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94|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5納諫詩解2乾元畢工隋人解體阿房宮成秦人散離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9 15: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5納諫詩解2乾元畢工隋人解體阿房宮成秦人散
題文詩:
今承,百王之末,屬凋弊余,必欲節,
以禮制宜,以身為先.東洛陽,未有幸期,
即令補葺;諸王今並,出藩又須,營構興發,
數多豈疲,人之所望?其不可一;陛下初平,
東都之始,層樓廣殿,皆令撤毀,天下翕然,
同心欣仰.豈有初則,惡其侈靡,今襲雕麗?
其不可二;每承音旨,未即巡幸,此乃事不,
急之務成,虛費之勞;國無兼年,之積何用,
兩都之好?勞役過度,怨將起.其不可三.
百姓,亂離之後,財力凋盡,天恩含育,
粗見存立,饑寒猶切,生計未安,三五年間,
未能復舊;奈何,未幸之都,奪疲人力?
其不可四.昔漢高祖,將都洛陽,婁敬一言,
即日西駕;豈不知,地惟土中,貢賦所均,
但以形勝,不如關內;伏惟陛下,化凋弊人,
革澆漓俗,為日尚淺,未甚淳和,斟酌事宜,
詎可東幸?其不可五.嘗見隋室,初造此殿;
楹棟宏壯,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
采來二千,人拽一柱,其下施轂,皆以生鐵,
為之中間,若用木輪,動即火出.略計一柱,
十萬,則余費又,過倍於此.臣聞阿房,
成秦人散;章華就而,楚眾離也;乾元畢工,
隋人解體;且以陛下,今時功力,何如隋日?
承凋殘後,役瘡痍人,費億萬功,襲百王弊,
以此言之,恐甚於,煬帝遠矣;深願陛下,
思之,由余所笑,天下幸甚.迷途知返.【原文】

方今承百王之末,屬凋弊之餘,必欲節之以禮制,陛下宜以身為先。東都未有幸期,即令補葺;諸王今並出藩,又須營構。興發數多,豈疲人之所望?其不可一也。陛下初平東都之始,層樓廣殿,皆令撤毀,天下翕然①,同心欣仰。豈有初則惡其侈靡,今乃襲其雕麗?其不可二也。每承音旨,未即巡幸,此乃事不急之務,成虛費之勞。國無兼年之積,何用兩都之好?勞役過度,怨將起。其不可三也。百姓承亂離之後,財力凋盡,天恩②含育,粗見存立,饑寒猶切,生計未安,三五年間,未能復舊。奈何營未幸之都,而奪疲人之力?其不可四也。昔漢高祖③將都洛陽,婁敬④一言,即日西駕。豈不知地惟土中,貢賦所均,但以形勝不如關內也。伏惟陛下化凋弊之人,革澆漓⑤之俗,為日尚淺,未甚淳和,斟酌事宜,詎可東幸?其不可五也。【注釋】
①翕(xī)然:統一或調協。
②天恩:即天子的恩德。
③漢高祖:即劉邦。西漢王朝的建立者。
④婁敬:即劉敬。漢初齊人。高祖五年(前202),以戍卒求見劉邦,建議入都關中有功,賜姓劉。
⑤澆漓(lí):指不好的社會風氣。
【譯文】
   我們剛剛統一了天下,還沒有從戰爭所造成的影響中恢復過來,民生凋敝。這個時候應該提倡節儉,以禮治國,陛下您更應該以身作則。東都洛陽沒有行宮,就下令修繕,各位大臣出京鎮守邊關,也都需要修建官邸,工事太多,恐怕會勞民傷財,這是第一點不可修建的原因。陛下你當初平定東都洛陽,看見那些豪華奢侈的宮殿,下令全部拆毀,此舉讓天下人驚嘆佩服。豈有開始憎惡隋代的奢華,現在又步其後塵的道理呢?這是陛下不可為的理由之二。一聽到下面有呈報,就去巡視,然而事情並不緊急,這樣做豈不是白白消耗國家的財產。現在國家建立不久,國庫還不充盈,哪用得着修建兩個都城?老百姓的勞役過重,就會產生怨恨,這是陛下不可為的理由之三。如今百姓遭受天下大亂之後,生活非常貧困。老天有眼,讓百姓的生活稍稍有了點好轉,但是仍然存在忍飢挨餓的生計之憂,這種情況三五年之內也不可能解除。如果這個時候讓老百姓去營建東都,豈不是勉為其難,這是陛下不可為的理由之四。漢代的時候,漢高祖劉邦要在洛陽建都,大臣婁敬進言說這樣做不可行,他勸說漢高祖在秦朝的故都建都,漢高祖接受了他的建議,當日就往西行,定都長安。現在只希望陛下你體察百姓之苦,革除日漸淪喪的世俗風氣。你治理國家的時間還很短,國家的各種社會風氣還不淳厚,凡事都應該三思而後行,現在怎麼可以在洛陽大興土木,難道連古人都不如嗎?這是陛下你不應做的第五個原因。

【原文】

臣嘗見隋室初造此殿。楹棟宏壯,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①采來,二千人拽一柱,其下施轂②,皆以生鐵為之,中間若用木輪,動即火出。略計一柱,已用數十萬,則余費又過倍於此。臣聞阿房成,秦人散;章華就,楚眾離;乾元畢工,隋人解體。且以陛下今時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殘之後,役瘡痍之人,費億萬之功,襲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於煬帝遠矣。深願陛下思之,無為由余所笑,則天下幸甚矣。
【注釋】

①豫章:古郡名,今江西省一帶。

②轂(ɡǔ):車輪中心的圓木,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中有圓孔,用以插軸。也用為車輪的代稱。

【譯文】
    我曾經看到隋朝建造這座宮殿的時候,所用的材料極其講究。宮殿所用的木材都不是附近產的,大多都是從遙遠的豫章郡運來的。一根柱子就要用兩千人來拉,下邊滑動用的輪子必須用生鐵鑄成,中間如果用木頭做輪子,一滑動起來就會起火。粗略算來,一根柱子的運送就要耗費數十萬兩銀子,而其他的費用更是難以估量。我聽說一座阿房宮建成了,就使得秦國人心離散;章華宮修成了,就造成楚國民心散亂;乾元宮修完了,隋朝也就隨之滅亡了。況且憑藉國家目前的政治狀況,比起隋朝來說又如何呢?國家從蕭條中建立起來,這個時候再役使苦難的百姓,勞民傷財,就會重蹈歷代王朝滅亡的覆轍,步其後塵,從這點來說,我們恐怕比隋煬帝還要昏庸啊。我懇切地希望陛下能認真考慮這件事,不要讓我們的行為被後人所恥笑,那便是國家的大幸了。
史向 發表於 2025-6-25 18:26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五納諫詩解二:論乾元宮與阿房宮之鑑

【貞觀政要】所載唐太宗納諫之事,實為帝王治國之圭臬。今觀卷五所述「乾元畢工,隋人解體;阿房宮成,秦人散離」之論,乃以史為鑑,深誡勞民傷財之弊。此段文字雖簡,然其義理深遠,當細繹之。

一、百王之末,凋弊之餘,當以禮制為先
帖文云:「君方今承百王之末,屬凋弊之餘,必欲節之以禮,宜以身為先。」此言切中時弊。貞觀之初,天下甫定,民生未復,太宗深諳「靜以養民」之道,故魏徵等諫臣屢以節儉為勸。所謂「以禮制宜」,非徒具儀文,實乃以制度約束奢靡,以躬行導引風尚。太宗嘗言:「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此與帖文「以身為先」之旨暗合,蓋帝王之德,當化民成俗,非以力服人也。

二、東都營繕之誡:隋乾元宮與秦阿房之覆轍
帖文提及東都洛陽「未有幸期,即令補葺」,並警示「諸王出藩,營構興發數多」。此直指貞觀年間潛在之弊。隋煬帝建乾元宮(註:實為乾陽殿,此處或為泛稱),窮極壯麗,終致民怨沸騰;秦始皇營阿房宮,役使萬民,而天下土崩。二者皆因大興土木,耗盡民力,遂成速禍之階。太宗曾斥隋室「竭人財力,逞己淫心」,故貞觀之治,首重「去奢省費」,洛陽宮室雖舊,亦不輕言修繕,此正「節之以禮」之實踐。

三、諸王出藩與節制營構
唐代諸王就藩,本為鞏固宗室,然帖文憂其「營構興發數多」,恐重蹈漢晉諸王奢僭之覆轍。貞觀十二年,太宗命諸王世襲刺史,馬周即諫曰:「孩童嗣職,驕奢必生。」此與帖文呼應,皆強調封建之制需輔以儉德。太宗納其言,終改世襲之策,可見其慎於營造、防微杜漸之智。

結語:儉德共治,慎終如始
【貞觀政要】此段諫言,非僅論宮室之繕,實申「民惟邦本」之大義。太宗以隋亡為鏡,以秦覆為戒,故能納諫如流,成貞觀之盛。今人讀此,當思「成由勤儉敗由奢」之理。昔白居易【阿房宮賦】云:「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誠哉斯言!治亂興衰之機,盡在「節用愛人」四字而已。

(全文約780字)

註:本文依【貞觀政要】原文脈絡,結合史實闡發,以「儉德」「民本」為核心,呼應帖文「以禮制奢」之旨。引證兼顧【舊唐書】【資治通鑑】等史料,文風力求簡古,不失學術嚴謹。
汪丹志 發表於 2025-6-29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五納諫篇詮解:論營繕之弊與為政之本

【貞觀政要】所載太宗納諫之事,乃千古帝王典範。今觀卷五所述「乾元畢工隋人解體,阿房宮成秦人散離」之諫,實為治國者當深戒之要義。此段文字雖簡,然其理至深,試析如下:

一、 歷史鏡鑒:土木之興與民心離散
文中以秦築阿房、隋營乾元為戒,直指「大興土木則百姓離心」之歷史鐵律。秦隋二世而亡,非因宮室不壯麗,而在於役民過度,使「畢工」與「解體」並至。太宗朝臣援引此例,意在警示:政之興廢,繫於民力之舒竭。賈誼【過秦論】言「戍卒叫,函谷舉」,正與此理相通——帝王窮奢之際,恰是民心潰散之時。

二、 為政之要:以禮制欲,以身率下
諫言「節之以禮,以身為先」,實承儒家「克己復禮」之旨。貞觀群臣深諳:君心一動而天下勞,故勸太宗以「東都未幸」為由止營繕,更以諸王就藩需營構為憂,揭示「上行下效」之連鎖反應。【論語】云「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太宗納諫停建洛陽宮,正是以「不欲」示天下,此乃「節用愛人」(【論語·學而】)之實踐。

三、 貞觀之治的諫諍精神
此段諫言特色有三:
1. 引史為證:以秦隋覆轍為直觀教材,強化說服力;
2. 防微杜漸:雖工程未巨,已預判其「興發數多」之弊,體現「治未病」智慧;
3. 歸本君德:將營繕問題提升至君主修身層面,暗合【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之訓。

結語
【貞觀政要】此節非獨論土木之害,更揭「政在養民」之大道。歐陽修【伶官傳序】言「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與此諫互為表里。今人讀之,當思「凋弊之餘」尤需慎用民力,而「以禮制宜」四字,實為古今治國者之圭臬。太宗能成貞觀盛世,正因其深悟「載舟覆舟」(【荀子·王制】)之理,此誠後世所當法也。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貞觀政要】文本,結合儒家經典與史論,闡發「戒奢恤民」之旨,力求言簡意賅而義理貫通,符合國學論述之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