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45|回覆: 1

[其他] 【貞觀政要】卷14忠義詩解2太宗義許舊僚送葬隋朝舊將極諫死國竭誠忠節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18 17:1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14忠義詩解2太宗義許舊僚送葬隋朝舊將極諫死國竭誠忠節題文詩:
貞觀二年,太宗將葬,故息隱王,建成與海,
陵王元吉,尚書右丞,魏徵黃門,侍郎王珪,
請預陪送.上表曰臣,受命太上,委質東宮,
出入龍樓,垂將一紀.前宮結釁,宗社得罪,
人神臣等,不能死亡,甘從夷戮,負其罪戾,
置錄周行,徒竭生涯,將何上報?陛下德光,
四海道冠,前王陟岡,有感追懷,棠棣能明,
社稷大義,骨肉深恩,卜葬二王,遠期有日;
臣等疇昔,忝曰舊臣,喪君有君,雖展事君,
之禮宿草,將列未申,送往之哀.瞻望九原,
義深凡百,望於葬日,送至墓所.太宗義而,
許之於是,宮府舊僚,盡令送葬.貞觀五年,
太宗謂曰:忠臣烈士,何代無之,公等知隋,
誰為忠貞?王珪曰臣,聞太常丞,元善達在,
京留守見,群賊縱橫,遂詣江都,諫煬帝令,
還京師既,不受其言,後更涕泣,極諫帝怒,
遠使追兵,死瘴癘地.虎賁郎中,獨孤盛在,
江都宿衛,宇文化及,起逆孤獨,盛惟一身,
抗拒而死.太宗又曰:屈突通為,隋將共國,
戰於潼關,聞京城陷,引兵東走.義兵追及,
於桃林朕,遣其家人,往招慰遂,遽殺其奴.
遣其子往,乃雲我蒙,隋家驅使,已事兩帝,
而今者吾,死節之秋,汝舊於我,家為父子,
今則於我,家為仇讎.射之避走,所領士卒,
其多潰散.通惟一身,向東南慟,哭盡哀曰:
臣荷國恩,任當將帥,智力俱盡,致此敗亡,
非臣之不,竭誠於國.言盡追兵,擒之太上,
皇授其官,託疾固辭.此之忠節,足可嘉尚.
因敕所司,採訪大業,直諫被誅,子孫聞奏.

【原文】

貞觀二年,將葬故息隱王建成、海陵王元吉,尚書右丞魏徵與黃門侍郎王珪請預陪送①。上表曰:『臣等昔受命太上,委質東宮,出入龍樓,垂將一紀。前宮結釁宗社,得罪人神,臣等不能死亡,甘從夷戮②,負其罪戾③,置錄周行④,徒竭生涯,將何上報?陛下德光四海,道冠前王,陟岡有感⑤,追懷棠棣,明社稷之大義,申骨肉之深恩,卜葬二王,遠期有日。臣等永惟疇昔⑥,忝曰舊臣⑦,喪君有君,雖展事君之禮;宿草將列,未申送往之哀。瞻望九原,義深凡百,望於葬日,送至墓所。』太宗義而許之,於是宮府舊僚吏,盡令送葬。

【注釋】
①陪送:陪靈送葬的意思。
②夷戮:被殺死。
③罪戾(lì):罪過。
④周行(hánɡ):這裡指仕宦的行列。
⑤陟岡有感:意謂思念兄弟。【詩經·陟帖】:『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⑥疇(chóu)昔:往昔。
⑦忝(tiǎn)曰舊臣:有愧於稱為舊臣。
【譯文】
   貞觀二年,唐太宗將要埋葬息隱王建成、海陵王元吉,尚書右丞魏徵與黃門侍郎王珪請求陪靈送葬。並向太宗上表說:『我等受命於太上皇,在東宮做事,出入東宮將近十二年。隱太子與皇室中的一些人勾結叛亂,得罪了百姓和神靈,我們都甘願受罰受死,擔負罪過,但卻沒有如願。陛下既往不咎,反而賜予官職,臣等怎樣報答呢?陛下德義廣播,道義超過歷代國君,想着過去之情,能夠明曉國家大義,展示骨肉間的深情,重新安葬二王。現在離安葬的日子不遠了,我們是二王舊臣,舊君死後又侍奉新君,已施行了侍奉新君的禮節,而舊君的墳上長滿了野草,萬事盡畢,可是我們還沒表達送葬的哀思。瞻望墓地,希望在安葬的當天,我們能送二王的靈柩到墓地。』太宗感於魏徵等人的情義,允許了他們。於是太宗下令,凡是二王宮中的官吏都去送葬。
【原文】
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忠臣烈士,何代無之,公等知隋朝誰為忠貞?』王珪曰:『臣聞太常丞元善達在京留守,見群賊縱橫,遂轉騎遠詣江 都,諫煬帝,令還京師。既不受其言,後更涕泣極諫,煬帝怒,乃遠使追兵,身死瘴癘之地①。有虎賁郎中②獨孤盛在江 都宿衛,宇文化及起逆,盛惟一身,抗拒而死。』太宗曰:『屈突通為隋將,共國家戰於潼關,聞京城陷,乃引兵東走。義兵追及於桃林,朕遣其家人往招慰③,遽殺其奴。又遣其子往,乃云:'我蒙隋家驅使,已事兩帝,今者吾死節之秋,汝舊於我家為父子,今則於我家為仇讎。」因射之,其子避走,所領士卒多潰散。通惟一身,向東南慟哭盡哀,曰:'臣荷國恩,任當將帥,智力俱盡,致此敗亡,非臣不竭誠於國。」言盡,追兵擒之。太上皇授其官,每託疾固辭④。此之忠節,足可嘉尚⑤。』因敕所司,採訪大業中直諫被誅者子孫聞奏。
【注釋】
①瘴癘(zhànɡ lì)之地:濕熱疫病地區。
②虎賁郎中:在皇帝身邊擔任衛戍的官員。
③招慰:招安撫慰。
④託疾固辭:假說有病而堅辭不受。
⑤嘉尚:讚賞之意。
【譯文】
貞觀五年,太宗對侍臣們說:『忠臣烈士,哪一個朝代沒有呢?你們知道隋朝誰是忠孝貞良的人?』王珪說:『我聽說太常丞元善達留守京城,見群賊乘機叛亂,於是到江都,向隋煬帝進諫,讓他還師京城。煬帝不聽勸告,元善達哭着極力勸諫,煬帝大怒,於是派遣他到邊塞從軍,最後死在瘴癘橫行的地方。還有虎賁郎中獨孤盛在江都作衛士,當宇文化及起兵叛逆時,獨孤盛一人,抗拒而死。』太宗說:『屈突通為隋將,在潼關作戰,聽說京城陷落,便領兵向東逃竄。當我們的軍隊追到桃林的時候,我派遣他的家人前去招安,他就殺掉他的家奴。後來我們又派遣他兒子去,他卻說:'我蒙受隋朝任用,已經侍奉兩代帝王。現在是我以死保全節的時候,你我過去是父子關係,現在我們是仇敵。」於是拿箭射他兒子,他的兒子只好逃走了。最後他所帶領的士兵全都逃走,只剩他一人。屈突通向東南方向大聲痛哭着說:'我承受國恩,擔當統帥,智能與力量都用完了,導致今天的失敗,不是我對國家不忠誠。」話沒說完,我們追上的兵士就擒住了他。太上皇授給他官職,他託病拒絕了。這種忠義操守,足堪嘉獎。』於是下令有關部門,查訪在隋煬帝大業年間因敢於直諫而被誅者之子孫,上奏朝廷。
盧色凸 發表於 2025-4-2 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四【忠義】篇所載唐太宗允准魏徵、王珪為隱太子送葬事,實為唐代政治倫理轉型之重要案例。本文試從禮制重建與政治和解之維度,略作闡析。

魏徵、王珪上表請為故主送葬,其表文措辭極具深意。首言"受命太上,委質東宮",明其本為隱太子舊臣;繼稱"前宮結釁宗社"而己等"甘從夷戮",既承認玄武門之變的正當性,又暗含未盡死節之愧;終以"追懷棠棣"為辭,將私人情感升華為"社稷大義"。此表文實為政治倫理的創造性轉化——既維護新朝法統,又保全舊臣氣節,堪稱唐代政治文書之典範。

太宗"義而許之"的處置,體現其卓越的政治智慧。據【唐會要】卷二十一,貞觀二年三月詔葬隱太子以國公禮,此時允許東宮舊僚送葬,實為三重政治考量:其一,通過禮儀安排消弭玄武門之變的暴力記憶;其二,以"申骨肉之深恩"重構皇室形象;其三,為魏徵等降臣提供道德解脫。這種"以禮化政"的舉措,正是貞觀之治的重要特徵。

篇中屈突通事尤值玩味。此隋將"射子拒降"的極端行為,在太宗朝被重塑為忠義典範。值得注意的是,太宗特意強調"太上皇授其官"而屈突通"託疾固辭",實為玄武門事變後建構政治倫理的隱喻——新舊政權交替中,臣節的標準已從"死事一君"轉向"效命社稷"。這種忠義觀的調適,為唐初士大夫的政治轉型提供了理論依據。

要言之,貞觀君臣通過對葬禮、死節等儀制的創造性詮釋,完成了從"家國讎讎"到"天下共主"的政治話語轉換。這種以禮制重建實現政治和解的智慧,至今仍具啟示意義。司馬光【資治通鑑】稱太宗"能引群臣於正道",觀此篇可知其確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