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9|回復: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6君臣鉴戒诗解6功利居多惟德与仁戒勖子弟使无愆过以为君子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10 14:5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6君臣鉴戒诗解6功利居多惟德与仁戒勖子弟使无愆过以为君子
题文诗
贞观十六,年太宗问,魏徵曰朕,克己为政,
仰企前烈;至于积德,累仁丰功,厚利四者,
,称首,庶几自勉;人苦不能,
自见不知,朕之所行,何等优劣?徵对曰:
德仁功利,兼行之;内平祸乱,外除戎狄,
之功;安诸黎元,各有生业,陛下之利;
由此言之,功利居多,惟德与仁,愿陛下能,
自强不息,必可致也.贞观十七,谓侍,
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
房玄龄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
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为政多乱.
太宗: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
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处大官,
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
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述其,
在藩之功,宇文,及于高位,不思报效,
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朕发此言,
欲公等者,戒勖子弟,使无愆过,之庆.
太宗又曰:宇文化及,玄感,即隋大臣,
受恩深者,子孙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曰:
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之与,化及之徒,
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也.
太宗曰然.君子情真,而喻于义,小人喻义.
【原文】
贞观十六年,太宗问特进魏徵曰:『朕克己为政①,仰企前烈②。至于积德、累仁、丰功、厚利,四者常以为称首③,皆庶几④自勉。人苦不能自见,不知朕之所行,何等优劣?』徵对曰:『德、仁、功、利,陛下兼而行之。然则内平祸乱,外除戎狄⑤,是陛下之功。安诸黎元,各有生业,是陛下之利。由此言之,功利居多,惟德与仁,愿陛下自强不息,必可致也。』
【注释】
①克己为政:克制自己的私欲,努力治理朝政。
②仰企前烈:仰慕效法前代圣贤。
③称首:作为首要之务。
④庶几:也许可以。表示希望。
⑤戎狄:泛指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译文】
贞观十六年,太宗问特进魏徵:『我克制个人的私欲,仰慕效法前代圣贤。至于积德、累仁、丰功、厚利,我时常把它们放在首位,用于勉励自己。世上每个人都苦于不能全面地了解自己,不知这四个方面,我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差呢?』魏徵回答说:『德、仁、功、利四个方面,陛下都在做。在我看来,陛下对内平定各种祸乱,对外消灭了戎狄对边疆的威胁,这是陛下的功劳。安抚百姓,使他们生活有依靠,这是陛下的功德。从这方面看,陛下的功利占了多数,只是德与仁这两方面,希望陛下自强不息,必定可以做到。』

【原文】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①房玄龄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②,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③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④。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即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⑤,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孙,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对曰:『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然。』
【注释】
①司空:唐时司空为大臣崇高的虚衔。
②才行:才能德义。
③化及:即宇文化及。隋相宇文述之子,为右屯卫将军。武德初,杀炀帝于江 都,立秦王浩。后又杀浩自立,称许帝。二年,窦建德破宇文化及于聊城,将他杀死。
④弑逆:杀君,反叛。
⑤玄感:即杨玄感。隋相杨素之子,曾为大将。大业九年,起兵黎陽,围东都。隋主命宇文述等讨伐他。后被杀死。
【译文】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这是什么缘故?』司空房玄龄说:『这是因为幼主生长在深宫之内,从小过着富贵生活,并不知道民间事情的真伪、治理国家的安危,所以当政就多祸乱。』太宗说:『你的意思是把过失推之于君主,我则要归罪于臣下。那些功臣子弟多数无才无德,靠祖父、父亲的资荫就做上大官,不修身养性,只爱奢侈放纵。君主既然幼弱,臣下又没有才能,遇到国家倾危不能匡正扶持,怎能不发生祸乱?隋炀帝记取宇文述在自己当晋王时的功劳,把他的儿子宇文化及提升为高官显位,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报效,反而叛逆弑君。这难道不是臣下的罪过吗?我讲这话,希望你们训诫勉励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要犯严重的过错,就是家国值得庆幸的了。』太宗又说:『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大臣中间受恩深重者的子孙,后来都谋反,这是什么缘故?』岑文本回答说:『君子才能够感恩戴德,杨玄感、宇文化及之流,都是小人。古人所以要看重君子而鄙视小人。』太宗说:『你说得对!』
无偿天道 發表於 2025-7-18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六君臣鉴戒诗解六:论德政之本与子弟之教

《贞观政要》所载太宗与魏徵之对答,实为千古君臣相得之典范。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克己为政,仰企前烈”自勉,而问魏徵“积德、累仁、丰功、厚利”四者之要,此问深具政治哲学意涵,亦见太宗治国之深思。

一、德政为本:超越功利之治
太宗以“积德累仁”与“丰功厚利”并举,魏徵则直言“功利居多”,此非贬抑事功,乃强调德政为根本。儒家治国之道,首重“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德者,民心所归;仁者,天下共仰。贞观之治能垂范后世,正因太宗以“抚民以静”为本,轻徭薄赋、纳谏如流,使百姓安居而国力自丰。若徒求功利而轻德义,则如管仲虽富齐而孔子讥其“器小”,盖因功利无德,终难持久。魏徵之对,实警醒帝王:治国当以德化民,非以利诱民。

二、戒勖子弟:修身以成君子
太宗复问“子弟教化”,魏徵举“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为戒,引经据典以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理。帝王之家,子弟易溺富贵而失砥砺,故需严教以防其“愆过”。昔汉景帝疏于梁王之教,致七国之乱;唐玄宗纵容诸王,酿安史之祸。魏徵所言“使无愆过”,非仅约束行为,更在培养君子人格——以《诗》《书》养其志,以礼法正其行,以忧患砺其心。太宗纳其言而重皇子教育,故贞观子弟多能守成,如李恪、李泰皆以才德称,此教化之功也。

三、历史镜鉴:德与功之平衡
魏徵借古喻今,言齐桓公、晋文公虽霸业赫赫,然“陵夷既至”,子孙衰微,盖因“德不称位”。此与《周易》“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之戒相通。贞观君臣深谙此理,故太宗虽平突厥、开西域,却始终以“慎终如始”自警。反观隋炀帝,穷兵黩武、劳民伤财,虽一时功业煊赫,终致社稷倾覆。魏徵之论,实点明“惟德与仁”方为长治久安之基,而功利需以德政为纲,方不致本末倒置。

结语
此段对话,浓缩贞观治国之精义:帝王当以德化民,以教传家。德政非空言,见于轻徭薄赋、纳谏任贤;教化非虚文,在于严束子弟、导以正道。今人读《贞观政要》,当思“惟德与仁”之训,亦当鉴“戒勖子弟”之切。治世之道,古今一也。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贞观政要》原文脉络,结合儒家经典与史实,阐发德政与教化之要义,力求言简意赅,不失学术严谨。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8-1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六君臣鉴戒诗解六诠析
——论功利与德仁之衡平及子弟教化之道

太宗贞观十六年垂问魏徵之语,实为帝王自省之典范。其以「积德、累仁、丰功、厚利」四者为政纲,而尤以「德仁」为治本,此正合《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之旨。然太宗自陈「功利居多」,足见其清醒自知,与魏徵「戒勖子弟使无愆过」之对,恰构成君臣共勉之镜鉴。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德仁与功利之辩证
太宗以「仰企前烈」自期,然实践中「功利」显于「德仁」,此非偶然。盖治国者须务实济世,如《周易》所言「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然魏徵屡谏「仁义不修而攻守之势异也」(《谏太宗十思疏》),意在纠偏:功利若离德仁之基,终如无本之木。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然「实」之过程亦需以礼节之,二者相济,方合「内圣外王」之道。太宗晚年自省,恰显「中庸」智慧——既承认事功之需,更惕励德性之本。

二、子弟教化与君子养成
魏徵答以「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实承《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之训。贞观君臣深谙「家国同构」之理:皇子之失,非独私德之亏,实关天下治乱。故太宗尝命魏徵编《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以史为鉴,正合《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之旨。所谓「无愆过」,非求全责备,而在防微杜渐——如《易传》「履霜坚冰至」之戒,子弟教化必自慎独始,方能成「明明德」之君子。

三、历史语境之现代启示
贞观之治所以垂范后世,正在其「自勉」精神。太宗不讳言「人苦不能」,反显「过而能改」之勇;魏徵以「戒勖」为策,亦暗合《孟子》「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忧。今人观之,领导者当以德仁化功利之躁,以家教补制度之疏。昔范仲淹「先忧后乐」、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皆自此中悟得——唯有德功并重,方使「前烈」之企不堕虚名。

结语
《贞观政要》此章之要,在「平衡」二字:德仁与功利、自省与诲人、家训与国政,皆需执两用中。太宗之问,问的是帝王术;魏徵之答,答的是圣贤心。读史者当知:惟以德润身,方能以利济世;惟严于律子弟,方能宽以御兆民。此中深意,岂止贞观一朝之鉴?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贞观政要》文本,参以《论语》《孟子》等经典互证,力求诠解不失其正。行文兼采骈散,以「义理、考据、辞章」为度,庶几近于「国学者」之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