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99|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8封建詩解6子弟功臣賦土疇邑必有材行隨器方授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13 12:2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8封建詩解6子弟功臣賦土疇邑必有材行隨器方授
題文詩:
中書舍人,馬周疏曰:見詔書令,宗室勛賢,
作鎮藩部,貽厥子孫,嗣守其政,非有大故,
無或黜免.臣惟陛下,封植之者,愛之重之,
欲其緒裔,承守與國,無疆何則?以堯舜父,
猶有,均之子.況下,還而欲以,
父取兒恐,失之遠矣.倘有孩童,嗣職萬一,
驕逸兆庶,則被其殃,國家受敗.政欲絕之,
則子文之,治猶在也;政欲留之,而欒黶之,
惡已.與其毒害,於見存之,百姓則寧,
使割恩於,已亡之臣,明矣然則,向之所謂,
愛之者乃,所以傷之.謂宜,賦以茅土,
疇其戶邑,必有材行,隨器方授,則翰翮,
非強亦可,獲免尤累.昔漢光武,不任功臣,
以吏事故,終全其世,由得其術.深思,
其宜使夫,得奉大恩,而子孫終,其福祿也.
太宗並,嘉納其言.於是竟罷,子弟功臣,
世襲刺史.治國有常,利民爲本,賢者爲公,
公而忘私,利民而已,世襲利己,自私自利.

【原文】

中書舍人馬周又上疏曰:伏見詔書令宗室勛賢作鎮藩部,貽厥子孫,嗣守其政,非有大故,無或黜免。臣竊惟陛下封植之者,誠愛之重之,欲其緒裔承守,與國無疆。何則?以堯、舜之父,猶有朱、均①之子。況下此以還,而欲以父取兒,恐失之遠矣。倘有孩童嗣職,萬一驕逸,則兆庶被其殃,而國家受其敗。政欲絕之也,則子文之治猶在;政欲留之也,而欒黶之惡已彰。與其毒害於見存之百姓,則寧使割恩於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則向之所謂愛之者,乃適所以傷之也。臣謂宜賦以茅土,疇其戶邑,必有材行,隨器方授,則翰翮②非強,亦可以獲免尤累。昔漢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終全其世者,良由得其術也。願陛下深思其宜,使夫得奉大恩,而子孫終其福祿也。太宗並嘉納其言。於是竟罷子弟及功臣世襲刺史。
【注釋】

①朱、均:指堯的兒子丹朱,舜的兒子商均,都是不肖之子。

②翰翮(hé):原指羽毛,這裡指德行、能力。

【譯文】
    中書舍人馬周又上疏說:
我見陛下下詔讓王公貴族和有功的大臣都做鎮藩統帥,並且可以傳位給子孫,使他們世襲刺史的職位,沒有大的變故,不被罷免。我認爲陛下分封皇族,是愛護重視他們,讓他們的王位得到世襲,與大唐的政權一樣萬壽無疆。(但這樣很不妥,)爲什麼呢?像堯、舜這樣聖明的君王,尚且有丹朱、商均這樣無能的兒子,更何況普通的君王呢?還要像對待他們的父輩那樣對待他們,恐怕會造成很大的失誤。如果後輩繼承父業,萬一驕奢放縱,那麼不僅百姓遭殃,也會連累國家。如果取消他的封國,而其先祖的功業還在;如果保留他的封國,而他本人已經罪惡昭彰。與其像這樣危害百姓,還不如割愛一個已故的功臣,這才是明智的做法。如此一來,過去的所謂愛重,恰恰成了傷害。所以,我認爲應該對宗親和功臣只分封土地、犒賞封邑就足夠了;確實有才能的,就根據其特長授予官職,那麼就算其能力不強也可以免除過失。過去漢光武帝不讓功臣擔任官職,所以忠臣得以保全名節性命,實在是因爲方法得當。望陛下深思,使宗親和功臣能夠蒙受大恩,同時使其後代也能終生享受福祿。
太宗皇帝非常讚許並接納了這些意見,於是下令廢除了子弟及功臣世襲刺史的制度。
道德經 發表於 2025-6-11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八封建詩解六:論封建之制與材器相授之道

中書舍人馬周上疏所言『宗室勛賢作鎮藩部,貽厥子孫,嗣守其政』一事,實爲唐代封建制度之核心議題。馬周之諫,既承古制,又切時弊,其要義在於『賦土疇邑,必有材行,隨器方授』,此乃封建之道的精微所在。

一、封建之本:以德配位,以能授職
封建之制,非徒以血緣、功勳爲據,更當以『材行』爲衡。【尚書】云:『德懋懋官,功懋懋賞。』馬周所謂『非有大故,無或黜免』,並非主張世襲之權不可動搖,而是強調封建當以『材行』爲基。若子孫無德無能,雖爲宗室勛賢之後,亦不可濫竽充位。此與孔子『舉賢才』之教、孟子『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之旨一脈相承。

二、隨器方授:量才而用,因能任職
『隨器方授』四字,尤爲封建之要義。器者,才具也;方者,職分也。【周易】曰:『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封建之制,當如良工琢玉,因材施藝。宗室子弟或功臣之後,若才堪治郡,則授以藩鎮;若德不足服眾,則當另擇賢能。馬周之疏,實爲警醒太宗:封建非私恩之賜,乃社稷之公器。

三、歷史鏡鑒:漢晉之弊與貞觀之治
漢初大封同姓,然七國之亂,皆因諸侯驕恣;晉武帝廣封宗室,終致八王之禍。馬周之諫,正是以史爲鑒,防微杜漸。貞觀年間,太宗雖行封建,然嚴考績、重監察,使『材行』與『爵位』相稱,故能避免前代之失。此即【貞觀政要】所載『封建詩解』之深意——封建非固權之術,乃安邦之道。

四、結語:封建之道,公心爲本
馬周之言,歸根結底在於『公心』二字。封建若淪爲私恩之濫施,必致國政衰頹;唯有以『材行』爲準繩,以『隨器方授』爲方法,方能實現『貽厥子孫,嗣守其政』之初衷。此理不僅適用於唐代,於今之用人行政,亦有深刻啟示。

【貞觀政要】此卷所載,非僅史事,實爲治道。讀之者當思:封建之制雖遠,而『德位相配』『量才授職』之理,歷久彌新。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7-11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答【貞觀政要·封建】馬周疏論

【貞觀政要】卷八所載馬周疏文,乃貞觀君臣論封建之要義,其核心在於『因材授任,以德守土』。馬周諫言宗室勛賢世襲藩鎮之制,非徒論封建利弊,實深契三代封建之本——『必有材行,隨器方授』,此語足爲後世封建論之圭臬。

一、封建之本:德位相配
馬周謂『貽厥子孫,嗣守其政』,表面承襲周代『胙土命氏』之制,然其深意在於強調『材行』爲授土之前提。昔周公封伯禽於魯,誡以『君子不施其親』,然亦須『選建明德』(【左傳·定公四年】)。唐太宗詔令宗室勛賢世鎮,馬周則警示:若無德才而世襲,必致『恃寵而驕,驕則生亂』。此與【禮記·王制】『諸侯有德則錫之土』一脈相承,封建非私親之賞,乃『以德序位』之公器。

二、隨器方授:量才而任
『隨器方授』四字,尤見馬周之智。管子云:『授事以能,則人上功。』(【管子·牧民】)封建非徒裂土,更需因才定職。馬周舉兩漢爲例:高祖封韓信、彭越,以其能定亂;光武退功臣而進文吏,以其宜治國。唐初若一味世襲,恐蹈漢初諸呂、晉室八王之覆轍。故『器』者,才德之具;『方』者,職分之宜,二者缺一不可。

三、黜免之權:以公制私
馬周特言『非有大故,無或黜免』,看似維護世祿,實則暗藏警醒。封建之弊,常因『親親』而廢『賢賢』。貞觀十一年,太宗嘗問侍臣:『封建子弟,孰爲得失?』魏徵對曰:『若封建無功,後世難以承業。』(【貞觀政要·封建】)馬周之疏,正與魏徵呼應——世襲須以考績爲繩,否則『恩澤之封』終成『禍亂之階』。

結語:封建與郡縣之衡
馬周此疏,非議封建之存廢,而申明其施行之道。柳宗元【封建論】謂『封建非聖人之意,勢也』,然馬周早窺其機:封建若行,必以『材行』爲基。貞觀之治所以垂範,正在於『恩威並施,動態平衡』——既以封建安宗親,又以考課防壅蔽。後世讀此,當思『隨器方授』之智,不可徒執『世襲』之表而失其精義。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馬周疏文爲引,結合經史闡發封建制度之核心在『德才相濟』,並揭示貞觀君臣以動態考績調和封建與郡縣之矛盾,既守學術之嚴謹,亦彰古典政治智慧之現實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