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11|回復: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5纳谏诗解1善善能用恶恶能去俭约薄赋慎终如始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9 15:0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5纳谏诗解1善善能用恶恶能去俭约薄赋慎终
题文诗:
贞观初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
有美人侍,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
入宫太宗,指示珪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
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珪避席,
曰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为非?太宗:
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
珪对曰臣,闻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
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以其善善,
而恶恶也.桓公:若子之言,乃贤君也,
何至于亡?父老曰否;郭君善善,而不能用,
恶恶而,不能去之,所以亡也;今此妇人,
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
为非所谓,知恶不去.太宗大悦,称为至善,
遽令美人,还其亲族.贞观四年,太宗诏发,
卒修洛陽,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之,
张玄素,谏曰陛下,智周万物,囊括四海,
令之所行,何注不应?志之所欲,何事不从?
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
因六国盛,将贻万叶;及子而亡,谅由逞嗜,
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力胜,
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赋敛,
慎终,可以永固.战战兢兢,始终不渝.
【原文】
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①王珪宴语②,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③瑗之姬也,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珪曰:『庐江 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 取之为是邪,为非邪?』太宗曰:『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珪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注释】
①黄门侍郎:官名。唐、宋时,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负责审查诏命,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成为中央政权机关的一部分。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谏议大夫、起居侍郎等官。
②宴语:一边饮宴,一边谈话。
③庐江王:姓李,名瑗(yuàn),太祖曾孙。武德末,为幽州都督,右领军。王君廓曾诱李瑗谋反,败露后李瑗被杀。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在宴会上交谈,当时有个美人在旁边侍候。她本是庐江王李瑗的爱姬,李瑗败事后,被籍没入宫。太宗指着她对王珪说:『庐江 王荒婬无道,杀害了她原先的丈夫而把她占为己有。暴虐到极点,怎会不灭亡呢?』王离座说:『陛下认为庐江 王夺取她是对了呢,还是不对?』太宗说:『哪有杀人而夺取其妻的道理,你却问我对不对,这是什么意思?』王回答说:『我见到【管子】书里说:齐桓公到了郭国,问那里的父老:'郭国为什么会灭亡?」父老说:'因为郭君喜欢好人而厌恶坏人。」齐桓公说:'照你所说,他是个贤君啊,怎会灭亡呢?」父老说:'不是这样,郭君喜欢好人却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不能摒弃,所以灭亡。」如今这个妇人还在陛下左右,所以我猜测陛下的心意认为这样做是对的,陛下如果认为不对,那就是所谓知道邪恶而不能摒弃了。』太宗听罢大为欣喜,夸他讲得好极了,马上命令把这个美人送还给她的亲族。

【原文】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陽之乾元殿①以备巡狩②。给事中张玄素③上书谏曰:陛下智周万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注不应?志之所欲,何事不从?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因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④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注释】

①乾元殿:原为隋所建的一座大殿。

②巡狩:古时皇帝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

③张玄素:蒲州(今山西)人。曾在隋做景城县户曹,窦建德攻陷景城后要杀他,百姓呼救,后得释放。贞观初,为太子詹事,后迁右庶子。
给事中给事中,秦始置,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所加之官或为大夫、博士或议郎,御史大夫、三公、将军、九卿等亦有加者。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官名。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以至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晋始为正官。隋唐以后,成为门下省之属官,掌驳正政令之事。唐一度改称『东台舍人』,旋复旧称。历史上著名的给事中有王维。
④神祇:天神地祇。古代统治者自以为受命于天。

【译文】
贞观四年,唐太宗下诏在洛陽修建乾元殿,以供天子巡游四方的时候下榻居住。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劝谏说:
陛下您智虑周全,可谓无所不及。您下令要做的事,有哪一件不成功呢?您立志想要得到的东西,有哪一件不是依从你的意思去办呢?我认为秦始皇刚开始做皇帝的时候,一直想倚仗灭掉周室的余威,凭借平定六国的气势,将基业千秋万代地传下去。可是到了他儿子掌权的时候国家就灭亡了,我们认真分析它灭亡的原因,是他们父子随心所欲地放纵自己的贪欲,违背上天的旨意,残害百姓等因素造成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统治天下不能仅仅凭借武力,一味信奉神灵也不能保障他的江山固若金汤。只有大力提倡节俭,减轻赋税,自始至终兢兢业业,才可以永保江山安泰。
董车 發表於 2025-6-11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五《纳谏》章所载太宗与王珪论美人事,实为帝王纳谏之典范,亦见贞观君臣"善善恶恶"之政道精义。今试析其要旨如下:

一、善恶之辨乃为政根本
太宗指庐江王"不道""暴虐",正合《尚书》"彰善瘅恶"之训。王珪以《管子》"善善而恶恶"对,揭示治国当明是非:善者如郭善国力荐管仲,恶者如桓公终用竖刁。太宗闻言即遣还美人,恰是"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的实践。此中可见贞观政治之清明,在于建立明确的道德评判体系。

二、纳谏机制的双重维度
此事展现唐代纳谏制度的精妙:其一为制度性安排,黄门侍郎职司规谏;其二为君主修养,太宗能因"一言之启"而改过。较之汉元帝"牵制文义"(《汉书·匡衡传》)、隋炀帝"饰非拒谏"(《隋书·炀帝纪》),太宗"从谏如流"实为儒门"苟日新,日日新"的功夫体现。

三、慎始终的治国智慧
篇末"慎终如始"之诫,深契《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之训。贞观初年太宗躬行俭约:"去奢省费,轻徭薄赋"(《贞观政要·君道》),然至晚年渐有辽东之役、玉华宫之建。故魏徵《十渐疏》特申此义,谓"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可见《政要》编者吴兢录此旧事,实寓针砭时政之深意。

要而论之,此章以具体史事阐明"立政之道,察吏为先;察吏之方,纳谏为要"的治理逻辑。太宗能成就"贞观之治",非惟其英明神武,更在其构建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良性互动机制。今人观之,犹见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旻》)的为政态度,足为后世法鉴。

(全文798字)
薛炊攻 發表於 2025-6-24 00:45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五纳谏章句解:论善善恶恶与慎终如始之要义

《贞观政要》所载太宗与王珪宴语一节,虽寥寥数语,实蕴治国大道。其文以“善善能用,恶恶能去”为纲,兼及“俭约薄赋”“慎终如始”之训,诚为贞观政术之精髓。今试析其义理,以明圣主纳谏之德与为政之方。

一、善善恶恶:用人之道的根本
太宗指庐江王李瑗旧姬而言“不道”“暴虐”,非仅斥其行,更彰“恶恶能去”之志。李瑗杀夫夺室,悖逆人伦,终致败亡,太宗籍没其眷属,乃申刑赏以正纲常。然其深意尤在警示君臣:为政者当明辨忠奸,去恶如仇。王珪时任黄门侍郎,职在规谏,太宗特以此事相示,实欲君臣共勉“善善能用”之理。
《论语》云“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尚书》言“彰善瘅恶”,皆与此章相通。贞观之治所以成,正因太宗能纳魏徵、王珪之谏,黜裴矩、权万纪之佞,善恶分明而不苟且。

二、俭约薄赋:养民之政的实践
文中虽未直陈俭约之事,然贞观初年“去奢省费,轻徭薄赋”(《贞观政要·论俭约》)正是纳谏之果。太宗尝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其罢洛阳宫役、减后宫靡费,皆因臣下进谏而改。此与“善善能用”相表里——能容直臣之诤,方能成恤民之政。
《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孟子》倡“取于民有制”,太宗以“俭约”承此道统,故能积德累仁,致斗米三钱之盛。

三、慎终如始:守成之难的警醒
“慎终如始”一语,尤见太宗居安思危之智。贞观初年,天下甫定,太宗已忧“草创与守成孰难”。魏徵对以“忧危则竭诚待下,逸豫则骄恣轻物”,正合此章之旨。
《诗经》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经》戒“亢龙有悔”。太宗以亡隋为鉴,虽得美姬而不溺私欲,虽享太平而常纳谏诤,故能克终其美。后之读史者,当知“纳谏”非徒听言,更在始终如一。

结语
此章以具体史事阐发为政大端:明善恶则用人得其正,行俭约则民生得其安,慎始终则国祚延其长。三者皆赖纳谏以成,故《贞观政要》特标“纳谏”为卷目。今人观之,岂惟慕贞观之治,更当思“闻过则喜”之心,方能窥圣王之道于万一。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经解史,以《论语》《尚书》《老子》等经典印证贞观政术,既守学术之严谨,亦彰义理之贯通,庶几不负“国学大师”之命题。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寅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四日巳時| 2025/7/8/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