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14|回复: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14忠义诗解1冯立受恩不逃其难姚思廉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0-18 17: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政要》卷14忠义诗解1冯立受恩不逃其难姚思廉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题文诗:
冯立者也,武德年中,为东宫率,甚被亲遇,
于隐太子.太子之死,左右多逃,冯立叹曰:
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哉!于是率兵,
犯玄武门,苦战乃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
其徒曰微,以报太子.遂解兵遁,于野俄而,
来请其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
杀伤吾兵,将何逃死?立饮泣而,对曰冯立,
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
因歔欷而,悲不自胜,太宗慰勉,授左屯卫,
中郎将也.立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
获免终当,以死奉答.未几突厥,至便桥率,
数百骑与,虏战咸阳,杀获甚众,所向披靡,
太宗闻而,嘉叹之也.贞观元年,唐太宗尝,
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姚思廉也,
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
思廉时在,洛阳因寄,帛三百段,并遗其书,
曰想卿之,忠节之风,故有斯赠.初大业末,
思廉时为,隋代王侑,侍读义旗,克京城时,
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兵士欲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唐举义兵,
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众服其言,
于是稍却,布列阶下.高祖乃至,闻而义之,
许扶代王,侑至顺阳,阁下思廉,泣拜而去.
见者叹曰:忠烈之士,仁者有勇,此之谓乎!
《原文》
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①,甚被隐太子亲遇②。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③。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④。”因歔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授左屯卫中郎将。立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未几,突厥至便桥,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时有齐王元吉府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立合军拒战,及杀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王师不振,秦府护军尉尉迟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马号泣,拜辞而遁。明日出首,太宗曰:“义士也。”命释之,授右翊卫郎将。
【注释】
①东宫率:唐制,在东宫掌兵仗宿卫的官职。②亲遇:亲近敬重。
③遁于野:逃往乡野。④顾惮:顾忌害怕。
【译文】
冯立,唐武德年间东宫统帅,深受太子李建成的厚待,太子死后,他以前的随从有很多都逃走了,冯立感叹道:哪有在太子活着的时候受他的恩惠,太子死了各自逃走避难的道理?于是率兵在玄武门与秦王李世民的军队苦战,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然后对手下随从说:“只有以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来报答太子了。”然后解散军队躲藏起来,第二天,冯立面见太宗李世民请罪,太宗对他说:“你昨天带兵来和我的军队战斗,使我的军队受到严重的损失,你如何能够逃过这项死罪?”冯立哭着回答:“我冯立生来侍奉太子,希望能够为他卖命,所以当时战斗的时候,我没有顾忌太多。”说完悲痛不已,太宗好言安慰他,并封他为左屯卫中郎将,冯立对他的亲信说:“遇到这样大的罪过却免于一死,我一定要以死报答圣上。”不多久,突厥攻打便桥,冯立率一百余名骑兵与突厥兵大战于咸阳,杀死突厥兵许多人,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太宗听说后大加赞叹。当时,齐王李元吉府上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冯立一同作战,等敬君弘、中郎将吕衡被杀,士气低沉,秦王府护军军尉尉迟恭杀死李元吉并拿着李元吉的人头让谢叔方看,谢叔方下马大哭,离开了军队逃走了,第二天便自首了,太宗说:“谢叔方真是仁义。”命令左右释放谢叔方,并封他为右翊卫郎将。

《原文》

贞观元年,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思廉时在洛阳,因寄物三百段,并遗其书曰:“想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初,大业末,思廉为隋代王侑①侍读,及义旗克京城时,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兵士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唐公②举义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众服其言,于是稍却,布列阶下。须臾,高祖至,闻而义之,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下,思廉泣拜而去。见者咸叹曰:“忠烈之士,仁者有勇,此之谓乎!”

【注释】

①代王侑:隋元德太子之子,炀帝十三年南巡,以侑留守长安,李渊攻克长安,立侑为帝。

②唐公:唐高祖起初的封号。

【译文】
贞观元年,太宗曾经谈论到隋朝灭亡的事情,感慨地说:“姚思廉不顾及生命危亡,用来表明臣子应有的节操,即使拿古人与他相比,也没有人能超过他。”当时姚思廉正在洛阳,太宗寄给他三百段丝帛,并写了一封信:“想着你忠孝大节的风骨,因此有这些馈赠。”隋朝末年,姚思廉担任隋代王侑的侍读,到义军攻克京城时,代王府的许多幕僚都逃散了。只有姚思廉侍奉代王,不离左右。兵士要到殿上捉拿代王,思廉严厉地叫道:“唐公举义兵,本意在于匡复王室,你等在代王面前不得无礼!”众人敬服他的言行,稍稍退却后排列在殿堂的台阶下。没过多久,高祖来了,听了别人的讲述后认为他很忠义,允许他扶代王侑到顺阳阁,思廉哭泣着拜谢而去。看到这事的人都感叹地说:“真是忠义刚烈的人啊!人们说仁义的人有勇气,不就是说他吗?”
叶住秒 发表于 2025-7-20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忠义篇》诠解

冯立事略见微知著,实为贞观朝臣气节之典范。武德年间为东宫率时,隐太子以国士待之,及玄武门之变,左右皆作鸟兽散,独冯立慨然曰:"受恩不报,非人臣之义。"此语实本《礼记·檀弓》"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的古训。其率部苦战玄武门,非为逆抗天威,实乃尽人臣本分。太宗明察其志,虽暂责其伤损王师,终嘉其"效命无所顾惮"之诚,此正合《论语》"使臣以礼,事君以忠"的君臣相得之道。冯立后于便桥之战奋勇杀敌,恰印证《孝经》"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的经义。

姚思廉护主一节尤显风骨。隋祚将倾之际,代王府僚属皆散,唯思廉独守幼主,厉声呵斥乱兵之语,暗合《春秋》"大夫无私交"之义。其"唐举义兵本匡王室"之论,深得《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精髓。高祖闻而义之,太宗追赠帛书,皆因思廉之行径,实现了《荀子·臣道》"逆命而利君谓之忠"的境界。观其泣拜代王而去的风仪,正是《仪礼》"大夫去国,逾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的活现。

按《贞观政要》此二例,可窥太宗驭臣之道的三重境界:其一,明察臣节之本,不因一时敌对而掩其忠义;其二,善养气节之士,冯立授职、谢叔方释罪,皆显王者器量;其三,以史为鉴旌表忠烈,赠思廉帛书即《尚书》"彰善瘅恶"之遗意。魏徵在《群书治要》中曾言:"人主所贵,唯在知人",太宗于此可谓深得其味。冯立报恩不避死,思廉护主不惧刃,皆证《礼记》"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的士大夫风骨,此贞观之治所以为后世称颂者也。
许舍昀 发表于 2025-7-28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忠义篇》诠解

冯立、姚思廉二事,实为贞观朝臣节义之典范。其行止非徒逞血气之勇,乃深契"忠孝节义"之微旨。冯立犯玄武门而全故主之义,姚思廉护代王而彰臣道之极,二者殊途同归,共成唐代忠义之精神谱系。

冯立之为东宫率也,"受恩不逃其难"一语,实发《礼记·檀弓》"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之义。其苦战玄武门,非不知天命已归太宗,特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穀梁传·僖公十年》)为念。及见太宗请罪,饮泣陈情"出身事主,期之效命",此正《忠经》所谓"临难毋苟免"之实践。太宗不惟赦之,更授左屯卫中郎将,恰合《论语》"宽则得众"之圣训。其后冯立与突厥战于咸阳,"所向披靡"非为邀功,实践其"以死奉答"之诺,此即《孟子》"舍生取义"之注脚。

姚思廉之事尤见儒臣风骨。当隋室板荡之际,代王府僚皆散,独思廉厉声斥兵:"唐举义兵,本匡王室",此语深得《春秋》"尊王攘夷"之旨。其"不惧兵刃以明大节",非匹夫之勇,乃《周易》"致命遂志"之智勇。高祖闻而义之,许扶代王至顺阳阁下,恰如《尚书》"崇德报功"之体现。太宗赠帛三百段,非惟旌表故臣,实为天下立"忠节之风"的范型。

二子之行,一武一文,同归忠义。冯立之勇在"受恩必报",姚思廉之节在"临危不夺",皆本于《孝经》"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之训。太宗处置尤见圣明:于冯立则"赦过宥罪"(《尚书·大禹谟》),于思廉则"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此正《贞观政要》揭示"明君贤臣"相得益彰之深意。

今观贞观之治,非独赖律令制度,实系于道德教化。冯、姚二人"义不逃责"的精神,正是唐代"以礼制心,以义励行"治国方略的缩影。太宗云"求诸古人,亦何以加",诚哉斯言!此二子者,可谓上继比干、夷齐之遗风,下启颜真卿、段秀实之节概,构成中华忠义文化的重要链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