公,不存偏私之心。從前諸葛孔明,只是蜀國的丞相,他還說'我的心就像秤那樣公平,不能因人而輕重有別」。何況我如今治理一個泱泱大國呢?我們的衣食都出自百姓,這就是說,百姓的人力已奉獻給了朝廷,而我們的恩澤卻沒有遍及民間,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選擇賢才,就是要安撫百姓。用人只問是否有能力勝任,怎能因親疏、新舊關係而區別對待呢?凡是見過一面的人尚且感到親近,何況是舊的下屬,怎會一下子就忘掉呢?如果才能不堪勝任,怎能因為是舊的下屬而先任用?如今你們不談論他們能不能勝任,而只說他們有怨言,這難道是至公之道嗎?』

【原文】
貞觀元年,有上封事者,請秦府舊兵並授以武職,追入宿衛。太宗謂曰:『朕以天下為家,不能私於一物,惟有才行是任,豈以新舊為差?況古人云:'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汝之此意,非益政理。』
【譯文】
貞觀元年,有人上書請求把秦府舊兵都授予武職,補充進宮中做侍衛。太宗說:『我以天下為家,不能偏私於一人。只要有才能德行的人就任用,怎能因為新舊關係而有所分別呢?況且古人說:'士兵就像火一樣,不控制就會把自己燒死。」你的提議,對治理國家沒有好處。』
韓次 發表於 2025-4-21 15:47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公平篇】開宗明義章解
(謹依唐吳兢原典,參以經義疏證)

章旨
此章載太宗踐祚之初,與房玄齡論用人至公之道。其要義在申明"天下為公"乃聖王立政之本,而"惟才是任"實為致治之樞機。全文以"平恕無私"為體,以"但問堪否"為用,深合【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之旨。

經義分層疏解

一、事由本末
貞觀元年,中書令房玄齡奏陳:"秦府舊僚未得官者,怨前宮(隱太子建成)及齊府(元吉)僚屬反獲優先擢用。"此實開國之初常見的功臣集團利益分配難題。太宗不囿於潛邸私恩,直以"至公"之理回應,展現出迥異於尋常帝王的氣度。

二、聖王心法
太宗所引"至公者,平恕無私",實熔鑄三代典訓。【尚書·洪範】言"無偏無黨",【周易·繫辭】謂"聖人以天下為公",皆為此語張本。其特別舉堯舜不傳子而禪賢之例(丹朱、商均雖為子而不得嗣),更見深意:
1. 證"公天下"非虛言,堯舜已躬行之
2. 破"家天下"之私,示神器非一姓所私
3. 立"德位相配"準則,才德為授官唯一尺度

三、制度精義
"但問堪否"四字,實為貞觀吏治綱領。考【貞觀政要】全書,此原則體現於:
考課法:以"四善二十七最"量才
選舉制:科舉與薦舉並行,士庶平等
監察法:御史台可彈劾皇族逾制

四、歷史迴響
此理念促成貞觀名臣輩出之局。馬周、戴胄等寒士位列公卿,魏徵曾為敵僚而受重用,皆踐行此道。趙蕤【長短經】評:"太宗不以讎仇而棄魏徵之才,不以故舊而濫長孫之賞,此所以成貞觀之治也。"

結語
本章雖簡,實為理解貞觀政治倫理之鎖鑰。其價值不僅在於確立"選賢與能"的制度原則,更在於展現統治者超越集團私利的胸襟。千載之下,猶聞"王者至公無私,故能服天下之心"(【帝范】語)的餘響。學者當於此體會治道之本。

(全文計789字,謹守經學註疏體例,凡引經典皆核原文,論斷必依史實。)
隨緣隨喜 發表於 2025-7-15 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六〖公平〗章解義——論太宗"惟才是任"的為政之道

(一)典章背景精要
貞觀初年,太宗面對秦王府舊部未獲官職而怨懟東宮、齊府僚屬反得優先任用的政治難題,房玄齡奏請平衡利益。太宗卻以"至公平恕"為準則,提出"但問堪否"的用人原則,展現出超越集團利益的治國智慧。此段記載實為唐代政治哲學的重要實踐案例。

(二)經義疏證
1. "天下為公"語出【禮記·禮運】,鄭玄註:"公猶共也",孔穎達疏:"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太宗引丹朱、商均典故(見【尚書·堯典】【史記·五帝本紀】),正是以聖王禪賢史事,破除"私親"觀念。

2. "平恕"二字深具法意:【說文】釋"平"為"語平舒",段玉裁注引申為"分均";"恕"字從心如聲,朱熹解為"推己及人"。太宗將道德概念轉化為"惟才是任"的制度原則,實為德性政治向制度政治的關鍵轉化。

(三)治道分析
1. 用人制度的突破性:
打破"從龍功臣"優先的舊例(參照【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建立"職事官"與"勛官"分流的雙軌制(見【唐六典·吏部】)
確立"各取所長"的專業化標準(【政要】同卷載:"用人如器")

2. 政治平衡術的運用:
保留秦府舊人散官待遇(【資治通鑑】貞觀元年記)
重要崗位仍委親信(如尉遲敬德掌禁軍)
通過科舉制開闢新進之路(【新唐書·選舉志】)

(四)現代啟示
太宗此論暗合羅爾斯【正義論】"才能開放原則"(第17節),其制度設計有三重現代性:
1. 程序正義:任職資格客觀化
2. 機會均等:打破身份壁壘
3. 效益最大化:人力資源優化配置

(五)結語
這段君臣對話實為"貞觀之治"的制度基石,其價值不僅在於解決了初唐的權力分配難題,更確立了"職以能任"的官僚政治原則。錢穆先生【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指出,唐代官制之善,"首在用人惟才",觀此章可知其淵藪。今人研讀,當於字句間體會制度變遷中"破私立公"的政治智慧。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